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0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学致命危机:学新闻的不做新闻,做新闻的不学新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9 11:2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 博士宝宝宝宝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摘要:常能看到,一个学院几个学生去了主流媒体,专业士气大振,会对后面几届形成很好的示范影响。而如果就业零碎分散且远离主流新闻媒体,出不了媒体精英,无法传承帮带,学界业界就因为缺乏媒体精英的润滑而发生断裂,新闻教育就无法树立权威。这种意义上的稀释对新闻学可能是致命性的,使新闻学这一学科面临着存在的合法性危机。
我曾写过一篇短文,题为《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最好别去新媒体》,在新闻学界业界引发不小的讨论,后来在与同行讨论时又写了另一篇《没在传统媒体待过真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新闻》。我之所以一直建议学新闻的第一分工作最好选择去传统媒体,宁去报纸哪怕从校对做起,也不要给咪蒙当助理月薪5万,是觉得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是内容的故乡,离新闻的本义更近,有更多从采写编评基本工作做起从而完成自己新闻从业原始积累过程,有了这种原始积累,以后才有机会增值和变现。而新媒体工作在当下的新闻生产分工中离核心和一线比较远,离传播和分发近,但离新闻比较远,比较难积累新闻从业资本。

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由于新闻系毕业生巨大的就业压力,“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最好去传统媒体”成为一种奢望。在2017年12月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工作会议上,胡正荣在工作报告中发布了这一最新数据:全国有681所大学开设了1244个本科专业点(新闻学326,广播电视234,广告378,传播学71,编辑出版82,网络与新媒体140,数字出版13),本科生23万,在校教师7000人。――23万新闻毕业生要找工作,可当下传统媒体正处于痛苦的转型期,昔日风光不再,为基本的生存在挣扎,人才需求大幅收缩,一些媒体单位不仅好几年不进人了,甚至还在裁员。这种现实使新闻毕业生的传统媒体之路越来越难。

2015年,范以锦《究竟谁将谁抛弃――对传媒毕业生入职传统媒体大幅下降的思考》一文让人看到了新闻毕业生就业的严峻。他分析了自己所在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近三年内每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有200 人左右,2013 年和2014 年进入传统媒体机构的每年有40 多人,占总毕业人数20%多。2015 年有206 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可进入传统媒体机构的只有21 人,占总毕业人数10%左右,呈大幅下滑趋势。其他人都去哪里呢?他们毕业后的就业领域有:新媒体、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电力、烟草、公交、银行、基金、保险、能源、地产、物业、家居、贸易、信息科技,以及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等行业。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有着厚重的新闻学传统,学生有去传统媒体的路径依赖,广州媒体高层中有很多暨大毕业生,相对发达的南方媒体也给本地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可有着这样传统媒体就业优势的暨大毕业生都有这样的下滑,更不要说那些新闻学本就边缘、缺乏媒体就业传统、地方媒体欠发达的新闻院校了。一些新闻院系学生很少去传统媒体工作,多喜欢选择银行、大国企、房地产企业等有前途的行业,新闻学院被毕业生戏称为“房地产学院”“银行学院”“公关保险学院”。

现实就业压力下,很多学校都鼓励学生“泛新闻化就业”,虽然传统媒体在衰落,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少,但泛媒体岗位很多。比如应对舆情和舆论引导的需要,政府部门都开了政务新媒体,对政务新媒体管理有巨大的需求,还有银行、能源、地产、学校等等,越来越重视舆情和宣传,提供了很多新媒体和宣传岗位。这种泛新闻化就业,其实也在稀释着新闻学,学生就业后从事着与新闻学院专业学习无关、甚至相反的工作,离新闻越来越远,自然就失去了新闻这个专业故乡,对自己所学专业变得越来越没有归属和认同感。
而且,这种专业稀释是双向的,在两个方向上无情地稀释着新闻学的根基。一方面是就业的泛新闻化、弱新闻化甚至去新闻化;另一方面,很多媒体的招聘时不要新闻系的学生。陈力丹教授在《论市场经济对我国新闻人才的要求》一文中提到:“许多媒体需要的不是万金油式的新闻传播学毕业生, 而需要各种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毕业生, 因为新闻报道变得愈来愈专门化了。杜骏飞在文章中提到一个让新闻学界很尴尬的数字:中国三大财经报——《第一财经日报》(上海)、《经济观察报》(山东)、《21世纪经济报道》(广东)5年来只招收不到10名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其余95%均为金融、经济、法学等专业。这导致了一个让新闻教育尴尬的现实:学新闻的人不去做新闻,做新闻的很多不是学新闻的――这意味着“互相抛弃”,现实对新闻教育没有多大需求,教出来的学生又很少能找到新闻工作,那新闻教育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和必要?

我之所以一直鼓励新闻毕业生去传统媒体就业,要“高层次就业”,因为传统媒体就业能形成一种滋润新闻教育的良性循环和传承生态。以我在传统媒体工作十多年的观察来看:毕业生去传统媒体工作,离新闻内容生产近,对新闻教育和母校更有专业归属感,更愿意帮自己的学弟学妹到本媒体实习,也更容易通过自己有影响力的作品去影响学弟学妹对新闻就业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引导后来者流向传统媒体。毕业生在新闻界形成规模影响,形成“传帮带”的传承生态,人大、复旦、中传、华科、武大、暨大等传统新闻院校在新闻界的强势影响,就是在这种传承生态中形成的,不断能够培养出新闻人媒体人。如果学生泛新闻化就业,比如去新媒体工作,离内容生产比较远,对母校的专业归属感低,也难以对学弟学妹形成专业示范,很难形成“人才培养-就业反哺”的传承生态。

我们常能看到,一个学院几个学生去了主流媒体,专业士气大振,会对后面几届形成很好的示范影响。而如果就业零碎分散且远离主流新闻媒体,出不了媒体精英,无法传承帮带,学界业界就因为缺乏媒体精英的润滑而发生断裂,新闻教育就无法树立权威。这种意义上的稀释对新闻学可能是致命性的,使新闻学这一学科面临着存在的合法性危机。
https://mp.weixin.qq.com/s/_EwonhttC6x-E4oL3GVJZg
编辑:杨琦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