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91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湾清华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手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22:2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论文的要求

我对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

(1)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一套方法在一个特定场合中的应用。

(2)这套方法必须要有所创新或突破,并因而对学术界有所贡献。因此,它或者是解决既有问题的新方法,或者是既有方法的新应用,或者是以一个新的方法开启一整片新的应用领域。

(3)在论文中,你必须要有能力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让读者信服说:针对这个应用场合,你所提出来的方法确实有比文献中一切既有方法更优越之处。

(4)此外,你必须要能清楚指出这个方法在应用上的限制,并且提出充分证据来说服读者:任何应用场合,只要能够满足你所提出来的假设(前提)条件,你的方法就一定适用,而且你所描述的优点就一定会存在。

(5)你还必须要在论文中清楚指出这个方法的限制和可能的缺点(相对于其它文献上的既有方法,或者在其它应用场合里)。假如这个方法有任何重大缺点,在口试时才被口试委员指出来,其后果有可能是论文无法通过。

(6)行文风格上,它是一篇论证严谨,逻辑关系清晰,而且结构有条理的专业论述。也就是说,在叙述你的方法的过程,你必须要清清楚楚地交代这个方法的应用程序以及所有仿真或实验结果的过程,使得这个专业领域内的任何读者,都有办法根据你的描述,在他的实验室下复制出你的研究成果,以便确定你的结论确实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具有可重复性(可重复性是「科学」的根本要求)。

(7)而且,你对这个方法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要提供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非如此不可」。

(8)最后,你的论文必须要在适当位置清楚注明所有和你所研究之题目相关的文献。而且,你必须要记得:只要是和你所研究的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尤其是学术期 刊论文),你都有必要全部找出来(如果漏掉就是你的过失),仔细读过。假如你在学位论文口试时,有口试委员指出有一篇既有文献,在你所讨论的问题中处理得 比你的方法还好,这就构成你论文无法及格的充分理由。

(9)第(2)款所谓「对学术界的贡献」,指的是:把你的所有研究成果扣除掉学术界已经发表过的所有成果(不管你实际上有没有参考过,没有参考过也算是你的重大过失),剩下的就是你的贡献。假如这个贡献太少,也构成你论文无法及格的充分理由。

上面所叙述的九款要件中,除第(2)款之外,通通都是必须要做到的,因此没有好坏之分。一篇硕士论文的好坏(以及成绩的评定标准),主要是看第 (2)款所谓「对学术界的贡献」的多寡与重要性而定。假如你要申请国外的博士班,最重要的也是看你的硕士论文有什么「贡献」而定(这往往比TOFEL、 GRE、GPA还重要)。

一个判断硕士论文的好坏有一个粗浅办法:假如你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国外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s,而非 magazines)上发表,通常就比一篇只能在国外学术会议(conferences)上发表的硕士论文贡献多;一篇国外学术会议的论文又通常比无法发 表的论文贡献多;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通常比一篇二流的学术期刊论文贡献多。SCI 有一种叫做 Impact Factor 的指数,统计一个期刊每篇论文被引述的次数。通常这个次数(或指数)愈高,对学术界的影响力就愈大。以机械视觉相关领域的期刊而言,Impact Factor 在 1.0 以上的期刊,都算是顶尖的期刊。这些期刊论文的作者,通常是国外顶尖学府的著名教授指导全球一流的博士生做出来的研究成果。

二、完成硕士论文所需要的能力

从前面的叙述可以归纳出来,完成硕士论文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以下数项,依它们的培养先后次序逐项讨论。

(1)资料检索的能力:在给定(或自己拟定)的题目范围内,你必须有能力利用文资料索引系统,查出所有相关的论文,而无任何遗漏否则你可能在 论文口试时才发现同一个题目已经有人发表过了)。你到底要用什么样的关键词和查所程序去保证你已经找出所有相关的文x献是第一个大的挑战。每一组关键词 (包含联集与交集)代表一个论文所构成的集合,假如你用的关键词不恰当,你可能找到的集合太小,没有涵盖所有的相关文献;假如你用的关键词太一般化(譬如 「image」),通常你找到的集合会太大,除了所有相关文献之外还加上好几十倍的毫不相关的文献。

(2)资料筛选的能力:即使你使用了恰当的搜寻策略,通常找到的文献集合都还是明显地比你所需要的集合大,而且通常文献比数大概在一两百篇或数百篇之间,而其中会和你的的研究子题直接且密切相关的论文,通常只有廿、卅篇左右。你如何可以只读论文的题目、摘要、简介和结论,而还没有完全看懂内文, 就准确地判断出这篇论文中是否有值得你进一步参考的内容,以便快速地把需要仔细读完的论文从数百篇降低到廿、卅篇?这考验着你从事资料筛选的能力。

(3)期刊论文的阅读能力:期刊论文和大学部的课本截然不同。大学部的课本是寻次渐进地从最基本的知识背景逐步交代出整套有系统的知识,中间没有任何的跳跃,只要你逐页读下去,就可以整本都读懂,不需要在去别的地方找参考资料。但是期刊论文是没头没尾的十几页文献,只交代最核心的创意,并援引许 多其它论文的研究成果(但只注明文献出处,而完全没有交代其内容)。因此,要读懂一篇论文,一定要同时读懂数篇或十数篇被援引的其它论文。偏偏,这十几篇 被援引的论文又各自援引十数篇其它论文。因此,相对于大学部的教科书而言,期刊论文是一个极端没有系统的知识,必须要靠读者自己从几十篇论文中撷取出相关 的片段,自己组织成一个有系统的知识,然后才有办法开始阅读与吸收。要培养出这种自己组织知识的能力,需要在学校靠着大量而持续的时间去摸索、体会,而不 可能只利用业余的零星时间去培养。因此,一个大学毕业后就不再念研究所的学生,不管他在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差别,就是:学士只学习过吸收系统知识的 能力(也就是读别人整理、组织好的知识,典型的就是课本);但硕士则学习过自己从无组织的知识中检索、筛选、组织知识的能力。

(4)期刊论文的分析能力:为了确定你的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确实比所有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都更适合处理你所拟定的应用场域,首先你必须要有能力逐篇分析出所有相关期刊论文的优点与缺点,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优点与缺点,然后再拿他们来做比较,总结出你的论文的优点和缺点(限制)。但是,好的期刊论 文往往是国外著名学府的名师和一流的博士生共同的研究成果,假如你要在锁定的应用场域上「打败」他们,突出自己的优点,这基本上是一个极端困难的挑战。即 使只是要找出他们的缺点,都已经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工作了。一个大学毕业生,四年下来都是假定「课本是对的」这样地学下来的,从来没有学习如何分析课本知识 的优缺点,也就是「只有理解的能力,而没有批判的能力」。硕士生则必须要有「对一切既有进行精确批判」的能力。但是,这个批判并非个人好恶或情绪化的批 判,而是真的找得到充分理由去支持的批判。这个批判的能力,让你有能力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因此也有机会自己精益求精。所以,一个大学毕业生在业界做 事的时候,需要有人指导他(从事批判性检验),帮他找出缺点和建议改进的可能性。但是,一个严格训练过的合格硕士,他做事的时候应该是不需要有人在背后替 他做检证,他自己就应该要有能力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主动向上级或平行单位要求支持。其实,至少要能够完成这个能力,才勉强可以说你是有「独立自主的判断 能力」。

(5)创新的能力:许多大学毕业的工程师也能创新,但是硕士的创新是和全世界同一个学术团体内所有的名师和博士生挑战。因此,两者是站在不同的比较基础上在进行的:前者往往是一个企业内部的「闭门造车」,后者是一个全球的开放性竞争。其次,工程师的创新往往是无法加以明确证明其适用条件,但是学 术的创新却必须要能够在创新的同时厘清这个创新的有效条件。因此,大学毕业生的主要能力是吸收既有知识,但硕士毕业生却应该要有能力创造知识。此外,台湾 历年来工业产品的价位偏低,这一部分是因为国际大厂的打压以及国际消费者的信任不易建立。但是,另一方面,这是因为台湾的产品在品质上无法控制,因此只好 被当作最粗糙的商品来贩卖。台湾的产品之所以无法有稳定的品质,背后的技术原因就是:各种创新都是只凭一时偶然的巧思,却没有办法进一步有系统地厘清这些 巧思背后可以成立的条件。但是,创新其实是可以有一套「有迹可寻」的程序的,这是我最得意的心得,也是我最想教的。

三、为什么要坚持培养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能力

我所以一直坚持要训练研究生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能力,主要是为了学生毕业后中长期的竞争力着想。

台湾从来都只生产国外已经有的产品,而不事创新。假如国外企业界比国外学术的技术落后三年,而台湾的技术比国外技术落后五年,则台湾业界所需要的所有技术都可以在国外学术期刊上找到主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核心构想(除了一些技术的细节和 know how 之外)。因此,阅读期刊的能力是台湾想要保持领先大陆技术的必备条件。

此外,只要能够充分掌握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技巧,就可以水到渠成地轻松进行「创新」的工作。所以,只要深入掌握到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技巧, 就可以掌握到大学生不曾研习过的三种能力:(1)自己从无组织的知识中检索、筛选、组织知识的能力、(2)对一切既有进行精确批判的独立自主判断能力、(3)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创新的能力在台湾一直很少被需要(因为台湾只会从国外买整套设备、制程和设计与制造的技术)。但是,大陆已经成为全球廉价品制造中心,而台商为了降低成本也主动带技术到大陆设厂(包括现在的晶元代工),因此整个不具关键性技术的制造业都会持续往大陆移动;甚至 IC 的设计(尤其数字的部分)也无可避免地会迅速朝向「台湾开系统规格,进行系统整合,大陆在前述架构下开发特定数位模块」的设计代工发展。因此,未来台湾将 必然会被逼着朝愈来愈创意密集的创意中心走(包括商务创意、经营创意、产品创意、与技术创新)。因此,不能因为今天台湾的业界不需要创新的能力,就误以为 自己一辈子都不需要拥有创新的能力。

我在协助民间企业发展技术研发的过程中,碰到过一位三十多岁的厂长。他很聪明,但从小家穷,被环境逼着去念高工,然后上夜校读完工专。和动态性 能( bandwidth、response speed 等)无关的技术他都很深入,也因为产品升级的需要而认真向我求教有关动态性能的基本观念。但是,怎么教他都不懂,就只因为他不懂工程数学。偏 偏,工程数学不是可以在工厂里靠自修读会的。一个那么聪明的人,只因为不懂工数,就注定从三十岁以后一辈子无法在专业上继续成长!他高工毕业后没几年,廿 多岁就当课长,家人与师长都以他为荣;卅岁当厂长,公司还给他技术股,前途无量;谁想得到他会在卅岁以后被逼着「或者升级,或者去大陆,或者失业」?

每次想起这位厂长,看着迫不急待地要到台积电去「七年赚两千万退休金」的学生,或者只想学现成可用的技术而不想学研究方法的学生,我总忍禁不住地要想:十年后,我教过的学生里,会不会有一堆人就只因为不会读期刊论文而被逼提前退休?

再者,技术的创新并不是全靠聪明。我熟谙一套技术创新的方法,只要学会分析期刊论文的优缺点,就可拿这套方法分析竞争对手产品的优缺点;而且, 只要再稍微加工,就可以从这套优缺点的清单里找到突破瓶颈所需的关键性创意。

这套创新程序,可以把「创新」变成不需要太多天分便可以完成的事,从而减轻创 意的不定性与风险性。因此,只要会分析论文,几乎就可以轻易地组合出你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创意。聪明是不可能教的,但这套技巧却是可以教的;而且只要用心, 绝大部分硕士生都可以学会。

作者:彭明辉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的实验室整个训练的重心只有一个:通过每周一次的group meeting,培养学生深入掌握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技巧,进而培养他们在关键问题上突破与创新的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22:29:18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22:30:29 | 只看该作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