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69920|回复: 30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业数据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15: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数据】
去年我国共出版报纸超500亿份


  2011年04月20日15:35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20日电(记者 黄小希)记者20日从新闻出版总署获悉,2010年我国共出版报纸1939种,500.2亿份;出版图书32.8万种,71.7亿册(张);出版期刊9884种,35.4亿册。
  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47.5万册(份、盒、张)、出口金额达3758.2万美元,出版物已进入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刊发行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重点发达国家的版权输出总量比2005年增长近14倍。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到1.22万亿元,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
  据介绍,“十一五”时期,我国新闻出版产业规模快速提升。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等传统出版物持续发展,印刷复制增长势头强劲,出版物发行呈现多元化趋势。新闻出版业与现代科学技术加速融合,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发行等新业态发展迅猛,新闻出版业发展空间逐步拓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以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手机等媒体的出版、印刷、复制、传播、外贸等为主,包括教育、科研、版权代理、物资供应、国际合作等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
  目前,我国日报出版规模、图书出版品种与出版总量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网络学术出版总量居世界第二,印刷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三。
  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表示,生产能力和产出总量都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新闻出版业不仅是文化的主阵地,还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来自 270#
发表于 2023-6-20 21:37: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4省(市)公布广电行业统计公报,大家日子过得怎么样?
近日,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江西省广播电视局、广东省广播电视局、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分别发布了2022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统计公报。
近日,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江西省广播电视局、广东省广播电视局、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分别发布了2022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统计公报。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总收入4738.47亿元,同比增长6.51%。其中,实际创收收入4318.56亿元,同比增长7.37%。
江西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94.31亿元(注:指广播电视服务业收入,下同),同比增长27.60%。其中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业务实际创收收入49.02亿元,同比增长29.66%。
广东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1421.87亿元,同比增长32.69%。其中实际创收收入1329.24亿元,占全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93.49%。
云南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78.84亿元,同比增长13.85%。其中,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业务实际创收收入46.38亿元,同比增长23.7%。
具体如下:
▍北京: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总收入4738.47亿元,同比增长6.51%
2022年北京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总收入4738.47亿元,同比增长6.51%。
其中,实际创收收入4318.56亿元,同比增长7.37%;财政补助收入33.43亿元,同比增长4.41%。
传统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回暖,新媒体广告收入小幅下降。
广告收入1301.53亿元,同比下降6.59%。
其中:传统广播电视广告收入69.78亿元,同比上升5.25%;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机构通过互联网取得的网络媒体广告收入1059.65亿元,同比下降8.44%。
有线电视落地费等传统业务收入降幅放缓,增值业务收入增长。
有线电视网络收入21.95亿元,同比下降6.35%,相比2021年降幅放缓。
其中,收视维护费、付费数字电视等传统有线电视网络业务收入9.13亿元,同比下降4.87%;落地费收入3.08亿元,同比下降8.80%;增值业务、集团客户业务等收入7.02亿元,同比增长4.40%。
电视购物频道收入下降,节目销售、服务等收入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
受直播电商等因素影响,电视购物频道收入6.05亿元,同比下降11.11%。
内容市场交易受疫情影响较大,广播电视节目销售收入54.30亿元,同比下降27.08%;节目制作相关服务收入44.03亿元,同比下降11.90%。付费数字电视内容与播控收入1.12亿元,同比下降4.31%。
新媒体业务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带动产业发展重要引擎。全市新媒体业务收入2581.69亿元,同比增长19.47%。
其中,IPTV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5.71%;OTT业务收入1.72亿元,同比下降4.78%;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收入334.25亿元,同比增长4.39%;短视频、电商直播等其他新媒体业务收入2244.18亿元,同比增长22.14%,新兴业态对行业收入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播出情况
2022年全市共有公共频率频道45个(广播频率19个,电视频道27个)。
全年广播节目制作时间9.93万小时,同比增长5.23%;电视节目制作时间6.19万小时,同比下降14.17%;广播节目播出时间12.40万小时,同比增长0.28%;电视节目播出时间17.63万小时,同比增长8.14%,门头沟、昌平、延庆等区融媒体中心播出电视节目时间明显增长。
2022年北京市新闻资讯类广播节目制作时间1.13万小时,同比下降36.39%;播出时间1.77万小时,同比下降19.67%。
新闻资讯类电视节目制作时间1.19万小时,同比下降30.91%;播出时间2.68万小时,同比增长2.22%。
广播电视机构和从业人员情况
北京市广播电视从业人员11.83万人,同比下降6.04%,其中,女职工5.59万,占比47.24%。
从岗位上看,管理人员1.7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4.57万人,其他人员5.48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38.61%。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65万人,本科及大专学历9.33万人,高中及以下学历0.85万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92.80%。
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人员7.93万人,36岁至50岁人员3.33万人,51岁及以上人员0.57万人;35岁以下人员占比67.04%。北京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从业人员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特征。
▍江西: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94.31亿元,同比增长27.60%
收入情况
2022年全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94.31亿元(注:指广播电视服务业收入,下同),同比增长27.60%。
其中: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业务实际创收收入49.02亿元,同比增长29.66%。
新媒体业务收入10.63亿元,同比增长353.95%。
其中: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23.02%;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收入438.95万元,同比增长432.00%;其他新媒体业务收入8.68亿元,同比增长1006.33%。
广播电视行业广告业务收入12.88亿元,同比增长21.07%。
其中:传统广播电视广告收入8.64亿元,同比下降9.24%;网络媒体广告收入0.38亿元,同比减少3.99%;其他广告收入3.86亿元,同比增长463.11%。
有线电视网络收入16.36亿元,同比增长1.21%。
其中:有线广播电视收视费收入5.27亿元,同比下降4.88%;付费数字电视收入0.17亿元,同比下降24.13%;落地费收入0.32亿元,同比下降12.94%;有线电视机顶盒广告收入38.68万元,同比下降79.40%;增值业务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15.91%;集团客户业务收入7.42亿元,同比增长68.94%;其它网络收入2.13亿元,同比减少54.87%。
广播电视传统机构融合发展业务实际创收收入为11.71亿元,比2021年增长50.32%。
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机构新媒体广告收入为0.37亿元,比2021年减少13.33%;增值业务、集客业务等有线电视融合业务收入为8.47亿元,比2021年增长59.81%;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收入为1.91亿元,比2021年增长23.23%;新媒体业务收入0.95亿元,比2021年增长86.27%。
广播电视节目销售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25.45%。
节目制作相关服务收入0.39亿元,同比增长7.45%。
电视购物频道收入1.62亿元,同比下降37.49%。
其他创收收入5.90亿元,同比增长24.95%。
播出情况
2022年全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时间总体平稳,供给结构优化。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17.02万小时,同比下降5.52%;播出时间37.85万小时,同比下降3.30%。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8.05万小时,同比增长0.56%;播出时间65.57万小时,同比增长0.04%。
广播电视机构和从业人员情况
截至2022年底,全省开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业务的机构有704家。
其中,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等播出机构96家,广播电视转播发射台163座,卫星地球上行站1座,网络视听机构125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319家。
全省广播电视从业人员21223人,同比增长2.18%,其中,女职工8101人,占比38.17%。
从岗位上看,管理人员4982人,专业技术人员9424人(含播音员、主持人765人,编辑、记者3477人,艺术人员278人,工程技术人员2279人),其他人员6817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44.40%,同比增加0.98个百分点。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760人,本科及大专学历15723人,高中及以下学历4740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77.67%,同比增加1.73个百分点。
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人员7020人,36岁至50岁人员10206人,51岁及以上人员3997人;35岁以下人员占比33.08%,同比增加0.96个百分点。
2022年江西省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全文可通过以下链接获取:
▍广东: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1421.87亿元,同比增长32.69%
2022年全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1421.87亿元,同比增长32.69%。
其中:实际创收收入1329.24亿元,占全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93.49%;其它非实际创收收入92.63亿元,占全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6.51%。 
2022年全省广播电视行业广告收入168.35亿元,同比下降12.74%。
其中:广播电视广告收入22.14亿元,同比下降26.97%;网络媒体广告137.81万元,同比下降4.36%;其他广告收入8.39亿元,同比下降54.68%。
2022年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收入86.54亿元,同比下降1.92%。
其中: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落地费、有线电视机顶盒广告、付费数字电视频道等传统有线电视网络业务收入43.15亿元,同比下降3.83%;增值业务收入20.79亿元,同比增长1.57%。集团客户业务等其它收入22.60亿元,同比下降1.30%。
2022年全省新媒体业务收入920.94亿元,同比增长91.96%。
其中: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收入11.13亿元,同比增长2.49%;互联网电视(OTT)收入1.93亿元,同比增长3.34%;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收入653.98亿元,同比增长92.90%;其他新媒体业务收入253.91亿元,同比增长98.37%。
2022年全省广播电视节目销售收入12.26亿元,同比下降7.26%。付费数字电视内容与播控、节目制作相关服务、电视购物频道等指标收入17.44亿元,同比下降10.44%。
广播电视机构和从业人员情况
2022年全省广播电视从业人员79703人,同比下降0.23%,其中,女职工32472人,占比40.74%。
从岗位上看:管理人员14765人,占比18.53%;专业技术人员39086人(含播音员、主持人2040人,编辑、记者9212人,艺术人员2979人,工程技术人员12339人),占比49.04%;其他人员25852人,占比32.44%。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4981人,占比6.25%;本科及大专学历64719人,占比81.20%;高中及以下学历10003人,占比12.55%。
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人员41100人,占比51.57%;36岁至50岁人员29393人,占比36.88%;51岁及以上人员9210人,占比11.56%。
▍云南:全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78.84亿元,同比增长13.85%
2022年全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78.84亿元,同比增长13.85%。
其中,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业务实际创收收入46.38亿元,同比增长23.7%;财政补助收入22.73亿元,同比增长9.59%。
传统广播电视广告收入下降,新媒体广告收入大幅增长。
2022年广告收入11.92亿元,同比增长2.32%。
其中:传统广播电视广告收入8.46亿元,同比下降17.46%;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机构通过互联网取得的新媒体广告收入2.39亿元,较上年0.08亿元大幅增长;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机构开展报刊广告、楼宇广告、户外广告、品牌推广等其他广告收入1.07亿元,同比下降22.43%。
有线电视网络业务收入持续下降。有线电视网络收入10.3亿元,同比下降17.34%。
其中:有线广播电视收视费收入3.84亿元,同比下降25.87%;落地费收入0.4亿元,同比下降33.33%。
电视购物频道收入下滑明显,节目制作相关服务收入大幅增长。
传统广播电视节目销售收入0.77亿元,同比下降1.9%;电视购物频道收入0.03亿元,同比下降72.73%;节目制作相关服务收入2.09亿元,同比增长151.81%。
广播电视机构智慧广电及融合发展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在实际创收收入中,广播电视机构智慧广电及融合发展业务收入8.38亿元,同比增长6.07%。
主要收入构成包括:广播电视机构新媒体业务收入1亿元,同比下降52.61%;有线电视网络宽带、集团客户等增值业务收入5.78亿元,同比增长3.58%;IPTV平台分成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661.9%。
播出情况
2022年全省广播节目制作时间17.95万小时,同比下降6.54%;播出时间45.35万小时,同比增长1.65%。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10.27万小时,同比下降5.85%;播出时间95.21万小时,同比增长1.19%。
广播电视机构和从业人员情况
截至2022年底,全省开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业务的机构共652家。
其中,广播电视台等播出机构137家,持证及备案的网络视听机构151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364家。
全省广播电视从业人员2.3万人,同比增长1.77%,其中女职工0.92万人,占比40%。
从岗位上看,管理人员0.31万人,专业技术人员1.48万人(含播音员、主持人0.08万人,编辑、记者0.63万人),其他人员0.51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63.92%。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0.09万人,本科及大专学历1.96万人,高中及以下学历0.25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比89.13%。
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人员0.86万人,36岁至50岁人员1.11万人,51岁及以上人员0.33万人。35岁以下人员占比37.4%。
来源:广电独家(微信公众号)
编辑:洪韵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16:12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5:26 | 只看该作者
【数据】
未来5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瞄准3万亿
  2011年04月21日10:51  人民网



未来五年蓝图公布,新闻出版业总产出瞄准3万亿。制图:蔡华伟

  ■版权引进输出比例降至2∶1 ■形成10家左右产业集聚中心
  人民网北京4月20日电  (记者张贺)新闻出版总署今天正式发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对今后五年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蓝图进行了总体布局。同时发布的还有新闻出版业的11个专项规划。
  新兴产业跻身世界先进
  《规划》明确了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期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到位,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扭转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逆差状况,大幅度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基本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导、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共同繁荣的开放格局。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以人为本、面向基层、惠及大众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记者解读】新闻出版行业的总产出超万亿元大关,日报出版规模、年出书品种和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电子书出版居世界第二位。就规模而言,我国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出版大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出版大国发展转变为出版强国,而《规划》为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可行的蓝图。
  由大变强,最重要的是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国内市场的日益扩展,为实现这些转变提供了强大动力。
  报刊出版单位数量减半
  《规划》明确了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十二五”时期, 新闻出版产业增长速度达到19.2%,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全行业总产出29400亿元,实现增加值8440亿元。到“十二五”期末,年图书出版总印数达到79.2亿册(张);报纸出版总印数达到552.3亿份;期刊出版总印数达到42.2亿册。出版物实物出口数量超过1150万册(份、盒、张),版权输出品种数达到7000种。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人均年拥有图书5.8册、期刊3.1册,每千人拥有日报达到100份,国民综合阅读率达到80%,千人拥有出版物发行网点数0.13个,版权登记数量70万件。“十二五”时期,科技投入在行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绿色印刷企业在全部印刷企业数量中所占比重超过30%。
  根据《规划》,未来5年,我国将形成10个左右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报刊出版产业集聚中心,打造10家左右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的大型国有报刊传媒集团,实现期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综合性日报20种,期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的大众服务类期刊30种。到“十二五”末,全国报刊出版单位数量减半,降至5000家以下。
  【记者解读】我国目前拥有2000多种报纸、9000多种期刊,数量虽多,但普遍小、散、弱。因此,兼并重组,壮大实力是必然的发展方向。《规划》提出,全国报刊出版单位数量将减半,这一硬指标将决定一大批经营不善、效益不佳的报刊退出市场,优质出版资源将更加向着实力强大的报刊出版传媒集中。
  七大任务助推产业发展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加强精品力作的生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三是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四是做优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产业,提高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五是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六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期,版权引进与输出比例降至2∶1。七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规划》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和传播工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中央国有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扶持工程、国家数字出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项目、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等31项重点工程项目。
  【记者解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又快又稳。在“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工程等“走出去”工程的推动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新闻出版企业走向世界。
  项目是开展工作的抓手,实践证明,以重大项目促发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规划》中列出了31项重点工程,只要把项目切实抓好、落实好,新闻出版业的壮大就会水到渠成。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5:50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59: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2-4 12:18 编辑

【数据】
去年我国报纸广告收入达381.5亿元
  2011年03月30日12:05  中国新闻出版报

  本报讯 (记者李雪昆)3月24日,由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主办,楚天都市报社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2010年度全国报刊广告工作总结会议暨“十二五”中国报刊发展机遇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

  记者从会上获悉,2010年,我国报刊广告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震荡后,呈现出明显的后发之力,增长不但显著高于2009年,还超过了2010年广告市场整体13.9%和电视11.9%的增长率,报刊的主流地位依然明显。据统计,2010年,我国报纸广告收入达381.5亿元,同比增长2.98%;期刊广告收入达32.2亿元,同比增长6%;报刊广告总计达413.7亿元,在全国广告营业额2340.5亿元的总份额中占17.68%。

  中国广告协会会长李东生表示,“十一五”期间广告传媒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广告经营单位24万户,增长60%,广告从业人员150万人,增长75%。尽管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广告业整体增速很快,如果抓住新的机遇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我国广告业的发展机会依然很多。

http://news.sina.com.cn/m/2011-03-30/120522207999.shtml
6#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1:07:14 | 只看该作者
【数据】
青少年易受传媒影响 专家建议提高媒介素养

  2011年03月24日15:41  《今传媒》杂志


表1 收看媒介的时间

表2 最喜欢的媒介内容或类型

表3 是否认同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主流价值观

表4 您对媒介宣传的先进人物的态度

  当今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观并存。面对这种社会大环境,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介影响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伴随着电视、网络成长的一代,他们习惯性地接受着来自影视、网络递呈的海量信息,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媒介的观点。为掌握青少年不同阶段价值观形成的媒介因素,我们于2010年下半年在沈阳地区2所初中、3所高中和3所大学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共发出问卷1189份,回收有效问卷1099份,其中初中样本274名,占24.9%;高中样本258名,占23.5%;大学样本567名,占51.6%。
  一、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媒介因素分析
  (一)青少年最常接触的媒介是电视和网络,且随着学校层次的升级其媒介依赖性增强
  在回答“您经常收看的大众媒介”这一问题时,初中生的选择是电视(65.6%)、网络(17.6%)、报纸(5.0%);高中生的选择是电视(51.9%)、网络(28.0%)、杂志(5.8%);大学生的选择是电视和网络并列第一(42.8%)、广播和报纸并列第三(4.0%)。
  (二)六成以上大学生每天收看媒介1小时以上,而四成中学生在周末才会收看
  初、高中与大学阶段的青少年收看大众媒介的时间有明显的不同(详见表1)。初、高中的青少年“只有周末才会有机会收看”的比例最高(分别是42.0%和39.3%)。而大学生由于应试压力的减轻,收看媒介的时间和长度更为自由,所以六成以上的大学生每天收看1小时以上。    同样,对大众媒介依赖性最强的是大学生,连续几天不接触大众媒介就很难受(包括非常难受)的比例69.4%,其次为初中生58.5%,高中生48%。
  (三)高中生对媒介内容的喜爱度最高、大学生最低
  高中生群体最易对媒介内容产生兴趣。在回答“是否有最喜欢的偶像剧”这一问题时,持肯定回答的高中生比例最高,为44.1%;其次是初中生(37.9%)、大学生(26.8%)。
  在回答“是否有最喜欢的动漫”这一问题时,持肯定回答的高中生比例(74.1%)最高,其次是初中生(62.5%)、大学生(43.7%)。
  同样,高中生有最喜欢的书(72.9%)、最喜欢的广播节目(44.7%)、最喜欢的电视节目(58.7%)和最喜欢的电影(63.8%)。详见表2。
  (四)“书(包括杂志)”成为青少年最喜欢的媒介
  由于不同阶段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学习规律,其对媒介内容或类型的偏好也各自有着各自的特点。正如表2中我们看到的那样,“书”和“动漫”成为中学生的最爱。而大学生最喜欢的是“书”(56.4%)和“电影”(54.1%)。
  二、媒介因素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分析
  (一)大学生群体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认同比例最高
  调查显示,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认同比例最高的是大学生69%,其次是初中生61.4%、高中生50.2%。
  然而,不同青少年群体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认同程度有一定差别(详见表3)。初中生“非常认同”的比例最高,为19.7%。分别比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此项比例高10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大学生“一般认同”的比例(62.4%)最高,比初中生和高中生高出20多个百分点。高中生态度模糊的比例(36.2%)最高,大学生比例(23.9%)最低。
  (二)初中生对媒介宣传的先进人物态度最为积极、高中生的怀疑性最强
  初中生对媒介宣传的先进人物态度最为积极,近四成初中生会“主动去看,深受教育”;其次为大学生(27.3%)。高中生的怀疑性最强,74.3%的高中生选择“有时会看,半信半疑”;其次为大学生(65.9%)。大学生对媒介宣传的先进人物的否定比例最低,仅占6.8%。详见表4。
  (三)六成以上青少年“相信或有些相信”真爱永恒,大学生比例最高
  调查显示,有61.8%的青少年“相信或有些相信”真爱永恒。选择“相信或有些相信”的不同群体青少年比例相近,其中,大学生(65.4%)比例最高,其次为初中生(59%)、高中生(57.9%)。持“不清楚”比例最高的是初中生(25.1%)    比大学生(14.4%)高10多个百分点。而高中生“非常不相信”的比例(14.2%)最高,比初中生(4.8%)高近10个百分点。
  (四)大学生群体更易于相信“一夜成名”,初中生则更倾向“脚踏实地”
  五成以上大学生 “相信(或有些相信)一夜成名”,其比例为51.6%;其次为高中生48.2%,初中生38.1%。持“不清楚”态度的初中生为21.8%,大学生为17.1%、高中生为13.6%。初中生“不相信一夜成名”的比例最高,占40.2%,其次为高中生(38.2%)、大学生(31.2%)。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对“一夜成名”抱有更多的幻想,反而不及年纪最小的初中生清醒。
  (五)七成以上青少年有着正确的“正邪观”,初中生的“正邪观”最鲜明和正确
  调查显示,初中生“非常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比例(52.7%)比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此项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以上,“非常不相信”的比例最低2.1%;“不清楚”的比例也最低6.6%。高中生“不相信”比例最高,为24.5%。其次为大学生(14%)、初中生(10.3%)。大学生“不清楚”的比例(15.1%)最高,其次为高中生(13.3%)。
  (六)八成以上的青少年认同共建和谐社会,初中生认同比例最高
  调查显示,初中生“非常认同共建和谐社会”比例(61.7%)最高,其次为大学生(51.9%)、高中生(40.4%)。“一般认同”的比例为大学生33.7%、高中生31.4%、初中生26.2%。高中生“不清楚”的比例(18.1%)最高,其次是大学生9.4%、初中生7.5%。
  三、结 论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初中生的价值观最为积极和正面。这与其主流价值观认知来源有一定关系。据调查显示,初中阶段占第一位的主流价值观认知来源“学校教育”(39.7%)比第二位的“大众媒介的宣传”(26.6%)高13个百分点。在初中阶段,正统的学校价值观教育显然成效显著,初中生倾向接受大众媒介中与正统价值观教育相一致的影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来源占第一位的是“大众媒介的宣传”(31.6%),“学校教育”(29.9%)紧随其后,第三位的“社会影响”(17.1%)比例要低于前两者10多个百分点。在高中和大学这两个阶段,特别是大学阶段媒介力量在价值观影响因素中不断加强,使得正统的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力量进一步消减。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的单向、不平等、强制的方式使青少年形成了偏执和逆反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使他们更倾向于在大众媒介中寻找平等、自由、理解和安慰。于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甚至颓废主义等非主流价值观得以在青少年的头脑中滋生、蔓延。如果任期发展,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我们一方面应加强对大众媒介的规范与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建立适应不同阶段青少年特点和需求的媒介教育体系,尽快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地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使其能够自觉地从大众媒介中汲取营养和有益的成分构建自身正确的价值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

7#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1:07:26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2:34:07 | 只看该作者
【数据】
香港政府官员名望全线暴跌
文章提交者:杰大侠 加帖在
猫眼看人



根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画中心最新的调查显示,香港特区官员的民望,全面直线暴跌,反对曾荫权出任特首的比率,高达57%,这个反对率创了他上任以来最高点,而最近提出预算案受到劣评如潮的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民众对他的支持率亦创下历史的新高。

不只如此,被视为下届行政长官热门人选的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同样缺乏民望,民众对他的支持率只有30%。有学者认为,对一个以“强政厉治”挂帅政府而言,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管治危机。
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中心于4月初预算案表决前夕,用电话访问约1000个市民,发现特区政府各级官员民望全线急泻。曾荫权的评分继续徘回于合格水平,得51分,但57%被访者反对其出任特首,大增5个百分点,是历史新高,支持率亦跌了2个百分点,仅得31%。唐英年的支持率暴跌9个百分点至30%,亦是上任以来的低位,反对率则与一个月前相同,为23%。
曾俊华提出的预算案,是导致政府民望“插水”主因之一。虽然曾俊华急忙修订其招惹民怨的预算案,甚至答应大晒金钱,向每个年满18岁的香港永久居民派钱6000港元,但仍然不能对其民望产生“起死回生”的作用。港大的民意调查显示,仅得24%的民众支持他继续掌管库房,较一个月前少7个百分点,而反对率就升了一个百分点,达38%,两者都打破曾俊华上任以来的纪录。 
其他局级官员也是“劫数难逃”。被形容在对付民众示威时浪费警力的保安局局长李少光,支持率下跌接近10个百分点;无力纾缓公立医院前线医生工作压力的食物及衞生局局长周一嶽,与李少光是难兄难弟,支持率同样下跌近10个百分点,两人分别得58%及43%。
有学者警告民怨将形成雪球效应,愈滚愈大,进一步弱化管治能力,令港府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9#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2:34:55 | 只看该作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6-24 13:11: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陆高峰://@wowa:目前的统计数据只是暂时的,仍有可能出现两边的大起大落//@经观余德:转发微博。


@程苓峰:新浪微博的崛起与麻烦。1.微博用户数是新浪门户的1/2.5。门户的用户未显著下降而是平稳。2.但门户PV总量明显下降,与微博左右互搏。门户和微博的PV量已非常近。3.人均在线时间门户从15分下降到8分。微博目前22。但新浪总体黏性大增。4.门户PV和在线时间下降会如何影响广告额?微博如何获得相应的收入? 原文转发(174)|原文评论(74)




收起 | 查看大图 | 向左转 向右转





29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 | 收藏 | 评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