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SSCI期刊资深主编:稿件的基本质量特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5 20:57: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
CSSCI期刊资深主编:稿件的基本质量特征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因学科门类庞杂、研究范式多元,稿件的质量判断始终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人们通常容易接受自然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对于人文社科研究的规范和创新往往不置可否,客观的结局是人文社科期刊很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非学术因素的干扰。

撇开外部因素,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编辑是否拥有明确的稿件质量判断标准呢?

心中自然会有,但常常处于缄默状态,外在地看,编辑对稿件质量的判断是主观的和直觉的,即使判断准确,也难以使人心悦诚服。

笔者从稿件的基本质量特征等方面进行思考,力图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稿件质量的判断建构一个基本的框架,以利于稿件质量的判断更加理性和专业。

稿件的基本质量特征

编辑所面对的人文社科稿件背后事实上隐藏着遵照不同范式进行的人文社科研究。虽然如此,与自然科学截然不同的人文社科类稿件仍然会有一些通用的一般性标准,我们可以视之为此类稿件的基本质量特征。

基于人文社科研究的学术属性和该领域研究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稿件的基本质量特征主要表现为学术特征和意识形态特征两个方面:

1、学术特征

学术既指系统的学问,又指研究学问的过程,因而学术作品一方面含有作为名词的学问信息,也必须内含学问产生的规范过程。我们所面对的稿件则是学术过程的产品。

人文社科类的稿件,有的是显现研究过程的, 有的则只是呈现结论及相关的论证和说明,即使显现研究过程的稿件,也不可能展现研究过程的全部信息。因而,我们所面对的稿件基本上是以文本方式存在的研究结果。面对这样的学术作品,我们需要把握以下量和质的特征。

(1)信息量、知识量和学术含量

学术性论文具有天然的求真倾向,其作者要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遵循学术的规范为读者贡献新的信息和知识,只有包含一定的信息量、知识量和学术含量,才会具有公之于众的价值。

信息量指一定篇幅的文本所能提供的有意义的容,它可以是事实性的、概念原理性的,也可以是方法性的,但无论是哪一种性质的信息,都需要具有经验上的或者逻辑上的可靠性,这是一个文本有意义的基本保证。

经验上的可靠,首先意味着文本信息具有经验上的可能性,其次意味着信息来源的真实性。这样的信息可以让读者间接地获得关于世界的真实。逻辑上的可靠, 则指文本所提供的信息是我们的理性可以想象的。

不真实和不符合理性逻辑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学术文本需要避免这样的内容,相反地,应该提供与文本规模相称的具有经验和逻辑可靠性的有意义内容。这是我们从心理上接受一个学术文本的第一条件。

知识是一种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学术研究的求知本性决定了作为学术作品的稿件必须提供比例较大的知识性信息,否则,该文本的报道性质就会大于认识论的性质,其背后的研究劳动是值得怀疑的。

学术文本中的知识信息,不可能是全新的,更多情况下是较少的新知识信息与较多的旧知识信息之间的联系在文本中得以呈现,给人的阅读效应是充实、宏阔和连续。这样的稿件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良好学养。

学术含量,是学术作品在结论上的创新程度和得出创新结论的研究过程规范和高明程度。学术研究旨在探索未知、修正已知、追求真知,其结论的底线是具有一定的新意,如果没有新意,一个学术文本要么是“科普的”,要么只是用丰富的资料示范了一个学术过程。

真正的专业研究者所提供的稿件在他们自己看来通常是有不同程度创新的,如果编辑认可了这一点,更为深入的考察即是稿件所内含的“研究过程”的规范和高明程度。学术作品的质感离不开足够的信息量、知识量,但更为本质的还是作品的学术性,即创新性和创新的规范和高明属性。

(2)基础性、思想性和文化性

换一个维度,编辑还可以从质的角度判断具体的学术文本。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和这一领域研究者长期的经验,一个学术文本所内含的研究的基础性、思想性和文化性是其质量高低的重要特征。

一般学科都存在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分,其中的基础研究是认识取向的,应用研究是实践取向的。即便是基础研究的内部,也存在着更为基础的研究,这样的研究通常是贴近一个学科领域核心问题的研究。

由于原创性的研究最容易发生在基础性的研究领域,也由于基础性的研究难度相对较大,所以一个学术文本所含研究的基础性程度通常也能反映出其高深的程度。

应该说越是基础性的学术文本,其思想性的潜质就越大,因为思想性意味着具体的专业研究成果可以对专业领域之外的人们产生明显的启示作用。显然,越是基础性的研究,因其可迁移的程度较高,其启示的范围相对也是较大的。

人文社科类的学术研究应具有思想性的追求,这是使最终的学术文本具有灵动感的重要前提。我们需要意识到专家实践导致的专家人格很容易造成学术文本的局促与狭隘,这样的稿件即便在专业意义上精巧,其更大范围的意义是不可想象的。

学术文本的文化性与思想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因为思想是文化的灵魂。除此之外,学术文本的文化性还指文本作者把所研究的主体与人类历史文化总体相结合的状况。

孤立的专业探讨表现为写作上的就事论事,由此而来的稿件难有恢弘、广阔与厚重气象,即使把专业的问题说得通透,总是少了一些质感。稿件的文化性取决于作者的学术视野,宽广的学术视野有助于稿件的文化内涵提升。

单从研究的角度讲,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只有既懂得人性,又有文化的兴趣,才能把自己要说的专业问题说清楚。人文是社会的人文, 社会是人文的社会。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稿件需要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

2、意识形态特征

自然科学研究在现代社会基本上无涉意识形态问题,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就不大相同了,原因是人文和社会现象总发生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总与该背景下的主流价值观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意识形态特征在稿件中的体现通常被理解为政治标准问题,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落实到具体的学术文本,就会发现意识形态标准的把握是一个特殊的学术问题。在编辑实践中,与意识形态相关的稿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对每一类稿件的认识和把握总体上是一个学术理性过程。

(1)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学术文本

不难遇到明显有异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稿件,极端者会走向主流意识形态的反面,这也就是无需争议的政治标准问题。此类稿件一般是表达文本作者所推崇的政治观念和制度,虽为学术文本,但字里行间能够流溢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客观地说,凡存在此类问题的稿件,在学术发展上通常并无新意,只是表达了不同于主流的另一种意识形态而已,因另一种意识形态已经经历了理论的和历史的过程,其学术的价值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2)涉及一些特殊问题的学术文本

有一类稿件并不反对主流的意识形态,但所论及的问题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会具有间接的意识形态效应,这是人文社科学术编辑较难把握的。以宗教问题为例,众所周知,我国是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但当我们面对论述欧洲历史上的宗教宽容问题时该如何决定取舍呢?
笔者觉得,虽然宗教宽容是一个历史现象,但在启蒙运动时期,它主要表达了要求国家允许个人选择并非国家认可的宗教信仰形式的诉求,这与当下我们国家的宗教政策是有偏差的。从学术的角度看,宗教宽容问题只是一种历史学信息,并无纯粹意义上的知识增长,因而此类稿件通常是很难录用的。

(3)西方批判理论研究类的学术文本

对现实的批判是西方现当代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取向,在这一潮流中,出现了很多发展性的研究成果,增益了人类的知识。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比较典型的批判现实的经济哲学著作。

被称为批判理论的流派起源于192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除了方法论上的贡献,这一流派的理论家重在说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支配结构和文化构成。

应该说批判理论是具有极强学术性的,但也不可否认它对现实社会支配结构和文化构成的揭示,会与现实的批判运动具有现实的逻辑关系。对于这一类学术文本,人文社科期刊的学术编辑就需要寻找学术与现实的平衡点。

本文来源:编辑之友2015年5月5日,作者:刘庆昌

来源:教育文献君

编辑:马源
迁移:李梦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