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6159|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曹梓元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11:3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发表于 2015-10-26 20:10:34 | 只看该作者
昨天又是一个周日,照惯例应该是一场集体学习,不过这次稍有不同,这周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
  其实说到讲座心里多少会有那么些厌烦,应该是从小到大养成的习惯,对于这样的形式带有天然的抵触情绪。但是昨天有那么些许的不同,是一场有趣的讲座,有趣之时同样有思考。
  学校昨天请到了中国广播影视报刊协会会长梁刚建教授作“新媒体下的传统媒体”讲座。绵阳的天这几天说起来有些冷,可是同学们的热情却没有被冷却,本来走进教室有些晚的我看到座无虚席的阵仗也的确是被惊讶到了,不过很快我又被讲座所吸引。
  梁教授并没有冗长的进行铺垫,而是直接切入主题,从新媒体的诞生发展说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锋、冲撞以及逐渐交融汇合的趋势,又说到许多未来传媒发展的趋势。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梁教授说到关于新媒体的很多现象时用到了许多的实例,也是近来许多热门的网络用语以及热点,引起了教室当中一拨又一拨的欢笑声。譬如讲到最近网络热门人物“良辰”的时候,整间教室几乎被欢笑声挤满,每个人都是笑的连形象都顾及不得,为了促进理解,梁教授甚至配上了表情包,更是让我们忍俊不禁。全场同学们在讲座欢笑不断的同时,同样也有很多思考点,新媒体当前作为信息时代孕育出的孩子,对传统媒体这个“嫡长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传统媒体在现今面临许多的问题,诸如社会公信力下降,号召力不足,泛娱乐化现象严重等,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媒体仍然占据传媒业的主流;另一方面,梁教授也提到,虽然新媒体门槛低,自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但仍然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两面性,它既可以拥有“借助新媒体爱心接力帮助小女孩寻回人工耳蜗”的正能量,也会有众多类似人肉搜索的现象,值得令人深思。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为社会中诞生的产品,应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也引出了最主要的话题,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在这一点上两者之间会有竞争,但并不会具有谁替代谁的问题,梁教授提到非常有趣的一句俗语“虽然人人都会做饭,但厨师还是个行当。”就算对于现今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势头,但它仍然无法取代传统媒体。梁教授用了许多有趣不无聊,有趣也可引人深思的事例给我们带来一场讲座,也让我在寒冷天气里,活跃起了自己的大脑。
  十分有趣的讲座,也很有幸能听到梁教授的讲座,让我更深知悉了与时代共同发展的媒体。
板凳
发表于 2015-11-6 21:53:58 | 只看该作者
校运会于今日下午六点落下了帷幕,两天的赛程,对于我们来说算是一种煎熬,也算一种历练,难得参与如此大规模的活动,身心都投入其中,也着实体会到了气氛的热闹非凡。
  因为部门工作的原因,所以第一天早上起的比平常稍早,就准备去运动会现场等候,哪知道从老区一路到新区路上见到无数同学,顿时有了惭愧之感。到了新区体育场更是人山人海,满眼望去,除了天、地、人三者,也就没有其他的什么了。
  校运会自然以运动为主,大大小小的项目在秩序册上显示了也起码有几十项,众多文艺学院的老师同学们也都参与其中,都能体会一分运动的快乐。
  校运会开幕式无疑是几个固定步骤,而我们也都焦急地等待着正式比赛的开始不过今年开幕式的千人团体操的确令我感到十分震撼,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这十几年来我能作为观众角度来看的最好的一场团体操。团体操的主题十分正能量,千人的队伍,却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相反,热情十足,朝气蓬勃,让清晨吹过的寒风都和暖起来了。
  对我而言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我们以为这场团体操就是很普通的广播体操展示时,他们却用行动却让我们深深地折服了,红黄蓝三色不断变化,他们手中的旗帜和扇子不断变换,图案也不断变化。特别是当观众们在看到他们由挥舞黄红色旗帜时,迅速变化成蓝色扇子构成的“SWUST”字样时,观众席上爆发出了一阵一阵的惊叹声和掌声,而之后他们队伍的迅速准确的变化,以及后来用扇子做出的海浪翻涌的造型,则更是让看台上的观众们纷纷掏出了手机不再顾忌寒冷,连续地抓拍着团体操中每一个精彩的造型。看台下团体操的同学们身动,看台上每个人脸上都浮现出惊叹和欢快的表情,这点在运动会中也让我为之动容,也算为之而心动。
  运动会的两天,文艺学院还是取得了众多骄人的成绩,不过前路还长,也更需要努力,毕竟正如标语所说,我们将要“力谱华章”,运动会虽然结束了,但这条跑道将指引有梦想的人们跑向远方。
  鸡汤和开水就这么多,累了,就快去休息吧。
  
地板
发表于 2015-12-9 13:56:13 | 只看该作者
"非主流”的B级片们
  两个身着西装,手持一杆手枪的杀手站在面前,其中一个白人留着颇具艺术感的背头,头发散发着油亮的光泽,脸上表情略微严肃;另一个黑人则烫着一头和气质不符的卷发,脸上露出玩味的笑容,念出一句句正经的台词,随即两人一同开枪,只留下帅气的背影。
几乎所有影迷都会在听完描述后大喊一声:“这就是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啊!”然后感叹一句:“真乃神作也!”
这就是他们心中理想的电影形象,简单的布景、当时不能称之为“咖”的演员、值得玩味的台词,虽然低成本,却有着许多大片不具备的味道。
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B级片。通常,业界会根据一部电影的成本投入来将电影分级为“A级”和“B级”,前者都是大成本大制作、知名演员出演、知名制作公司投资制作的电影,可称为主流;而后者,只能在前者的视觉轰炸和银幕洗劫下在夹缝中求生,活脱脱一副“非主流”的面孔。
即便如此,B级片仍然受到一群不断扩大人数的受众的欢迎。

  B级片,通常指的是低预算、拍摄时间短、制作粗糙低标准的影片。不同于通常以适宜观看年龄和尺度作为分类的标准,B级片是通过制作投入进行划分的。由小见大地说,B级片也就是中国人口中的“烂片”、“山寨片”。而由于低成本的前提,B级片通常只能以“无下限”的方式来博人眼球。因而,这类影片的题材一般都瞄准了恐怖、色情、黑帮、凶杀、科幻等元素,以期能够获得一定票房。一般的B级片只能透过一些小成本的制作和小范围的发行来牟取一定票房收入。不过虽然B级片相比市场上的A级片来说尺度更大,但是对于一定的人群还是能够引起较大的反响,甚至形成文化现象。
  凡事的产生都有一个由头,B级片的诞生就是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以及电影发展速度的提升导致电影在制作周期和演绎方式上都出现了巨大的进步。在爆发经济危机时,经济的不景气也使得人们越来越喜欢将电影视为他们期望的“幻想乡”。随着电影投资的热度高涨,电影业界中出现了避免与大牌电影公司竞争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电影界在制作上逐渐出现分级,即所谓的“A类型片”和“B类型片”,也就是现今的A级片和B级片的前身。自此,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史上出现了“双片制”的传统,也就是分级制作的方式。这就使得美国电影史上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双片制”的传统,也就是分级制作的方式。不过随着电视的出现,电影业为了应对新生的电视剧的冲击,从而取消了这项制度。不过“B级片”这种传统的、带有美国记忆的叫法就随着历史流传下来。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上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就出现了许多带有典型B级片色彩的电影,比如世界电影史上著名的怪兽形象——哥斯拉,其电影在当时推出的过程中,就是以B级片形式推出,描写了人类对于核能开发和地球的破坏引起了怪兽的攻击的故事,和其有同工之妙的《X射线》同样描写了受到辐射而诞生的巨型蚂蚁对于人类的威胁,这些电影虽然在当时通过特摄的手法博得了人们的眼球,而且取得了票房的成功,但是仍然属于B级片范围,不过其中对于战争和人类对于环境无休止索取的反思引起了关注,特别是《哥斯拉》第一部电影的结尾,片中的人物说到“我不认为那只哥斯拉会是最后一只。如果再继续进行氢弹试爆,那只哥斯拉的同类也许还会在世界某处出现……”更是给人留下想象空间的同时,反思了人类的战争狂热。电影诞生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后,对于世界核扩张的趋势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讨,B级片的外表下隐藏的深刻寓意,不得不让人赞叹。虽然是小成本制作的B级片,可是从精神内核上来看,或许好过现代诸多超级英雄之流的大片。
  从诞生之初到现在,B级片遭到许多人的误会。大多数人并不清楚B级片的含义,“粗制滥造”、“山寨”和不专业是他们对B级片的主要印象。而对于听说过B级片概念的人来说,“B”时常会被引申为“bad”,以此来表明B级片的“坏”。这种偏见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影迷甚至专业影评人之中传播。他们简单将B级片等同于“伴随有色情和暴力情节的血浆片”。而在网友当中,有近7成的人对于B级片存在上述所说的现象甚至更多的偏见。
  昆汀.塔伦蒂诺,可谓就是B级片的忠实拥趸,不仅他拍出的影片具有浓重的B级片风味,而且他也是一个著名的B级片大影迷,有着收藏B级片的爱好,他在曾经接受采访时就提到他很喜爱的导演,就是著名的“B级片之王”罗杰科尔曼,从他字里行间就能看出他认为“B级片是一种艺术”的观点,因而他也走向了这条道路。
  单说B级片的典型代表——昆汀塔伦蒂诺,人们从来对他都有深深的误解,在豆瓣的简介中有着对于他一个的一个精辟不失调侃的称呼,谓他为“鬼才”,也就是“鬼才知道他在想什么”。对于他电影中大量的暴力血腥还有污秽词语,业界通常褒贬不一。2013年他的第六部执导影片《被解救的姜戈》上映时,由于在反映黑人奴隶制方面,用到了许多侮辱性的词语以及大量的血腥杀戮镜头,遭到了著名的美国黑人导演斯派克.李的抵制,他(斯派克)认为这是对于黑人的侮辱和对精神的亵渎,而在罗马电影节放映此电影的期间美国发生了枪击案,许多人也指责他的电影对于那些杀人犯起到了“导向作用”这点引起了他极大的愤慨,对于自己的电影,他认为并不是其导致了杀人案件,他认为“这是极其荒谬的指责”,假如说单单通过一部B级片就导致了杀人案件未免太过夸张。
  B级片中大量的血腥屠杀镜头在很长的时间中都造成了人们的误解,多数人都指责其中造成的社会文化影响,而这也是B级片长期难登大雅之堂的一个“诱因”,大多数B级片的低俗化导致了B级片市场的低迷,但并不妨碍它在电影圈中造成的反响。
  B级片的出现,很大意义上推进了电影业的发展。无论从最初的双片制开始还是到老B级片中怪兽在大银幕上横行霸道的镜头,亦或是近年间的B级片兴盛于电影界的情况,都令我们认识到了B级片的魅力。
  黑格尔言“存在即合理”,就是对于B级片存在的一个很好的诠释,B级片虽然存在于夹缝,但是能有很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特立独行的影片拍摄形式,更在于很多略显低俗的外表下隐藏的深刻核心。网上有一篇名为“B级片常识”的文章就指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是,为什么一定要拿色情、血腥、恐怖来作噱头?答案很简单,因为它们有效。为什么有效?因为它们本质。换一种说法,这些东西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本性,所以不用花什么心思,稍微挑逗一下就OK了。所以永远存在着两种电影,一种试图带我们超出肉体的界限,体验一种美的东西;一种让我们回到肉体,感受欲望的脉动。前一种让人尊敬,后一种能让人得到发泄,B级片无疑属于后者。”很好的诠释了B级片的风味。
  B级片中,有很多令人印象很深刻的电影,《低俗小说》、《杀死比尔》、《猛鬼街》、《银翼杀手》等等,说到这四部电影,其实多半都是有着很多“毫无节操”的镜头,但是却收获了口碑与票房。举出《低俗小说》和《银翼杀手》的例子来看,《低俗小说》获得了1994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并且将还是新手之流的昆汀塔伦蒂诺推向了一线导演的范畴;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在刚上映后出现了票房惨败的现象,其评论两极分化也颇严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虽赞赏其在视觉上的表现,但也指出其关于人类的故事有些空洞薄弱。诸如此类的评价还有很多。然而在几年后,很多影评人包括艾伯特本身都改变了想法,齐齐赞誉这部影片是惊世之作,是科幻电影的巅峰,甚至在2004年英国《卫报》所做的调查中,有60位科学家认为《银翼杀手》是影史上最棒的科幻片,口碑甚至超过了《2001太空漫游》,还获得了美国科幻电影的最高荣誉——土星奖提名。虽然前后口碑分极化,但不难看出B级片其实并不如社会偏见所想一般不堪入目。                        
   B级片的存在并非不合理,套用一句广告词,或许就是被“放错位置”,长久以来,对于B级片的偏见左右了人们的看法,而B级片仍然能够在夹缝和压力中生存发展,虽然稍显畸形,但是如此这般,已经着实不易。
5#
发表于 2015-12-17 15:42:34 | 只看该作者
他在众媒时代的一天
像往常一样,今天他又是被“管家”的温馨提醒所唤醒的,带着惺忪的睡眼,他解除了唤醒设置,穿起了管家为他精心按照温度和潮流准备的衣物。抬头望向窗外,天空才刚刚泛起鱼肚白。强撑着睡意,他走向了卫生间,为了唤醒他的活力,今天卫生间洗浴的水温要稍稍高那么一些,或许是“管家”的贴心吧。
  虽然称作管家,但其实并不是真人,只是一个全方位打理你的生活的人工智能程序,但却有人的形象。我们的男主角虽然还算是个小资青年,但绝对雇佣不起一个管家。拜科技所赐,他得以有机会拥有一个智能“管家”来打理他的生活方方面面。
  他抬起头来打量镜子里的自己,整理好了仪表。镜子上显示出了今天的天气温度还有热点信息,他仔细看了看这些信息,又安排管家将今早的新闻热点都汇总到餐桌上去,顺带提了提加热早餐的要求。不一会儿,正当他忙着吹干头发的时候,突然就听到面包机清脆的一声响声,他知道他的早餐准备好了。放下吹风机走向餐厅,他开始享用美美的早餐和清晨时光。当然,忙里偷闲的他倒是没忘记提醒管家为他在社交圈发条动态。
  坐在餐桌前浏览新闻的他被一阵邮件提示音吓了一跳,点开屏幕上显示的内容提醒一看,原来是公司发来了邮件,提醒他今天有十分重要的客户要来洽谈关于新一批的智能机器人上线代替记者写作的生意,让他记得带上各项有关文件。虽然有些惊魂未定的意思,但他还是端起手边的热牛奶喝了一口,随即不紧不慢地口述回复内容,由智能管家为他记录转达。抬头看看时间,想到今天去公司还要洽谈一笔生意,他便几口吃完了面包。管家一边温馨地提醒着他注意饮食的节奏,一边提醒他已经通过Uber为他联系好了最近的师傅。看到这样顺利地安排了行程,他便放下了心,拿起了公文包,走到了楼下去等车。
  不久前,他还是个普通的记者。前几天刚成为杂志社时事版块的副主编,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馈赠”。自小勤勤恳恳的他,最初也是被写作机器人上岗所挤压的普通记者。在最开始的阶段中,他也感觉到生活重心似乎被抽离,不过好在勤奋的品格让他获得一个新机会:负责处理写作机器人的写作与稿件的审核。
虽然在机器人刚上线的一段时间里,他对于这些冰冷的铁皮人有些厌恶,但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机器人的高效。它们能够收集信息,整合信息,既以文档格式呈现出来,同时也将简单的信息发表在各大媒体上。在这样一个信息至上的时代,无疑要比普通记者的效率要高出很多。
刚在楼下等了一会儿,出租车就来到了街边,他赶忙提起公文包坐进车里。司机师傅没多问就直接开往公司。他本来想闲聊几句,可刚到嘴边的话又硬生生的被这股奇怪的沉默逼了回去,他只得作罢,默默地看起车载媒体的节目。
娱乐节目看的正起劲,就到了公司门口,匆匆地付完车费之后,他就快步走向办公室。面前一栋巨大的玻璃幕墙建筑就是公司的主楼,上面流动播放着近来的热闻以及公司的重大事件。他刚好看见新型机器人上线的新闻,就在这时身边走过一个抱着纸箱的年轻人,他的头发很明显被揉得一团糟,像一团蓬草,脸上似乎还留着些泪痕,脸几乎是黑灰色的。他感到好像一团乌云从他身边飘过。他微微叹了口气,感叹着世事难料,随即加快脚步走进了大楼。
办公室里人头攒动,每个人都忙得焦头烂额。“昨天那篇稿子已经上传了,请注意查收!”,“机器人已经将最后几篇评论转引到了我们的平台上,大家再把剩下的一些自己进行处理。”,“您好,您的热咖啡,缓解一下您的疲劳。”人声与智能机器人的声音此起彼伏,想到办公室里好久没有这么热闹的景象出现,他不由得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接着就投入到工作当中。
“现在是早十一点钟,行程有......”
智能时钟的报时提醒大家新一批机器人上线的洽谈会该召开了。他从办公桌上抬起头来,又伸了一个懒腰,拿起外套,走向会议室。平板电脑一阵振动,让他一抖擞,随即看了看屏幕,原来是洽谈文件已经下载好,并且自动在云端也为他备份了一份。当然,他同样还是没忘记忙里偷闲地看看早上的几条动态收获了哪些点评,随即放下电脑,推开了会议室的大门。
会议进行的很成功,机器人的上线时间定在三个小时零五分钟之后,他想着现在可以好好地吃一顿饭来犒劳犒劳自己了。不用说,智能管家已经按照平时他的用餐时间段询问他今天中午想吃些什么,他选了一家餐厅订了些好吃的,随即就叫上职员们和他一起去进行一场小小的“庆功宴”。美食很丰盛,他还是几个月之间第一次在聚餐过程中感到这么开心,一方面当然是会议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很久以来他都没有体会过这么热闹的时刻。“或许是该回去的路上他这么想着。
相比上午的热闹来说,下午的公司中更充斥着一份期待,每个人都在期待下午机器人上线的时刻到来,他坐在办公室里百无聊赖地翻阅着这笔生意当中的文件,慢慢等待着下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抑或是另一个更为淡漠的时代的出现。不知是不是早上起得太早的原因,他竟然萌生了些许困意,他看了看时间,准备稍稍打个盹。
  意识混沌间他又一次被玻璃桌面上的震动给惊吓的清醒过来,他一边恼怒地抱怨着,一边又不情愿地查看是什么消息,一看才知道原来是机器人已经准备开始工作了正当他打开门走出去的一刹那,一阵更大的“震动”传来,他有些恍惚,脑子里甚至冒出了冒出了一个可笑的想法:“难道他们给办公室也加上了振动么?”但是随即的持续震动打消了他荒谬的念头。
  “是地震!”女职员们尖叫起来,还没等他做出任何反应,他便陷入了一片天旋地转之中。等再醒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躺在公司地板上了,旁边散落着一地的文件和办公用品,黑暗中只有几台手机的亮光映照着惨白的面庞。所幸似乎震级并不高,大楼也算坚固,他们因此没有受到很严重的伤。
  断电造成了整栋大楼的瘫痪,他们也被困在了大楼之中。惊魂未定的员工们开始寻找安全出口,他也跟了上去。就着手机微弱的亮光四处摸索,他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巨大声音,显然他还没有从刚才的事件中恢复过来。他勉强镇定下来,拍了几张现场的照片发布到了社交媒体上,刚才断电的一瞬间人工智能的保护机制也已经识别出了地震的情况,通过自身将地震信息及收缩程度发布出去,一经同步便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得到了发布,或许还会作为第一手的现场报道。
  理了理思绪,他又继续向前行进,走向了面前那个他每天都会经过的主通道,才发现这里已经出现了一片大面积的坍塌,没办法通过了。更让他恼火的是,其他同事也都告诉他那些通道也都不同程度地坍塌了,而且更绝的是都堵住了他们可以进出的通道。这着实让他懊恼,无奈之下,只得先让同事们休息一下,大家集体发送求援消息,报道现实状况。其实拜高效率的人工智能所赐,他们根本不需要太过于惊慌,在发出求援消息一段时间后,就会有救援队伍来营救他们,他们唯一需要担心的只是这栋建筑能否撑过接下来的一段时间。
  他发在各大平台上的消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转发和传播,政府也快速地采取了应对措施,调动了大量的力量来进行震后的援救,看到数以百计的平台宣传着相关报道,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援助宣传,他的心情逐渐平复眼看着一片漆黑,他亮起手机,把大家都召集在一起,让他们赶紧找个安全的地方待着,以免再遭受不必要的伤害。
  他蜷缩起身子,一个人蹲在角落,一点点翻看着新闻的动向。他翻看起以前的照片。四周一片黑暗,只有他和他的手机闪烁的亮光在一片混乱当中静静地互动着。看到他一个人的样子,几个同事也都陆续走过来,坐在他的旁边和他聊起来。这让他好受了一些。
  手机再次振动了起来,这次他没有再被吓到,唤醒了手机屏幕,原来是救援人员到达了大楼外面,准备开始救援了,叫他们稍安勿躁。他悬着的心似乎终于软着陆了。经过几个小时的救援,同事们终于被出去,他也不忘在最开始的时候发一个动态到朋友圈,以表示他们得到了救援,看到救生通道透进来的光,他终于感到了心里安稳。同时也像个小孩可惜坏了的玩具一样神经质地可怜了刚上线的写作机器人们。、
  终于看到亮光了,可是令他诧异地是为什么这几道亮光如此的刺眼,抬头一看,原来是机器人眼睛里射出的几道光柱,刚才还同他谈笑风生的几个同事突然变成了几个长相令人憎恶的铁皮人,他们朝他不怀好意地笑着。他心里的那种厌恶感和恐惧感陡然升起,声音甚至都颤抖起来,“你们想干什么?”。机器人钳住了他的手臂,他感觉这股怪力似乎要将他的手臂都折断了。“我们是你的同事啊,快来加入我们吧,嘎嘎嘎,我们可不会痛苦,我们是万能的,嘎嘎嘎。”机器人用铁皮摩擦着的刺耳声音说到。他痛苦地挣扎着。
  “不要啊!”他大喊出来。他几乎从床上弹起来,流了满头的大汗。惊魂未定的他看看床头的表,十点了?心里突然沉了下去,十点了!迟到的了啊这可真的是,今天还要对抢劫案做调查,还得写一篇几万字的报告,他的心里升起了一股慌张感。于是匆匆拿水扑洗了一把脸,他就拿起面包冲下了楼。想到楼下还有可能没有出租车可坐,他心里就是一紧。“要是能像昨晚梦里前半段一样就好了!”他暗暗咒骂着。
  不过,谁知道呢?
6#
发表于 2015-12-18 21:05:21 | 只看该作者
徐列:南方有人物
“记录我们的命运。”
  2004年的初夏,这句话首次被刊印在了一本杂志的封面。那一期杂志的封面上是张曼玉,成熟美丽的她却并没有遮掩住当时这本杂志的青涩。
  翻开封面,背面是一篇题为“让你的前路更远更亮”的文章,文章记录了杂志的主编对于这本杂志亦是他的“亲生骨肉”的深切期盼,同时也是对于杂志的定位。“我们记录他们,让向善的力量打动每一个人。”在文章中他如此说道。他希望这个新生儿的身体里收纳进真善美的力量。
  这个“他”叫徐列,是原南方系报业人,在12月2日之前,一直是《南方人物周刊》的主编及灵魂人物。他在12月2日宣布离开这片记录了11年风雨历程的舞台,前往美国普渡大学做访问学者。至此,《南方人物周刊》的三位核心开创者全部离开了南方系。
  “人,都有梦想,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由最初的报人转型为后来的杂志人,坐镇《南方人物周刊》的“老东家”徐列,同样也如他的文章里所说,是一个“有梦想的人”。
  由于他的一贯低调,网上甚至都没有几张他的照片流传,有的那几张照片中,徐列都是一副温和平易的老大哥样子,双手抱在胸前亦或是坐在椅子上平静地看着镜头。
  十几年工作中徐列的性格亦是如此安静,但笔耕之下,惊涛骇浪。
  自1989年从河南大学硕士毕业后,徐列就投身《南方周末》,成为了成百上千的南方系报人中的一员。《南方周末》是试炼徐列的一块试金石,他一扎进去头也不回的就是近十五年。“外表温和儒雅的他,内心其实刚烈无比。”他的老友,东莞日报副社长谭军波如此说道。  
  徐列在《南方周末》一待十五年,在1992年也曾被调去《南方日报》。却因为和他的新闻理念不符,他主动申请调回,“但可想而知,回来后被冷落多年,他亦无所谓,关键干自己喜欢之事。”谭军波在文章中如此回忆徐列的那段工作经历。徐列在《南方周末》记述了自己的想法十五年,2003年,随着《华夏》杂志与《南方周末》的合作,他带领一群人从报人,转型成为了杂志人,自立门户做起了人物周刊。
  “重新打量每个生命。”这本新生的杂志呼喊着自己的口号降临了世界。在最初成立的时间中,周刊内部甚至没有办法凑齐各个版块负责人员,办公地点只能选在当时南方周末的办公大楼的附楼七楼中的一间小办公室,“条件虽差了点,但足以出刊。”徐列在文章中对周刊起步时的艰难如此回忆到。苦心没有白费,如今这本杂志已经成为了“中国举足轻重的综合性人物周刊”,网易新闻也对杂志的记录做出了“重视报道的叙事性和价值观,旨在记录当代中国人物的命运,记录时代之变迁”的评价。人物周刊获得了一路高速发展与极高的评价。
  《南方人物周刊》刚诞生时就因《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的系列文章造成了轰动,徐列甚至差点因此而“退位”。文章中列举出了一群近代到现代的知识分子,“能够为了真理和良心,拿出对整个世界撼悍勇气的知识分子纵然没有绝迹,却也已经到了凤毛麟角的地步。我们更多地却是看到,一些人在公开言论中昧着良心欺骗别人,或对所谈论内容一无所知还能厚颜无耻说地头头是道。”文章中指出。
  这一系列文章发表在《南方人物周刊》的诞生到发展期过程中,《南方人物周刊》没有选择避开政治等因素影响,而是选择了以平静真实的方式报道了这样一群受到不公待遇的知识分子,真实记录了许多“自由派知识分子”的故事。徐列因为文章的自由性而遭到了高层的非议,甚至险些丢掉了自己的工作,但他仍然坚持做完了系列报道。难怪《南方周末》前主编江艺平这样评价徐列:“不为谋官,所以平等待人。不为谋官,所以宽厚为怀。”他并没有投入到如何升官发财当中,而是选择真实记录中国人的命运,记录下每个人所组成的历史。
  徐列选择成为一个记述普通人命运的记者,记录平凡人的故事。这一切就如同他在文章《一个“人物”的诞生——<南方人物周刊>出生记》中所说的:“历史便是由一个个的人物传记书写而成。记录他们,便是记录历史,记录人物,便是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
  这篇文章是徐列在《南方人物周刊》成军、发展几年之后做出的一份回忆与总结,自第一期对娱乐人物张曼玉的报道之后,徐列带领他的人马对于各行各业的人物都进行了记述与报道,笔下也诞生了各异的人物与形象。
  谈及为什么会做起人物周刊时,徐列在他的文章《一个“人物”的诞生——南方人物周刊出生记》里提到他在2001年前往美国时代集团做调查访问,得知了以人物报道为主的《时代》杂志是全美发行量最大的,创办一份人物周刊的想法自此深深影响了他,回国之后,他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招募了大量人员,组建队伍创办了《南方人物周刊》,从此,《南方人物周刊》便以记录者、审视者与思考者的身份徐出现在了大众的面前。徐列也从记述自己的想法的报业人,转化成了记述他人想法的杂志人。
  《南方人物周刊》发展的十五年间,也同样存在着难关与“风雨”的袭击。
  当年“五十位知识分子”的报道就引起过极大的问题,“这个事件差点导致了徐列的下台。”时任南方报社社长的范以锦回忆了当时的情况,“有人提出把他从《人物周刊》彻底调离……”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徐列,由于主张刊登那期列举了过多自由派知识分子的文章,使得他在之后被降级为副主编。
  但是他本人却颇为豁达,“这种妥协是必须接受的,否则你就别干这个行业。”徐列说,“在中国要做好一个主编,你要会写检讨,你要‘忍辱负重’,承担这个担子,不是为你个人,你后面还有一个团队。”在徐列的坚决主张下,这期《南方人物周刊》仍然风雨兼程,和读者们见了面。因为徐列的正直,得以使这篇报道不被蒙蔽。
  “依然有一批人葆有人性的光辉和伟力,他们传承人类的文明,拓展思想的边界,创造丰腴的财富,引领人类走向正确的路径;他们的精神像黑夜里的光芒滋养着人类的心灵,照亮我们的前程。”徐列在《<南方人物周刊>出生记》中如此说到。
  报道得以与读者见面,源于徐列的正直。或许对于这份知识的亮光,每个人都应该庆幸他选择了记述而非逃避。
  “记者编辑们对徐老师比较一致的评价是:宽容随和,很少发脾气。”在新浪博客上给出了对于徐列这样的一个评价。作为《南方人物周刊》的奠基人,“一家之主”的徐列更多的不是颐指气使,而是平等自由地交流讨论.这份平和让徐列收获了掌声与尊敬。作家关军说:“在南方大院内外接触了那么多南方系,人格魅力无人出徐列老师之右。美德让他备受尊重,同样也备受屈辱,为了维护南方人物周刊的气脉。”想来这份赞美,也只有将人物周刊视如己出的徐列能够享有。
  徐列说自己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与启示,比如南方报业的开创人左方、前南方周末主编江艺平等等,诸如“讲真话”、“让悲观者有力前行”的新闻道德,都让他受到了很多的影响,并且投入到《南方人物周刊》的报道之中,让这本杂志“有态度”、“有灵魂”地风行。
  “从来没见过把单位给自己派发的车拿来供记者采访使用的一个人,也从来没怎么见过下班还要开自家的车把等在路边的你顺带送回去的领导。”徐列的下属记者们如此评价他,生活中的他好似没有什么要求,与工作成了对比,只要向善,似乎就能够概括徐列其人。
  “无论你是从零点起步、梦想的终点只是他人的起点,还是成功者追逐更大的成功与荣耀,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理想的激情永远激活着人性的张力和想象,也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进程;而所有的梦想汇集在一起,便是人类的成长,我们的命运。”徐列在《<南方人物周刊>出生记》的最后如此说道。他并不是带着知识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他只是记录普通人的命运与梦想,“让你的前路,更远更亮。”
  《南方人物周刊》对于五十位知识分子的报道引言中有一句话,和徐列有那么些相似,“享誉国际的美国女作家苏珊桑塔格说‘一个人之所以是知识分子,是因为他在言论中表现出了正直和责任。’”我想,用在徐列身上,再适合不过。
7#
发表于 2016-1-3 20:13:33 | 只看该作者
  废柴漫画:废柴自己的故事
   “只要有树叶飞舞的地方,火就会燃烧。”
村子里最没用的一名忍者就是他了,从来都只能被叫做废柴和吊车尾。举目无亲,下忍考试差点都没法通过的他逆袭成为了七代目火影。这个废柴叫做漩涡鸣人,日本三大国民漫画之一的《火影忍者》的主人公。
  “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
  蒙奇.D.路飞戴着草帽,搭上航船,前往了新航路的征程,他的前方不仅是奇异未知的伟大航路,更是作为废柴的逆袭之路。橡胶果实让他成为了打不死的路飞,自此展开一段废柴逆袭的故事。他是同为日本国民漫画之一的《海贼王》的主角。
  “正因我们看不见,那才可怕。”
  一头橘黄色头发的少年黑崎一护受到委托,接下了重任,成为了代理死神。原本是日本普通高中生的他执起斩魄刀,担任起了守护界与界之间稳定的死神。从一个家庭残缺的废柴高中生,成为了绝对的主角。他是日本三大国民漫画之一的《死神》的主人公。
  常有人调侃废柴占据了日本漫画的三巨头位置,逆袭剧情已经深入了日本国民内心。这三部漫画都是不折不扣的“废柴漫”,占据了前三位的位置,已经十年有余。其中的《火影忍者》在本篇结束后甚至仍然停留在最受欢迎动漫榜单的头名。
  废柴漫画的魅力在哪里?
颇受好评的废柴漫画
  主角最初一般都是废柴,受尽人们的非议,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一路的所谓“打怪升级奇遇记”之后就成为了最强者,带领一众队友击败了反派势力——这一般就是废柴漫画的基本套路。可是不仅在发源地日本有着大批的粉丝,在世界范围内,都带来了一种废柴漫画的风潮。
  自1999年开始连载的《火影忍者》就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作,原作者岸本齐史通过描绘热血的忍者世界而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十几年不褪色的“火影热”。原作中的主角漩涡鸣人是木叶忍者村中最不受人待见的“吊车尾”,也就是废柴。这一切皆因他体内封印了当年对村子造成毁灭的九尾,而且鲜有人知他的父亲就是当年保护了村子的第四代火影,所以成为了人们不喜爱的对象。
  作为废柴主人公的典型,鸣人就像所有废柴一样,老是惹麻烦、调皮,但却拥有满腔的热血,当然,多少也会拥有一些特殊的身世或者神奇的际遇。鸣人通过不懈地修行苦练,重复被打倒,再站起来的过程,最后成为了救世主。他和曾经刀刃相向的伙伴重归于好,面对强大的敌人,保护了村子,保护了世界。 吧
  废柴漫画,从故事情节的进展来看,其实就可以当做一出逆袭剧,主人公用热血与努力换来了废柴的春天。就如同《火影忍者》中鸣人在漫画中遇到了一众好老师,学会了许多忍术、做人之道、战斗之道;虽然出生时举目无亲,但最后都会得到友情爱情双丰收,还顺便击败了反派角色,最后得到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虽然之为废柴漫画,但这种类型却大爆冷门,广受人们的喜爱与好评,虽然剧情落入俗套,但是仍然让人不能自已地沉浸在其中。常常有很多漫画的观众就表示每当废柴主角遇险时,心也会被故事情节牵动。其实这就是废柴漫画的吸引人之处,通过剧情开始时主角的废柴,来反衬剧情当中他的努力与结局时他的强大。这种有意而为之的反差,在废柴的背景下,自然变得“天真而不做作”,从而造成了废柴漫画的畅销与广受好评。漫画往往在一开始设定的过程中就已经先声夺人。
废柴漫画诞生记
  废柴漫画几乎是伴随着原产国日本的动漫史发展起来的。众多即使不是废柴逆袭题材的漫画当中,甚至都有那么些逆袭的元素。废柴漫画大行其道的同时,人们也将目光投向了漫画背后的画家们。
  岸本齐史,提到这个名字时,人们自然就会想起赫赫有名的《火影忍者》。岸本自1999年开始连载到2014年本篇结束,花了十五年的时间,讲述了一出世界上最成功的废柴逆袭的故事,在2014年第700话完结的时候,漫画单行本已经累计发行了一亿三千万本。
  2014年在《火影忍者》完结之际,朝日新闻对于岸本齐史进行了一次专访,讲到创作初衷时,他提到其实鸣人有很多经历与性格特点的创作原型就是他自己,诸如吊车尾、废柴、心理自卑等等特点,其实都取材于他本身,为此岸本还调侃道:“鸣人其实和我有很多相似之处呢。”从小他就是一个一直自卑的人,学习也并不好,虽然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但是从来都不敢让这个愿望广为人知,因而这些心愿成为了《火影忍者》创作的动机。
  岸本齐史作为《火影忍者》的作者,将他自己的形象注入到了漫画中,但却为漫画设定了一个不同的结局,让同样废柴的主角实现了逆袭,在他看来,这也相当于完成了他自己的心愿。诸多废柴漫画也是同样以漫画家自身为背景,将故事中的某个角色设置成为他自己的经历,但塑造了与自己的经历截然不同的结局,也算是通过废柴漫画为自己的梦画上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废柴漫画的代表《火影忍者》,最初其实并没有引起大热。在诞生之初,岸本齐史只是进行了部分的创作,并没有构建起过于宏大的世界观,只是着力去描述废柴少年与队友小伙伴的逆袭成长之路的故事。在投稿的过程中,编辑只是原定先连载50话,但借由剧情的热血与设定的出众,在随后逐渐成为了热血废柴漫的代表,连载成为了七百话的长篇漫画,也同样是90后的童年回忆。
废柴自己的故事
  “我不是天生的王者,但我骨子里流动着不让我低头的血液。”《海贼王》里有着这样一句台词,用在这群虽废但热血无比的角色们身上再适合不过。虽然是废柴,天生不是强者,但是我们从来不会低下头屈服于世间的压迫。这群废柴们同样也有废柴之道、生存之道。
  废柴漫画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每个人其实都是其中的一个角色。
  正如岸本齐史所说,废柴漫画,映照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废柴们。生活不能总是顺心的,废柴们总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欺凌或者耻笑,这样看起来,似乎漫画之中的情节更合他们的口味呢。废柴漫画迎合大部分人的幻想,他们渴望着变强,就像漫画中最开始的主角一样,渴望成为绝对的强者。但不同的是,他们却总怯于改变,仍然固步自封在废柴的圈子里。
  废柴漫画是废柴自己的故事,同样,也是现实生活中废柴们的投影,有人选择了奋起,如同鸣人、路飞、一护,反抗自己的废柴命运,同样也有人从未做出选择,而被暗流吞没消失。废柴漫画给我们更多不是沉沦,而是一种清醒的认识,我们将要知道自己奋斗的目标,因而,不会向废柴的命运屈服。
  现实生活中的废柴们看到了漫画中的情节,幻想着自己也能那般登上人生巅峰,却从来没有体验过漫画主角那般的修行与历练过程。这同样也是废柴漫画教给我们的道理,简单,却屡试不爽,“没有不经过苦行而成功的废柴。”
  废柴的故事还在继续。
  
8#
发表于 2016-1-4 18:51:53 | 只看该作者
龙山晒太阳记
绵阳的天最近入冬之后越发的冷,阴天占到了多数,最近甚至还出现了难得一见的雾霾,晴天的出现,在我们眼中就也同如获至宝一般。不过自从上几个星期开始,似乎是满足我们心愿似的,天气竟然很多时候都非常晴好,阳光灿烂,我们自然不肯轻易放过这种机会和宝贵温暖的阳光,那天下了课吃过饭就奔向龙山体育场,准备好好晒晒太阳补补钙。
  到了龙山才知道原来大家都希望晒晒太阳,龙山体育场的草地上早已经坐满了一群一群的人们,享受下午的阳光的和煦。我们寝室里几个男生就在操场寻了块地方,决定躺下来充分享受阳光的滋润,于是我们便在足球架的旁边休息。不得不说阳光的确令人十分放松,本想坐着稍稍休息的我们不由自主地就躺在了体育场的草皮上,享受起午后悠闲的时光。
  一开始我们几个人还在有说有笑地聊天说笑。过了不一会儿我们便听着歌纷纷悠闲地打了一会儿盹,阳光温暖地照射之下,我们也感不到凉意,暖暖地就迷醉在了午后的阳光里。几个人休息了很久过后醒来才发现已经过了几十分钟,害怕一直晒太阳晒伤的我们就从草坪上赶紧坐起来缓了缓神,纷纷起身向寝室走去。
  虽然浑身沾到的都是草, 不过一下午的休闲放松时间也让我们在大学生活当中感到了一丝轻松。生活中同样如此,不惧阴霾,放下身上的负担与一天的辛劳,享受享受阳光也是极好的。
  这两天应该也又是大晴天,虽然临近期末一定会有诸多事情,但我倒是仍然想和小伙伴们前往龙山体育场的草坪享受一下午后的阳光,体验一下悠闲的心情。这次小小的集体活动也着实算是放松的好方式了。
9#
发表于 2016-1-4 18:53:38 | 只看该作者
内地游客赴港游被围殴致死事件始末
10月18日,内地游客苗某和张某跟随所参“三天两夜购物团”赴港旅游。

按计划,次日早十点,他们来到红磡某珠宝店,被安排购物。因怀疑珠宝价格太贵及折扣太少,苗某和张某并未掏出腰包。团长邓某上前与两人交涉,随后发生争执,苗某在混乱中被两名男子袭击,倒地昏迷被送往医院。

10月20日10时左右,苗某终告不治,抢救无效死亡,案件改列谋杀案。

与此同时,这起以“香港”、“旅游”、“内地游客”为关键词的案件在舆论中掀起轩然大波。

一场个人和公众的悲剧

  据警方和媒体调查后的细节披露,在珠宝店对于强制购买物品发生了纠纷之后,苗某与张某在珠宝店内抽起了烟,女团长邓某上前与二人交涉,结果与张某发生争执,产生了肢体冲突,邓某被掌掴。而苗某上前劝阻无果引发了混战,过程中,苗某被几个人粗暴脱出店外进行殴打。随后,肇事者逃逸,苗某被送往医院抢救,但24小时后,被宣布抢救无效死亡。

  事件的发生过程时间非常短,只有短短的几小时,引起的舆论风波却延续了近两个星期,在两个星期中,案件的最新进展不断浮出水面。

此事件中,最引发民众关心的,莫过围殴者的身份问题。

逐渐,针对围殴者的身份,媒体们纷纷有了推测。新华网、搜狐网等门户网站均作出了题为“内地(黑龙江)游客香港被围殴致死 疑因拒绝高价购物”的报道,并第一时间探寻出此次事件过后落网的两名肇事者身份。他们是一名香港本地人还有一名内地的旅游团游客。有分析认为,这两人是被安排在旅游团当中的“影子团友”,也就是监督说服游客强制购物的“托”性质的团友。随着事件的进展,在国内天涯论坛上,众多网友也开始质疑去香港团体旅游的自愿性以及参团的可靠性。前几年出现的许多导游强制游客在香港购物,轻则呵斥,重则打骂的现象也被网友深挖,浮出水面。而社会民众也纷纷开始质疑最近“状况频发”的内地赴香港旅游活动。

针对这次不断发酵的事态,华西都市报的记者翻出了几年间的“旧账”,发表了《香港游客不购物被围殴最新进展:就是这家黑店》的报道,当中记者通过联系几名曾经赴港游的重庆游客得知,涉事的这家名为“D2”的珠宝店在几年之间就爆出过数次强制游客购物甚至殴打游客的丑闻,这样的恶性事件并非第一次,爆料的游客表示自己也曾经被强制勒令购买珠宝过,同样也认为这家珠宝店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不足为奇,早已料到”。网易也转载了新闻,找出了近几年红磡附近几家珠宝店的“劣迹”:“记者调查发现,香港红磡民乐街集聚了多家珠宝店,不少内地游客被旅行社带至这里购物消费,引发过多次冲突,甚至发生过命案。

2010年5月,前乒乓球国手陈佑铭参加香港游4天团,其间到红磡一家珠宝店购物,感到不适后走到店外,被女导游要求返回店内,两人争执过程中陈佑铭突然晕倒,送医院后证实死亡。

2012年10月,有游客被导游带到红磡民乐街23号一家珠宝店强制消费,不愿意购物的游客想返回车内休息,却被导游阻拦、讥讽和谩骂,并要求在店内待够2小时才能走。

2014年9月, 70名福建老人被拉到位于红磡民乐街一近家珠宝商城购物,身份证被没收锁在店内,导游强行要求他们购物才可以出门,被言语威胁偷偷离开算脱团,后果自负。”

  天涯的“大V”贾也对此事做出了评价,称“事件一出,确实很恐怖,到香港玩竟然玩出命来。与此同时,港陆互喷模式再次启动,估计要高潮好几天了。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这种互喷徒徒地浪费口水,只不过是一股情绪在起作用罢了。我们必须先把事件的来龙去脉稍作梳理,或者说等待警方公布案情后,再作出自己的基本判断,然后才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是最起码的要求。香港这个事件,更多地表现为内地黑心团跟内地游客打起来”,指出应理性看待问题,分析来龙去脉。

  舆论甚嚣尘上的同时,内地和香港的民众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缺少应有的理性,尤其体现在论坛、微博这样公众性的媒介上。这种不理智让本来的一场悲剧在公众视野下放大了千万倍。

事态的“一石激起千层浪”

  自事件发生后已经过了几天,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人民日报》等等网站报刊对于此次事件都作出了及时的报道和评价,两地媒体针对本次事件没有感性化处理,对其只是指出了一定的问题。譬如《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官微发表题为《香港,我该爱你还是恨你》的文章,指出近几年香港旅游业对于内地游客的不友好,也分析了关于旅游业的问题,评论指出,“从去年3月开始,香港零售业一反持续了10年的增长势头,陷入连续十几个月的跌跌不休。从时间点上看,去年2月发生了‘驱蝗’,3月就开始下跌。这当然不是巧合,香港旅游业界和官员们也多同意,对内地游客的不友好行为直接导致内地团客大幅减少,旅游业已经进入了“非典”以来从所未遇的寒冬。”、“香港长期被反对派的言论影响,导致对于大陆游客的不友好”,认为香港旅游业近来违背了“狮子山下”精神,“香港从小渔村发展成国际大都会,除了历史的因缘际会,还得益香港人的“狮子山下”精神传统。这种精神的特质,乃是集体奋斗、踏实苦干及同舟共济。而现在的香港,却被泛政治化的民粹气氛所统治,越来越多的抱怨、挑刺和对抗,跟香港赖以成长的传统精神背道而驰。这种社会氛围一天不改变,香港发展的脚步就会被拖累一天。”一番评论,也让人反思对于内地赴香港旅游业的前景。《环球时报》亦发表题为“内地客被打死重创香港旅游形象”的社评,指出“内地游客被殴致死的悲剧发生在相对敏感的时期,很多内地人会不自觉地把它同香港这一年多的治安混乱和激进势力反内地言行联想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损害香港在内地人心中的形象。”内地媒体理性出镜,博得了一定好评。

  人们将视线又转向了事件发生地的香港。

  港媒中诸如《南华早报》、凤凰网之类的媒体十分详实地报道了此次事件的进展,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媒体方面对于情绪的失控占到了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比如在去年四月凤凰网题名为“孩子香港街头小便”的报道中,其的确第一时间报道出了很多涉事人员的照片,而且甚至登出了视频,却并未考虑保护小孩子的隐私权利,态度上也存在偏颇。种种因素导致了舆论上部分天涯网友产生了对于赴港游的抵触情绪。

  凤凰网的主持人闾丘露薇针对此事件转载了一条《太阳报》报道此次事件的新闻并且配发评论,使这场骂战连续升温。评论中说到“这条视频只是后半部分。孩子当街便溺......青年遭人用婴儿车推撞......母亲涉嫌袭击被捕,准保释,五月中需到警局报道。”新闻中却只字不提父母带孩子寻厕所不得迫使街头解手的事实以及未经处理就发出视频,侵害了孩子隐私权的问题,被视作“对港人的偏袒”、“无人性关怀”,招致一片骂声。

人们在联想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涉事旅行团,低价团的质疑频出,事件发生后,网易新闻转载报道“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姚思荣20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警方尽快公布细节,早日去除大家的疑虑,‘但强迫购物这种行为一定是不可取的。’香港旅游业议会总干事董耀中表示,游客在内地选择旅行团时要留意,低价和免费的旅行团可能会有问题,千万不要什么旅行团都参加。”同样也指出了低价旅行团的弊病,新浪新闻针对低价团也转引文章指出“在这起案件更清楚的事实公布之前,指责为时尚早。但此案不可避免地凸显了一些已成问题的制度性惯例,尤其是用购物提成来弥补廉价的旅游团费的做法。业内人士说,尽管强制购物和低价旅游团被禁,但它们仍以不同形式存在着。这意味着游客仍容易受到敲诈等,媒体上不时出现的关于游客与导游因购物和行程的争执就反映了这一点。”指责了内地低价旅行团与香港当地众多商铺的暗中操作。

《北京晚报》发文,指出“其实低价团、零价团甚至负价团早就存在。记得当年轰动内地和香港的导游阿珍事件,也是一团游客被关在金店5个钟头,因为一分钱没花,导游大发脾气爆粗口。另外听一位曾任职于此类金店的香港员工爆料,如果游客没有购物,或买得不够1000元,就会被邀请‘开会’,所谓的‘开会内容’便是跟你摊牌,挑明团费是由金店赞助,如不购物需要补回团费差价才能离开。
  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香港监管条例存在漏洞,令低价团屡禁不止,香港特区政府早年也倡议成立旅游监管局,但一直是‘只闻楼梯响’。而对于访港旅游团略有约束力的香港旅游业议会,实际为民间机构,遇到此类事件并无执法能力,能做到的也只有事后呼吁民众不要贪小失大,避免参加这类低价旅行团。但防不胜防,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见有新闻报道这样或那样的购物纠纷。”文中的陈述也可见两地监管不力招致了低价团带来乱象的事实。

分歧的背后

“内地游客赴港游强制留宿大巴车上”、“内地小孩子在香港街头便溺”、“内地游客在港游遭打骂”等等的标题这几年在媒体的头版时常出现,甚至盖过了一众娱乐新闻的风头,两地之间的分歧似乎在旅游业的问题上被无限放大,在各行各业被体现出来,那么原因何在?

  香港的旅游业中产生了一种严重的反内地游客的心理,香港《文汇报》刊载宋小庄的评论《反内地游客是一种心理病》,文中指出内地赴香港的“自由行能够带来对香港GDP和就业的增长,但香港却如此赶客,实在是世所罕见。”,批判了香港旅游业的陈年弊病,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病所导致的,是心里的对于内地的不满而出现的情绪,例如他所说的“感觉不爽症、娇生惯养症”。“应当对这种心理病检讨,分析病因来源,对症下药。”他在文中如此说道。的确因为很多成见与隔阂,导致内地与香港之间出现大量摩擦,这个“心理病”一词,实在是全面概括了如此频发的旅游纠纷的原因。文中最后说“病因可能来自于教育的缺陷、媒体的渲染。”同样也给予港媒当头一棒,提醒他们以“适当的措施”去将问题加以解决。

“这种对立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香港这个特区城市眼下所面临的巨大困境的折射。”《上海商报》评论部主编陈季冰在便溺事件后撰文《一座城市的迷茫与愤懑》,文中指出:“……香港这座国际大都市蕴藏无穷潜力,它也提醒港人,没有任何理由自怨自艾。特区未来的出路肯定不是重新建起一道高墙将‘北佬’挡在外面,更不是情绪性地抗拒‘中国身份’。”

表达了对于香港旅游业的失望与“港人应该充满建设性地对待赴港旅游业”的期待,文中提出“所有有理智的港人都明白,香港离不开大陆,香港的未来尤其有赖于内地。数据显示,香港的零售额有大约40%来自于内地人,也就是说,内地消费支撑着香港约12.5万个零售业就业岗位。如果把酒店、餐馆和批发部门的相关就业包括在内,这个数字接近25万。此外,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地区之一,因而不仅需要大陆的优秀成年人才,也的确需要大陆的新生儿。”“相反,他们自己(指港人)却必须承担由于来自大陆的人员、资金不断增加而导致的资源紧张、通货膨胀和拥挤嘈杂……换言之,他们从越来越紧密的陆港一体化中收获更多的时坏处。香港《明报》的一项调查显示,每三个香港人之中就有一人对‘自由行’有抗拒情绪,仅有1/6的港人表示自己受惠于自由行政策,明确表示没有受惠者则占将近1/4。”解释了关于香港和内地在旅游业冲突上的现实原因;专栏作家柴子文也发文名为《他们都感到深深地受了伤害》,颇有讽刺性地将自由行引发的内地与香港游客的冲突称作“中港剧”,痛陈出内地与香港的问题,指出“所谓中港矛盾,或自由行导致内地游客与香港本地人的冲突,因旺角街头小童便溺事件,到达‘中港剧’新一季的高潮。这一次,两边的观众/演员都很高涨,非常入戏,有点不知道结局该怎么收场。抱歉我这么轻率言辞,我说我无意冒犯,两边都已紧绷的神经都不会信,现在他们都只想听讨好自己情绪的话,他们都感到深深地受到了伤害。”“作为一个自治城市,理应有自己考量接待多少游客的权利,做全面、数据化的考核、研究之后,根据可接纳可承受的能力,确定每年可接待游客数量范围,决定发出旅游签证数目。可是,内地游客自由行的入境审批权一直不在香港政府,而在中央政府。汹涌而来的自由行游客,不仅影响香港人,也同样对内地游客不公平。‘一想起去香港要过关,我眼泪就流’,一位内地朋友这样跟我抱怨入境香港时要排的长龙。带小孩来港的北京学者夫妇过关,毫无办法,搞得狼狈不堪,恨不得折返。”再一次批评了不思反省的双方,并指出“香港拥有的,现在都正在失去。”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陈述了对于香港这座城市矛盾冲突频发的思考。

  其实真正的  “内地(黑龙江)游客香港被围殴致死  疑因拒绝高价购物”新闻已经告一段落,但对于香港旅游业乃至香港的路还长,不思反省的放任惨剧,难道真的行之有效么?

10#
发表于 2016-1-4 21:58:36 | 只看该作者
  
元旦佳节虽然已过,但是不得不承认我的心还是留在假期的快乐生活那里了,爱玩的心从来都没怎么收敛过。虽然元旦假期大家都放假了,不过学校还是在元旦前几天还有当天给我们安排了很多有趣而且热闹的活动,诸如元旦游园、跨年晚会、狂欢等等的确是让我们好好地狂欢了一次。其中元旦游园的确是很有趣的一项活动,每个学院每个专业都费尽心思来布置自己的会场,虽累但是乐在其中,着实十分有趣。

  虽然没能够看成学院的节目,不过元旦游园布置的过程中我也去打了个酱油,方知道游园布置与设计的辛苦。

  三十号中午,三个班的班长们通知我们一起前往新区篮球场帮忙布置会场,于是寝室里几个男生一起坐着车就前往了会场舞台。到了地方,现场已经汇聚了各个学院以及专业的同学正在布置现场,一片热闹。文艺学院今年所设计的主题叫做“君子六艺”,而我们专业分到的恰好是“御”主题。

  为了凸显文艺学院的文艺主题,我们的舞台也用了竹子当做支柱,之前同学们中午也去砍了几大捆的竹子以用来当做原料,看着现场的一片热闹景象,我们也投入到了当中去,因为现场舞台上没有装饰用的气球,我们一群人便卖力地拿起了气球开始吹了起来,看到大家鼓着腮帮红着脸卖力地吹着气球,好像要吹出汗似的。虽然大家吹的十分卖力,不过也同样吹爆了无数个气球,或者就是不太适合的大小。当天风比较大,我们吹的很多气球甚至都被吹飞了,弄得我们一次次去捡气球,这经历倒也让我们是哭笑不得。

  后来切分好了竹子之后我们就开始搭竹子,不得不说舞台的构建的确十分困难,尤其是对于我们一群门外汉来说。不过捆绑竹子倒是难不倒我们,男同学们拿起工具剪铁丝的剪铁丝,修竹子的修竹子,虽然都很累,但丝毫没有看出来他们的懈怠或是困倦,都投入了其中。不一会儿的功夫,同学们就把竹子绑好在了桌子腿上。不过顶层的竹子倒是难度升级,不过我们还是上去用几节铁丝绑好了竹子,并且将刚刚“费尽心血”吹好的气球扎了上去,虽然费了点功夫,但是看到这样的成品,难免心里还是挺开心,想想还是有点小激动的。

  虽然没能看到最后的完全完成的舞台造型,不过我可以确信有我们专业的同学们心血结晶的舞台一定还是牢固的,听说后来在场地上进行了好几场活动和元旦游园的节目展示,这倒也是让我们感到十分满意的一个结果了啊。

  元旦跨年还有很多十分有趣的事情,都是让人要么哭笑不得,要么搞笑无比,我的元旦假期虽短,但也是充满了色彩。看样子一时无法记述完,还需要慢慢道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