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主持人的光环已经拼不过网红了? 01 流量才是硬通货 上个月底,重庆广电旗下重庆阳光传媒有限公司举行主持人新媒体账号商业价值开发与合作签约仪式,60多位台属主持人参加。 这次签约,本质上是主持人个人IP的孵化,重庆广电的运营平台将与签约主持人共同孵化和运营个人自媒体账号,实现媒体与主持人价值共享。 据悉,重庆广电成立了新媒体运营专班,在内容、运营、商务等多方面本着“大号做增量,小号做孵化”的原则,致力构建一批有网络影响力和运营能力的新媒体账号,输出具有广播媒体标签的新媒体产品。 在当下已经崛起的播客市场上,签约后的重庆广电主持人不仅将入驻当下主流的商业短视频平台,还会入驻小宇宙、猫耳、荔枝等有成长性的音频平台。 重庆广电鼓励自家主持人“下海”,为打造网红做支持。也有传统媒体直接招聘网红入职。 9月初,安徽日报视频主播海选招募工作正式启动。 海选招募中专为“网络大V”设置组别,对报名参赛者的要求是单一平台账号粉丝量在3万以上或全网粉丝量在10万以上。达到报名门槛且在决赛中最终胜出的人员,将与安徽日报签约合作一年。 而这一年中,“网络大V”所办签约账号粉丝数新增100万,再经考核合格,才能最终获得安徽日报集团的正式聘用资格。 无论是挖掘自身IP资源还是招募外援,“流量”都在其中成为了“硬通货”,衡量着主持人、网红在新媒体时代需要被重新定义的含金量。 02 主持人做网红近水楼台? 对广电媒体来说,旗下知名主持人开通个人自媒体账号甚至成为“网红”其实早已司空见惯。 基于互联网用户对内容极大的选择空间,传统媒体主持人某种程度上有着天然的优势:颜值高、表达能力强、镜头表现力佳、已经具备一定的知名度等。 但当主持人由传统媒体转战新媒体,角色由广播电视主播转变成网络播主,传播对象由观众、听众变成粉丝,在有着完全不同算法的新媒体生态中,原有的地域优势、媒体影响力等被极大稀释,主持人在保持传播内容专业的前提下,往往需要“放下姿态”,和粉丝构建平等的传播关系。 因此,虽然看起来打造的内容产品基本盘差距不大,实际上却在传播语态和人设上有着颠覆性的转变。 卖萌、网梗频出等都是主持人网红的常用策略。央视新媒体产品《主播说联播》中,主持人不再“正襟危坐”,而是将播报式转为聊天式,硬新闻软化,丰富表达手法,金句不断。
湖南卫视前主持人张丹丹的抖音号“张丹丹的育儿经”也是湖南广电娱乐频道MCN机构孵化的第一个主持人网红。疫情期间,张丹丹每天晚上进行一个半小时直播,回答年轻父母的育儿问题,每场直播参与收看互动的粉丝都有近万人。目前,张丹丹已然成了粉丝眼里不折不扣的网红。
传统媒体主持人转型网红,延续了媒体品牌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力,已经逐渐成为标配趋势和媒体转型的固定动作。 但破圈成功的典范并非大概率事件,更多传统媒体主持人由于没有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新媒体培训,把短视频当作了生产新闻的又一场所,不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缺乏人格化传播能力,直接导致短视频产品内容同质化,跟风热点的操作方式自然无法吸引和留存流量。 03 主持人不愿主持了? 成为网红后,“主持人”还愿意做主持人吗? 由于工作强度及待遇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传统媒体主持人在“网红化”后“出走”的新闻在近几年已不少见。 这其中,流量变现后的利益分配问题一直是让双方讳莫如深的关键。网红主持人凭借流量IP达成的广告合作、直播带货等变现能力,商业价值普遍高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账号,但受限于各种原因,网红主持人的账号归属问题导致了利益最大化有一定局限性。随着流量的日益攀升,网红主持人自立门户似乎已成常态。 而这样的结局,无疑是对视流量“若渴”的传统媒体的更大打击。 实际上,许多传统媒体在MCN业务没有看到短期成效后,迫于经营压力便停止资金投入。但作为笃定投入网红主持人孵化的传统媒体而言,除了明确运营团队的人力投入、新媒体资金技术设备的投入外,同时还要做好流量不稳定、培养周期长的心理建设。 “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在网红主持人的孵化道路上,同样适用。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wW0dO8X3efjvsyLhmJcmQ 编辑:刘诗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