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24 拖拖拉拉终于读完了《理想国》。今天第一次更传媒教育网的我活脱脱像一个没用过电脑的老年人,到晚上才逐渐掌握方法,期待早日成为熟练技工。 在家躺了半年,都快呆成原始人了o(╥﹏╥)o周末突发奇想找个实习锻炼下自己,今天早上躺床上下载Boss直聘、实习僧迅速投递简历(这时候才感觉自己像个J人),下午就接到了面试电话,迅速恶补了一下运营知识点,期待明天的面试。 2025.3.25 碰到面同一岗的陌生同学,人家携带五页简历翩然而至,让空手而来的我非常忐忑......面试官说了很多专业词汇我也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就完成了两轮面试,不知结果如何,回来的地铁上给朋友狠狠抱怨了自己的无知。 2025.3.26 早上醒来接到HR的电话通知明天报道,心情立刻多云转晴(现在还没体会到单次通勤1h+的威力) 下午阅读袁光锋的论文《要自由亦要安全:人机亲密关系的确定性与内在冲突》,这篇文章从疗愈文化的视角切入,探讨了人机亲密关系的特征、内在矛盾及其社会影响。核心论点如下: 1.人机亲密关系的疗愈功能 智能机器人通过“情感定制”模式(如精准匹配用户需求、提供单向情感投射、动态适应性回应),为用户提供了一种自由且安全的情感支持,满足现代人对情感确定性、无承诺陪伴的需求,成为对抗孤独、焦虑的疗愈工具。 2.技术逻辑与情感逻辑的三大冲突 情感定制与情感自由的矛盾:机器人消除了人际互动中的不确定性(如“他者”的主体性),但情感自由需以不确定性为基础,缺乏真实社会关系的深度。 积极情感与正负情愫交融的冲突:机器人偏重积极情感供给,削弱了人类情感中正负交融的复杂性(如焦虑推动奋进、恐惧维系道德),简化了情感的意义生成过程。 无限供给与有限性的张力:机器人可无限满足情感需求,消解了情感的稀缺性与独特性,而人类情感的有限性恰是维系关系价值的核心。 3.社会文化后果 自恋主义文化:用户沉迷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定制关系,导致“他者”视角消失,削弱社会共情能力。 情感能力弱化:真空化的情感互动使个体失去处理复杂人际冲突的机会,共情与换位思考能力退化。 情感自主性危机:情感被算法和商业逻辑操控(如平台通过情感计算增加用户黏性),用户看似自主的选择实受隐形控制。 作者指出,人机亲密关系是脱离社会关系的“真空情感”,虽能短暂疗愈,却无法替代真实社群互动对个体成长的支撑。真正的疗愈需回归历史与社会关系,在与他者的碰撞中寻找“自我的根源”。我的阅读感悟如下: 1.技术中介化情感的悖论 论文揭示了技术如何重构情感传播的形态:机器人通过算法模拟情感,提供高效、低风险的情感支持,符合现代人对“轻盈关系”的追求。然而,这种中介化情感的本质是“单向投射”与“程序化回应”,剥离了人际传播的互为主体性。传播学中“媒介即讯息”的命题在此得到延伸——技术不仅改变传播渠道,更重塑情感的意义生产逻辑。 2.情感商品化与平台资本主义 文中提及的“情感资本主义”现象值得深思。平台通过情感计算将用户情感数据转化为商业资源,情感沦为可定制、可交易的“商品”。这呼应了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技术乌托邦背后是资本对情感劳动的剥削。用户的情感自主性被算法“收编”,折射出数字时代人的异化问题。 3.社会性缺失与传播伦理 人机关系的“真空性”暴露了现代社会的原子化危机:个体逃避人际冲突,转向技术寻求安全感,实质是社群的消解。传播学需反思,如何在技术介入下重建“传播的仪式观”,而非仅追求工具性情感满足。此外,伦理层面需警惕技术对情感能力的“代偿效应”——当AI成为情感依赖,人类可能丧失直面真实关系的勇气。 4.理论延展:情感公众与数字亲密 论文可结合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进一步探讨:若情感日益私人化、定制化,公共对话所需的共情基础是否会被削弱?另一方面,数字亲密关系是否可能催生新的情感公众,如豆瓣小组中用户通过分享人机互动经验形成的亚文化社群?这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新议题。 2025.3.27 上班第一天,非常疲惫。电商组整体的节奏很快,感觉需要迅速上手。 2025.3.28 上两天班就放假的感觉太幸福!今天回家更完传媒网后倒头就睡,困得我晕头转向。 2025.3.29 一觉睡到大中午。关注到了韩团bnd因泰国地震临时取消演唱会,团内成员被优先撤离,未及时通知粉丝,导致大量粉丝滞留机场,甚至出现走丢失联情况事件(网上还有爆料称该团仓皇逃离泰国时还在机场抢了粉丝约好的摆渡车hh)。结合团成员之前在网上媚粉言论:粉丝“如果世界末日最想带走的东西”——某成员“你”,简直是地狱笑话级别。 以下做一些传播学视角分析: 一、危机传播管理失效:信息延迟与信任崩塌 事件中,主办方在地震后迅速发布取消演唱会公告但随即删除,最终拖延至艺人团队离境后才正式确认,导致粉丝陷入信息真空(大家都在猜该男团是不是害怕粉丝和自己抢飞机席位哈哈哈)。这种“发布-删除-再发布”的操作,不仅违背了危机传播中“及时透明”的基本原则,更强化了公众对主办方“隐瞒真相”的质疑。此次事件中公司的反复行为直接导致信任崩塌,引发“偶像失格”舆论。 纵然跨国活动需协调场地、票务、交通等多方主体,但主办方未充分考虑国际粉丝的语言障碍和应急需求。官方声明的滞后暴露了跨国危机管理的低效与责任分散,加剧了粉丝的“被抛弃感”,进而转化为对偶像团队的集体愤怒。 二、粉丝文化中的情感契约破裂 粉丝经济建立在情感劳动的交换逻辑上:粉丝投入时间、金钱与情感,期待偶像的情感回馈。然而,此次事件中,偶像团队优先撤离、未安抚粉丝甚至抢占接摆渡车的行为,直接打破了这一隐形契约。粉丝的“被背叛感”源于偶像未能履行“情感服务者”的角色,暴露了偶像产业中权力关系的极度不对等:粉丝的付出被视为理所当然,而偶像的回应却充满功利性。 2025.3.30 没什么特别的事情,明天又要上班了,晕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