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6590|回复: 6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董仕玲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22:4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发表于 2015-11-17 19:32:16 | 只看该作者
城市周报成为周报中的黑马
自20世纪80年代末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报纸专刊迅速再度崛起,但是随着电子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兴起,报纸的信息传播功能的优势逐渐被网络媒体代替,为了充分发挥纸媒体的分析优势,许多报纸被迫开始朝着专刊化的方向发展,纸媒在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情况下,于是所谓的周报越来越多。周报正如按其字面的意思解释一样就是按周出版的报纸,出版的内容以汇集每周精选的内容为主,向读者选取推送本周星期内发生的新闻精华。作为以信息传播为主的报纸,一直以来是人们获得信息的第一媒介,而周报作为报纸的重要品种之一,一直以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周报是大众化市场办报,在延续报纸做各行各业纯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强调深度分析报道新闻事件。周报作为一种大众媒体,不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旁观者、报道者的角色,也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在早期很快便走入人们的生活,像以《家报》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的周报就坚守实用性和服务性的原则,坚持每周出版的内容都要尽可能贴近人民生活,真正实现为老百姓办报。
从2002年开始,我国报纸行业的总体增长势头趋缓,尤其是2005年整体上经历了一个低谷,在这一背景下,而周报中的一份子—城市周报,(城市周报是以城市市民为发行对象,发行区域可能只是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城市的报纸,更准确的说,城市周报指以生活服务为主题,以时尚消费为特色,以青年为众的一种周报。)城市周报作为一支越来越受瞩目的报业劲旅,却一路呈现“飘红”态势,发展状态十分好,因此,“周报”现象又一次成为传媒界的特别关注。2007年,我国城市周报虽然处于新媒体的冲击、都市综合类日报对市场的挤占、房地产及医疗行业整治等不利因素围攻的环境下,却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发展速度悄然加快,次级城市的周报市场更加活跃,中心成熟的城市周报则锐意探索新的发展领域。总体来说,城市周报不仅凭借着自身市场定位明确、读者粘合度高、商业信息传播模式的创新以及创新的经营运作方式等优势挤占了市场,并成功在内部管理、经营创新、品牌运作、集团化等方面迈进了一步。城市周报积极采用创新的媒体技术,将网站、博客、微博、论坛等形式纳入报社的经营范围,拓展了受众群众,增加了与读者互动频率,丰富了内容来源,也迎合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为数字化转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能够实现长期的稳定发展局面。
板凳
发表于 2015-11-17 19:33:06 | 只看该作者
周报总体上夹缝中难求生存
然而周报中的其它份子似乎就没有城市周报那样的好运了,现在像《家报》这样的周报就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众所周知,与每日出版的强势报纸相比,周报在时间劣势上就不言而喻了。除此之外,周报还存在许多劣势。一方面,周报对国内及当地的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受限,很难得到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报纸资金不足,这也影响了新闻的获取,从而周报能给予读者的最新信息量十分少,在这个各方面竞压力巨大的时代,人们都只想获取简洁、最新信息,周报似乎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其次,有很多业内人士,就认为周报当前发行方式存在不足,他们说当前周报的发行重点基本上是“广撒网”的状态,过分追求多铺点,却造成了缺乏对实际的市场和广告效应的思考。除去周报自身原因,周报的衰落也受很大的社会原因的影响,针对它的社会原因,一部分业内专家给出了我们这样的答案:现在的年轻人从小接触电脑、手机等新媒体,这是他们生活中的常态,他们习惯于操纵和使用数字介质对像周报为代表的传统纸媒的接触越来越少。由此,人们对手机网络等的依赖和选择便决定了他们使用习惯的养成,这些数字原住民们抛弃了传统的阅读习惯,必然使得读报这种阅读方式的减少。人们读报的时间,人数减少了,周报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必然受到重创。
地板
发表于 2015-11-17 19:33:34 | 只看该作者
都市报后来者居上,成为报业主力军
就在周报衰落之时,都市报作为传统媒体的新锐代表,现在这支潜力股,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它迅速发展成为城市报纸的主力军。与周报的定位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不同的是,都市报是一种定位普通市民阶层,被称作“市民生活报”的都市报市场化程度高,突出新闻时效性,信息的综合性,生活服务性的报纸,它既包括传统的早报和晚报,也包括新兴的大型综合报纸。其中,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都市报在我国报纸行业占有重要地位。它力求让普通市民走上媒介舞台,让市民参与新闻传播,纵观当下的都市报纸,可以说大部分内容都是集中在当地城市,市井新闻成为报道主角。都市报成为市民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看清自己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的一种媒介,通过这个媒介人们关注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市报也真正捕捉和发掘到了人们身上的动情事、有趣事。而从形式上看,都市报突破了传统的“新华体”,运用更加具有交往力、亲和力的报道方式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它突破了语言上的文绉绉、呆板的局限性,运用口语化、地方话、通俗化的语言使内容更加接近大众。都市报凭借着强大的生命力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与都市报相比,其实可以惊奇地发现都市报与周报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周报办报宗旨也是服务百姓,目的是让老百姓乐意接受。它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在服务性上周报同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越是范围越小的周报,它的针对性就越强。像《家报》它是针对家庭生活的,就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刊发她们关心的新闻事件和相关信息。尽管如此,周报还是不可避免的遭遇了低谷期,为此,周报还是做出了各种尝试,2007年4月12日,杭州日报报业正式推出《都市周报》,该报前身是《E时代周报》《都市消费》,几度转身成为一份定位于本土差异化特色的“杭州优质生活读本,广受大众好评,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确实,周报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报纸,如今周报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增强服务性,成为对读者有用的报纸,周报如何应对这个挑战,我们拭目以待。最后就像刘佳的一句话:要让读者拿到一张有用处的报纸,若能做到这一点
5#
发表于 2015-11-17 19:35: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董仕玲 于 2016-1-2 16:25 编辑

网络媒体收费冲击下的媒体格局
业内人士都深知,广告收入是网络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之前就一直存在的广告竞争白热化现象,日益严重,这无疑意味着网络媒体的部分收入来源被切断。于是,一部分人认为互联网免费时代将会被终结,他们认为网络媒体公司想要获取利润收入以维持公司运转和重振股票价格,最先采取的方式便是实行网络媒体收费,以后在中国将不能随意下载最新流行音乐、视频、文章、新闻等等。并且在这之前,财经网站thestreet.com和微软的在线杂志slate就试图率先实行收费。之后,各媒体网站也纷纷开始实行收费。
6#
发表于 2015-11-17 19:36:18 | 只看该作者
看新媒体如何华丽转身
确实,互联网免费时代已经过去了,然而网络媒体实行收费的同时又意味着这些网络媒体公司将不得不提高自身内容价值,尽可能的避免以前的一些抄袭复制严重、公信力不高、容易侵犯知识产权、带宽瓶颈制约、信息垃圾泛滥等缺陷,最大程度的提升品质,保住老的用户并吸引新的用户。这样一来,就拿网络媒体新闻来说,就得由以往的追求新闻时效性、新鲜度,转向为对事件的解读、上下文分析和创造附加值。一个新鲜独特的视角才可能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就对网络新闻媒体公司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又或者拿网络音乐收费来说,在大部分的国家,都是很让人头疼的问题。在国内,就在不久之前,国家版权局下发了《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这样一来就意味着人们想听最新流行的歌曲,以前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瞬间免费下载的时代过去了。从现在起,互联网这块免费的馅饼消失了。
在这样巨大的竞争压力下,网络媒体公司似乎并没有丧失信心,而是积极采取措施面对转型困境,以网易云音乐为例,为了吸取更多用户,他们表示将为听众提供免费试听的体验,但是听众要是想下载,则每首需付2元的费用,网站也会推出8元无限下载优惠业务,即在优惠期间内可无限下载。更值得注意的是,云音乐拟推出的试听和下载的有些就设置了用户可以免费浏览一部分内容,但是如果音乐品质完全相同,甚至会比现在试听的品质更高,不仅如此,还打算与移动运营商进行合作,向用户推出音乐音乐流量等惠民政策。而例如一些网络新闻媒体网站,用户可以免费浏览一部分内容,但是如果当用户发现某些文字、图片、某个视频很感兴趣,想要保存到自己的手机或电脑设备中就需要向用户收费,当然,再付费模式上这些网站就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以满足读者不同的需要
7#
发表于 2015-11-17 19:38:07 | 只看该作者
看传统媒体如何咸鱼翻身
尽管这些网络媒体公司做出了这些改变,在内容上得到了提升。然而,在国内,互联网用户却并不打算买他们的账,习惯了免费从互联网获取音乐、视频、文章等资源的用户们似乎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单单就网络音乐消费来说,网上一项可靠数据表明:不愿意付费听音乐的用户高达81%,愿意付费的用户仅仅只占19%。其实,不单单音乐网站面临这种窘境,网络媒体其他网站也处于相似的困境中,这似乎也在意料之中,毕竟,长期处于互联网免费时代人们习惯了免费获取互联网资源,网络媒体要想从用户身上得到利润,就需要改变人们这种免费吃馅饼的观念,要想在短时间改变人们的思想对网络媒体公司来说是艰难的。
当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处于这样一个难以脱离的泥沼之中时,一个奇妙的现象发生了,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却迎来了一个小小的春天,自从网络媒体兴起后,传统媒体就一直处于没落局面,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在电子化阅读中处于弱势地位,纸质媒体资源被网络媒体当成“免费午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纸质媒体收益的挤压。经济思想中就提到互为替代品的关系,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就会增加其替代品的消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另一种层面上可以说就是这种互为替代品的关系,当网络媒体实行收费制度后,一部分用户就纷纷把眼光转向了传统媒体。
当然,传统媒体凭借着自身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高度等方面都要强于新媒体,新闻报道更为全面、深刻、价格合理的优势重新赢得了一部分人的信赖。互联网免费时代的过去,传统媒体它像一只沉睡了许久的狮子,时机来临,准备有一番大作为。它对此局面可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顺应局势,以赢取竞争优势。《人民日报》等纸媒就纷纷试水网络报收费制度,对此,《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就曾高度赞扬《人民日报》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其率先在数字网络报上实行收费制度表示赞赏。不仅如此,水皮指出纸媒体的电子版收费阅读是必然趋势,并且高度强调“传统媒体应该充分思考如何保持纸质媒体优势,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新闻产品。”
虽说,传统媒体正在积极应对互联网免费时代,但似乎处于新媒体之下的局势被没有轻易能改变,毕竟报纸传统的发行市场正在被多种媒体形态瓜分和掠夺,网站、微信、微博、视频、移动客户端,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的媒体触角和信息阅读呈现的是多屏趋势,如此一来,传统媒体的翻身实属艰难。根据实际华文对全国70个城市的报纸零售端(包括报刊亭、报摊、便利店、超市、书店)的持续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报纸总体零售量下滑到30.5%,降幅再创历年新低,纸媒的寒冬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在传统媒体中不只是报纸收益惨淡,其他电视、广播等,也难逃窘境,editor&publiher的最新研究:大约1/3阅读在线电子新闻的用户对传统媒体失去了兴趣,电视收视率下降了35%,广播收听率下降了18%,如此看来,传统媒体的咸鱼翻身之路漫长而道远.
8#
发表于 2015-11-17 19:38:34 | 只看该作者
新旧媒体融合才是大势所趋
网络媒体收费用户不乐意买账,传统媒体又难以翻身。如此境况之下,怎么就不能来个新旧媒体的合作吗,确实,有人这么做了。面对新形势,著名评论员高峰就表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去探索、互动,而新媒体由于绝大多数的内容出自传统媒体,有的甚至只是传统媒体的“搬运工”,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传统媒体这棵大树的庇佑。新媒体的生存环境也会变得很艰难。传统媒体需要勇敢转型,将自己的优秀基因注入到新的媒介形态中,从而实现媒体界的大变革。在国内,从人民日报电子版、人民网、手机报再到人民日报,党中央机关报一直在进行着数字化传播的尝试。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的纸质媒体大都经历了类似的转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正在向纵深推进。
虽然,对于新旧媒体融合,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持怀疑态度的人数并不少,但业内众多人还是十分看好这个趋势。未来媒体格局如何巧妙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9#
发表于 2015-11-17 19:39: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董仕玲 于 2016-1-2 16:25 编辑

夹缝中求生存的周报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创办以来,都市报就凭借着它自身的实力,成功赢取了市场竞争活力,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并迅速占领了全国各大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与其相比,周报的情况似乎就不太乐观了,周报虽然作为中国最早的刊物之一,然而似乎正在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之中。
10#
发表于 2015-11-17 19:40:2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一个大大的新闻标题:日本自卫队向中学发放印有征兵广告厕纸。成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一事件被报道后,自卫队遭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抨击,征兵窘迫的日本自卫队为征兵甚至请过当红娱乐明星拍摄征兵宣传片,当政治不得不借助娱乐的力量时,用脚趾头就可以想到日本自卫军兵源是何等稀缺,看来自卫军的囧可不一般。         那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日本自卫军如此尴尬的局面,这囧是怎么造成的?根据各专家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1.就像为大家所知的,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稀少,加上国民生育欲低,这对本来人口就很稀缺的日本无疑是雪上加霜;2.二战后迅速成长起来的日本,经济实力大增,跻身挤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中,经济的强大却也造成了部分当代青年懒惰,缺乏激情的性格。有人做了一份调查显示,青年们最不愿意做的职业便是:从政。他们政治意识淡薄,加上参军战争死亡率提高,这样的情况下,自卫军要想招到兵就成为天方夜谭;3.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其实出在自卫队本身不怎么招日本居民待见,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训练就不可避免的需要借用居民的驻地,久而久之喜欢安静的日本人当然就会有怨言,自然,军队难以在居民树立好形象。看来,军队的难题的解决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看日本如何化解这个囧,我们只有拭目以待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