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作者于1882年3月11日在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所作的演讲,根据英文版(translated by Martin Thom, in Homi K. Bhabha (ed.), Nation and Narr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0), pp. 8-22)译出,并参考了德文版(Was ist eine Nation? : Rede am 11. M爀稀 1882 an der Sorbonne. Von Ernest Renan. Mit einem Essay von Walter Euchner. Hamburg : Europ. Verl.-Anst., 1996)与法文版(“Qu’est-ce qu’une nation?” Oeuvres Complètes, Paris, 1947-61, vol. I, pp. 887-907)及早期的一个英文译本(A. Zimmern (ed.), Modern Political Doctrines, London, 1939, pp.186-205)。该演讲的中文初译稿发表于《知识分子论丛》第10辑(第137-152页),在收入本《通讯》时,作了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特此说明。本文注释均为译者所加。
[2] 厄内斯特勒南(Ernest Renan, 1823-1892),法国著名作家、宗教史家和思想家。他的这篇关于民族的演讲是“公民民族主义”(civic nationalism)的一篇经典文献,与费希特、赫尔德等德国作家所提出的“族类民族主义”(ethnic nationalism)针锋相对,在民族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3]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江苏苏州人,主要关注边疆史、民族理论、中西交流史诸问题。
[4] 琐罗亚斯德教(英文:Zoroastrianism,波斯文:ㄆㄆ),是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曾被伊斯兰教徒贬称为“拜火教”,在中国称为“祆教”或“琐罗亚斯德教”。
[5] 泰尔(Tyre)是古代腓尼基人的城市,现为黎巴嫩第四大城市,也是该国主要的港口之一。
[6] 亦称为“罗马和平”(Roman peace),通常指奥古斯丁建立罗马帝国之后的自公元前27年至公元后180年的近200年的繁荣稳定时期。
[7] 10-13世纪的一种古法语英雄史诗,尤以《罗兰之歌》为代表。
[8] 圣·格列高利(约538-594),法兰克历史学家,中世纪前期基督教主教。
[9] 雨果·卡佩(Hugues Capet,约938-996),巴黎伯爵。956年继承其父为法兰克公爵。 987年被贵族正式选举成为西法兰克国王,建立法国历史上的卡佩王朝,但王权仍然衰微,贵族依旧各自为政。
[10] 圣伊什特万王冠是匈牙利国王的王冠。自13世纪以后,匈牙利的国王都会戴上这顶皇冠。
[11] 希腊中北部海港城市。
[12] 现为土耳其西部港市伊兹密尔。
[13] 也称“圣巴托罗缪之夜”。法国胡格诺战争期间发生的大屠杀事件。
[14] 意大利中西部一个地区。
[15] 现为英国海外属地,位于英吉利海峡靠近法国海岸线的海峡群岛之中。
[16] 原文如此。
[17] 宗教是比利时与荷兰分治的一个重要原因。荷兰主要信基督教新教,1830年荷兰南部天主教地区争取独立后,便形成了现在的比利时。
[18] 全称为“德意志关税同盟”(Deutscher Zollverein),是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38个德意志邦联的邦国为扫除相互之间的贸易障碍而结成的同盟。德意志关税同盟把德国境内大部分邦国结成了一个紧密的贸易和经济区域,是德国走向统一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