“一个聪明的人不仅仅知道,他什么时候上场,还要知道他什么时候可以离开。离开的时间,决定着你看大家的背影,还是大家看你的背影。”——董卿在《朗读者》这样深情的表达。
董卿,“央视一姐”,连续十三年从未缺席春晚,2018年之后,除夕夜再未见她的身影。离开春晚舞台,于观众是遗憾与不舍,于董卿自己,是分寸,更是能力。
如今的董卿愈发活出了自己的风采,离开春晚,不过是一种新的选择、一个新的开始。 而她知性、博学、落落大方的淡然形象始终在人们心中像标榜一般存在着。 2007年元旦特别节目中,由于一个节目超时,导演不得不把零点前的最后一个节目调整到零点后,这就造成上一个节目与零点钟声之间出现了两分半的空档。而当时是现场直播,需要主持人即兴发挥,填补这两分半钟。 董卿就这样临危受命,淡定上场,凭借高超的职业素养hold住全场。 可此时,耳麦里却突然传来导演的误判:“不是两分半,只有一分半了!” 董卿立刻调整语序,开始准备结束语。 没想到导演又紧急更正道:“不是一分半,还是两分半!” 董卿处变不惊走到舞台两头,给观众深深鞠了两躬,然后用连续4个排比句,即兴完成了一段教科书式的感谢词: 适当的肢体停顿与流畅的语言表达,让她在这场直播事故中的表现得游刃有余,也铸就了主持学上被誉为经典的完美案例——“金色3分钟”。 很多人赞叹董卿的高情商、高职业素养,可又有多少人发现这背后是她惊人的即兴表达能力? 好的主持人需要灵敏的反应能力,能够面对突发事件准确判断、快速救场。可这样的能力并非只是主持人才需要拥有的。普普通通的你我,也需要在工作、生活、甚至家庭中“即兴发挥,张口就说”。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状况: 面对家长、亲人的突然关心,你只能赔笑,说不出应和的话; 家长会上,老师临时邀请你上台讲话,你却支支吾吾给孩子丢了脸; 领导突然要你汇报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你毫无准备,浪费了难得表现自己的机会; 聚会吃饭,大家各抒己见的讨论着当下的流行热点,你明明都了解却只能说个表面,眼巴巴看着别人滔滔不绝…… 想法很多,可怎么表达才能不出错又出彩呢? 、
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散点联想法。 将几个看似完全没有关联的词语,通过一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巧妙地组合成一段话并且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举一个例子,关于“苹果”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如果你只想到了苹果是一种水果,那么你就只能说到苹果的营养价值,吃苹果的好处。 但是如果你因为苹果而想到了苹果公司,想到了科技和创新,就可以把苹果和创新联系起来。 而如果你通过苹果联想到了牛顿,联想到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样苹果又和万有引力和机会联系了起来。 如此一来,一个表面意义上的苹果就被你理解的非常有深度,当你向大家表达的时候,自然也会显得很有深度。 李开复曾说:有思想而不会表达的人,等于没有思想。 你说的话,是别人记住你的最快途径。那些即兴表达能力强的人,一开口就赢得了更多机会。 张口就来的处变不惊,其实都是百炼成钢,掌握技巧的你也可以在自己的舞台上大放光芒! 编辑:王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