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榜追访 | 南方周末记者蒋敏玉:让了解的人也认可,一定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标题:一个还没有高铁的县级市,已实施免费教育十余年
作者:蒋敏玉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4-12-23
为一切“民生竞赛”鼓与呼。
这是一则真正的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关注的对象是陕西神木推行“全民免费教育”的十几年历程,也没有回避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神木当然有其特殊性,我看评论里最多的就是羡慕人家“家里有矿”。但是家里有矿或者资源禀赋不错的地方也有不少,为什么神木能坚持下来,又遇到什么困难?这本身就具备很强的新闻价值。
一切“民生竞赛”都值得鼓励。首先这是和谐发展的必然,报道也没有讳言,神木推行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的初衷,就是为了缓和财富分配不平衡造成的社会失衡。这是本身就是政府的职责,中国社会也到了反哺民生的阶段。另外更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缓解了教育、医疗等最大的后顾之忧,民众才有消费和发展自己的动力。神木模式虽然不可能完全复制,也会遇到一些波动和干扰,但是媒体报道出来,一方面是为开展“民生竞赛”的地方鼓与呼,一方面也可以为类似的探索提供镜鉴。(原新华社记者、资深评论员丁永勋)
2024年10月,陕北“煤城”神木因一则“50万元年薪招聘教师”的通告成为焦点。一时间,“最高50万元包干的年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众名校生应聘”等话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热度过后,南方周末于2024年12月23日发出报道《一个还没有高铁的县级市,已实施免费教育十余年》。报道中,记者尝试结合宏观背景及细节案例,向外界给出解释,为什么神木免费教育政策可以运行十余年?
记者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做这篇报道,前期工作又是如何准备的?以下是“磨稿子”与记者蒋敏玉的对话。
作者介绍
蒋敏玉,本科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学专业,现供职于南方周末时政部,关注时政、法治、教育领域议题 Q 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去做一篇关于神木免费教育的报道? A 蒋敏玉:2024年10月底,神木有过一次出圈,当地在大柳塔镇新建的神木市实验中学高薪招聘老师,这件事情当时全网比较轰动,也上过热搜,有很多媒体也去跟进报道。
编辑提出,神木这个地方一直都在推行免费教育,比起高薪招聘老师这件事情,大家可能更加关心神木曾经更加轰动的免费教育政策。10多年过去了,神木免费教育政策的执行情况怎么样,有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去跟进做了这样一个报道。
Q 采访之前,哪些方面是你比较关注的重点? A 蒋敏玉:我们比较关注的是,神木免费教育政策为什么能够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没有发生变化。以前有很多新的政策在试点推行之后,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形:执行几年就不执行了,或者是在执行几年后缩减了范围。
但是,我们在前期做了解时发现,神木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改变,所以我们很好奇,它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变化?
Q 你在前期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A 蒋敏玉:我搜了大概四万多字的资料后发现,和神木同期,全国其实有很多地方都推行了免费教育政策。我比较好奇,政策的背后有没有更宏观的社会背景,比如说,是不是全国在做的教育方面的改革,给地方推行免费教育政策提供了便利。像当时乡村的撤点并校,吴起那就是先执行了撤点并校之后再实行的免费教育。
另外,我还了解到,当时全国正在进行教育财政投资体制改革,就是把义务教育的管理从县以下的级别收回到县政府,这意味着县政府对于地方如何发展教育,其实是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去进行调控。
所以,我刚开始操作这个选题时设想了一些可能性,但采访之后发现,对于神木这个地方来说,就像稿子里写的那样,它能够推行免费教育最本质的原因就是有财政经费的支持。
至于神木为什么没有出现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停止的情形,我在稿子里面也提到了原因,对于当地政府而言,他们的考量在于,政策推出去之后一旦被骤然叫停,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在当地财政情况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时,他们显然不愿意看到这种风险出现。
Q 除了上述原因,你认为神木免费教育政策能够推行这么多年,还有其他因素吗? A 蒋敏玉:还有一个原因,神木当地是以财政拨款的形式去推行的免费教育政策,整个体系和流程比较清晰,操作可以固定下来,所以它在整个过程当中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比较少。
Q 报道中出现了几位比较重要的采访对象,你是如何找到他们,并说服他们接受采访的? A 蒋敏玉:当时联系上神木方面后,他们说要出一个采访函,然后我们就比较担心说当地宣传部门会不会比较忌讳采访,当时,我们对于正面采访神木的设想是有不确定性的,所以,我决定先去西安采访省内的教育专家、学者,包括一些可以接触到政府外围一点的人,然后再去神木采访。
先说去西安的这一部分。我是提前上网,把所有涉及免费教育的论文全部都看了一遍,然后从中筛选出来陕西本地研究免费教育的学者和专家。
虽然我找到了这么多论文,但在限定缩小范围之后,能够找到的本土专家只有一位,就是稿子里面出现的吴春娜老师。我觉得免费教育还是比较厚重的选题,只采访一个专家相对来说会比较单薄一点,所以想在本土再找一个专家。
这次找专家的过程就比较费劲,我先把西安所有高校里面研究教育的老师,官网上的个人介绍全部都看了一遍,然后才找到了稿子中那位不能体现名字的老师。我拿到他的联系方式之后就直接给他打电话,说自己已经在飞机场了,等去西安的飞机,希望能够在西安跟他见一面。其实电话刚接通时,他已经委婉拒绝我的采访请求了,但我在电话还是表达了想见一面的想法,说“哪怕你不接受我的采访也没有关系”,这个时候他才松了口,可能也是运气比较好吧。
采访完这些专家之后,等于说,我算是带着对神木免费教育这个事件的宏观认识,但是缺少细节和过程的情况,去到神木完成采访的。
之后的采访就比较顺了,我到当地之后发现,地方对于媒体采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排斥,是比较积极开放的态度。
Q 你每篇报道的前期工作都会搜集这么大体量的资料吗? A 蒋敏玉:只要我判定这个稿子会写成一个深度报道的话,基本上每篇报道都会做这样一个工作量,搜几万字的资料都是家常便饭的事情,看论文、看书,都是比较常规的做法,其实就是穷尽能够找到的一切资料去填补信息差,不能因为自己前期案头工作没有做到位,导致采访不够深入扎实,或者是稿子写得不够生动。
Q 你认为,做好背景资料收集的价值是什么? A 蒋敏玉:背景资料做得好,记者才能够更了解整个事件。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个新闻事件是凭空出现的,一定是建立在社会背景、经济背景或者说地区背景之上的,所以,我觉得对于背景信息的了解,其实就是记者贴近他们的一种做法。
像我以前对免费教育一无所知,在做这个选题之前,我还不太清楚,为什么很多老师会说,当年免费教育政策很火,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对我来说,这是很遥远的事情。
如果我想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让大家不管是了解还是不了解的人,都觉得很真实的稿件,一定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在背景信息上面,我掌握的哪怕不像专家一样多,但至少要和专家差不多,基本信息不能有遗漏,这样才能让我和采访对象之间产生更深入的交流。比如说,这一次我在神木跟校长聊的时候,他会说,你虽然不是一个陕西人,但是还挺了解陕西教育,挺了解神木的。
Q 对于这篇报道,你认为有没有比较遗憾的地方? A 蒋敏玉:现在回头来看,包括我们内部评稿的时候,也有老师提到这个问题,其实我当时应该再和神木财政局沟通了解一下,他们会更了解整个县财政的背景情况,包括免费教育这件事情到底有多费钱。
这是我当时采访做的不够的地方,没有去找当地财政局聊也是我自己值得去反思的一个点。
来源:磨稿子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gEq98yXd3ZyukVEHfkbIQ
编辑:刘诗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