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学术经纬 查看内容

解析纽约时报防止新闻失范措施:规范消息来源

2015-4-18 12:24| 发布者: 刘艺| 查看: 798| 评论: 0|原作者: 周 逵 |来自: 中国记者

摘要:   《纽约时报》防止新闻失范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 周 逵    根据皮尤调查中心(Pew Research)1985-2009年美国公众对媒体准确公正性的评价调查,到2009年末,只有29%的美国人认为新闻媒体客观 ...

  《纽约时报》防止新闻失范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 周 逵 

  根据皮尤调查中心(Pew Research)1985-2009年美国公众对媒体准确公正性的评价调查,到2009年末,只有29%的美国人认为新闻媒体客观如实报道新闻事实,而高达63%的被访问者认为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失实,这一数据创造了过去20年的新低。而在2010年末,美国知名时评博客《Huffington Post》评选出过去十年美国传媒界的九大新闻事件,其中的两件丑闻均与《纽约时报》有关:一则是2003年《纽约时报》记者杰森·布莱尔的造假丑闻,二是伊拉克战争前美国媒体的失败报道,尤其是《纽约时报》最富争议的女记者朱迪思·米勒(Judith Miller)的报道。《纽约时报》这样的主流大报而言,出现杰森·布莱尔这般公然编造的丑闻比较罕见,对时报历史悠久的专业主义声誉造成了巨大损失,值得深刻反省;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防日常报道中的新闻失范。于是,2004年后,《纽约时报》推出一系列举措,旨在修补采编体制的漏洞和挽回在公众眼中的形象。

  规范消息来源(匿名信源)

  前《纽约时报》记者朱迪思·米勒的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道因为过于依赖匿名高层来源和热衷于引用伊拉克流亡者的证言而让其报道受到严重置疑。2002年9月7日,米勒和《纽约时报》记者迈克尔·高登报道美国截获运往伊拉克的金属管。在其头版头条文章中,米勒援引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和“美国情报专家”的话,称伊拉克用这些金属管来增强其核原料储备,她还引用据称是“布什政府官员”的话,说伊拉克近几个月“正在全球范围内采购核原料来制造原子弹”。文章见报后不久,赖斯、鲍威尔和拉姆斯菲尔德都将米勒的文章作为开战的部分依据。米勒还在她后来的文章《一位伊拉克科学家断言非法武器保存到战争前夜》中坚称,已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当然,事后这些报道都被证实不属实①。此后发生的杰森·布莱尔丑闻中同样存在大量类似问题。《纽约时报》因此下决心对新闻报道中的消息来源、尤其是匿名信源的使用进行整顿。总编辑比尔·凯勒(Bill Keller)推出了一系列详细规定。

  首先,匿名信源的使用必须是为报道事关公共利益的重大新闻事件,同时没有其他消息来源时采用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办法(last resort);原则上不允许对猜测性质的消息源给予匿名处理;也不允许假借匿名之便,进行人身和党派攻击。

  其次在使用匿名信源时,必须尽量给出关于信源的背景信息,不允许使用“有消息称”或“要求匿名的受访者称”这样简单的说法,而必须加以进一步限定和说明,如“来自参议院的消息称”“一位美国外交官称”好于“一位西方国家外交官称”,后者好于“有外交人士称”的说法。同时,记者必须尽可能向读者提供受访者要求匿名的动机,如“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由于担心来自对方的报复”“由于谈判双方都承诺对内容保密”等②。当某篇报道使用匿名信源后,记者有必要采用分散消息来源的方式为读者提供多角度信息,同时要求信源间彼此相互独立,以免造成回声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

  如何做到核实消息来源可信度和保证匿名性之间的平衡?基本原则是知情编辑必须和记者一样对匿名信源真实身份完全保密:知情编辑不得将其透露给其他记者或未经授权的编辑。同时,《纽约时报》还根据报道题材做出非常细化的规定,将报道内容的敏感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并分别规定不同的告知要求:

  在普通报道中,匿名信源真实身份必须以保密方式告知该记者的部门主管或主管编辑;

  在比较敏感的报道中,记者可要求只向主编或总编辑透露信源身份,这一要求不应视为对编辑或其他同事的不信任;

  在如事关法律案件或者国家安全等极其敏感的事件,如果匿名信源真实身份曝光将会对其造成严重危害时,总编辑可只要求知道关于信源的部分信息或者描述,而放弃完全知道其身份的要求。

  《纽约时报》对如何处理传闻或转载其他新闻机构消息也作了非常谨慎的规定:即使在报道中注明传闻的新闻出处,也并不能让《纽约时报》免责。当涉及场景非常关键时,记者需在文章中写明自己是否亲抵现场、还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进行采访。

  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Richard C. Wald教授和他的学生进行了这一政策推行三年后的效果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自2004年对匿名消息来源新规定实施以来,《纽约时报》涉及匿名消息源的报道数量下降了50%。头版中匿名来源的报道几乎绝迹。但研究同时指出,在所有匿名来源报道中,仍有1/3涉及来自华盛顿的政治新闻和政府消息。这与长期以来美国政治文化氛围相关。同时从推出至今,这些规定受到来自报社内外许多人的指责,很多人认为单靠技术规定只会导致报道中出现八股文,而无法防止出现第二个杰森·布莱尔。

  设立公共编辑

  杰森·布莱尔丑闻后,《纽约时报》终于做出设立公共编辑(public editor)的决定,试图向读者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即《纽约时报》不怕家丑外扬,不怕别人对自己的报道“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总编辑比尔·凯勒邀请资深媒体人、当时退休在家写书的欧克伦(Daniel Okrent)担任这一职务,依据是欧克伦有丰富新闻从业经验、对新闻标准有独立判断,但并没有在《纽约时报》工作过,不存在潜在利益冲突的问题。

  公共编辑的职责是代表读者,传达或回应读者对报道的批评,针对近期报道内容的文字、专业主义规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欧克伦在谈到对自己的定位时认为,“公共编辑不是批判式的或者让人害怕,也不是为了需要说正面的话,而是思维清晰,思想独立,可能还要无所畏惧。”在报社内部,公共编辑是独立职位。它并不属于管理层,也不属于编辑记者之列。公共编辑拥有完全的写作自由,完成写作交给文字编辑校对后就直接交付印刷见报了,而无需经任何人的内容审查。欧克伦的任期为一年半。在他之后,Byron Calame、Clark Hoyt也历任这一职位,现任公共编辑是Arthur S. Brisbane,他曾经担任《华盛顿邮报》记者、副主编,2005年开始担任奈特里德( Knight Ridder )公司高级副总裁。

  对于公共编辑机制的设立,业界和学界一直有不同意见。批评者认为公共编辑选择决定于报社内部,本身就有利益冲突嫌疑。事实上,在欧克伦任内,这样的质疑就曾不止一次出现,甚至严重到欧克伦几乎要辞职的地步;另外,对于设立这个职位的根本目的也存在批评,有人认为与其说这是报纸主动接受公众监督的一个良性机制,不如说是一个报纸形象的公关项目。但不管怎样,设立公共编辑是《纽约时报》的一大进步,历任者尽职尽责,批评起来丝毫不留情面,如欧克伦就曾经对朱迪思·米勒关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道瑕疵问题发表意见称:

  我强调,我不是说原谅她在这个事件中的角色,而是报纸是编辑控制的,不是记者控制的,编辑们通过了这个稿子,而且上了头版,下了很惹目的标题。这个机构应该为此负责,而不是米勒一个人。”③

  规范新闻图片的修改

  美国新闻界关于新闻图片修改和真实性争议由来已久,最知名案例要数1994年,《时代周刊》封面登出经过处理加黑、模糊的辛普森(O. J. Simpson)照片。但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效果增强和内容篡改间的界限也越发模糊。2009年7月6日,《纽约时报》网站发表一组名为《第二次镀金时代的废墟》(Ruins of the Second Gilded Age)的照片。这组照片的作者是英国摄影师Edgar Martins,照片旨在反映由于房地产市场萧条,美国各地停工或废弃的住宅建筑的荒凉场景。照片刊登后不久,被美国流行文化信息共享网站MetaFilter揭发其中一张照片涉嫌修改图片内容。很快,《纽约时报》撤下这组照片,并发表申明称经过调查,Edgar Martins承认自己出于“美学考虑”修改了照片内容。

  事实上,一直以来《纽约时报》都严格规定所用照片,无论是刊登于报纸还是发表在网站上的,都必须完全真实,而不能进行任何程度的加工(合理的裁剪除外,前提是裁减并没有改变原图意思)。编辑或摄影师严禁向图片中添加内容,或者扭曲、重新布置、删减照片内容。对于照片颜色和灰度的调整也只能限定在让图片更加清晰的范围内,近似于暗房洗片技术里的局部加光或减光效果。

  同时美国新闻界对于造假图片,有着严格的事后追惩措施:如果出自本报摄影记者之手,那么无论该记者如何德高望重,一律解雇。2003年4月1日,《洛杉矶时报》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Brian Walski)因一张合成的英军士兵和伊拉克平民的新闻照片而被报社辞退。

  一些编辑的技术手段可以预防造假事件的发生:每一个拍摄主题必须成组拍摄,图片编辑从中选择某一张刊发。一组至少要5张(或更多)以上,而且必须是不同角度围绕某一主题在一个时间段内拍摄的;同时还应规定摄影记者有责任保留原始影像文件,拍摄中途不能删除已拍摄的照片,维持数码文件的原始序号,以备必要时作为辨别真伪的依据。对某张照片进行合成不难,但是要想对一组照片进行造假,难度陡然增加,因为光线、景深和角度等视觉因素都会制约,一旦造假,就会顾此失彼,露出破绽④。此外,通过对照片数据特征进行软件分析也可甄选出涉嫌造假的照片。

  社交媒体网站信息管理

  2007年,美国佛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校园枪击案件,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许多美国媒体在报道枪手赵承熙时,均充分利用其在社交网站上的个人信息分析其个人背景和作案动机,获得很好成效。此后,《纽约时报》内部达成共识,认为My space,Facebook,Linkedin和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站可以成为报道的得力工具。Facebook个人页面可向记者提供关于工作、爱好、朋友、想法等许多个人信息。根据乔治·华盛顿大学针对全美新闻记者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调查,几乎所有记者和编辑都将2.0网站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其中64%经常性使用博客,61%经常性使用维基百科,60%经常性使用Facebook,60%经常性使用Twitter。但同时这类媒体上信息的可靠性、编辑记者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依赖这样的信息、以及编辑记者自身社会媒体的使用规范也成为一个热议的问题。

  2009年《纽约时报》副主编克雷格·惠特尼(Craig Whitney)曾在内部员工备忘录邮件中提出关于社交媒体网站信息管理的规范,该规范要求:1.时报员工使用Facebook时务必在个人信息中“政治观点”一栏保持空白,同时不加入Facebook上任何政治组织,尽管最初的目的可能是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但外人看来是“加入”这一团体。而这势必将损害《纽约时报》记者客观公正无预设观点的立场;2.如何处理涉及“好友”的报道。《纽约时报》对记者报道和当事人利益冲突有严格规定。社交网站上的“好友”则另当别论。判断标准是是否有现实利益冲突。同时也要考虑公众感官,如一个美国总统选举报道的记者是奥巴马的“好友”而没有加“麦凯恩”,可能会给公众造成政治立场偏向的感觉,尽管这并不一定是真的。⑤

  由于社交媒体的信息使用规范问题还是较新问题,因此各主流新闻机构都在积极探索中,如路透社2010年颁布《网络报道守则》首次对记者使用社会化媒体制定详细规范,摘取其中几条作为参考:

  1.对可能产生争议的信息,记者要保存有关网页,打印网页快照,以免受到“捏造信息”的指责。记者一定要学会“抓屏”。当网页被撤销后,抓屏留下资料是保护记者的最好证

  2.使用从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时,标题中必须清晰准确地说明。新闻正文要在靠前的位置交代这些信息是如何获得的。收集信息的有关事实必须在新闻显要位置予以突出,因为这也是读者关心的内容之一。

  3.检验网上信息。

  4.记者还应该记住的是,消息来源、同事同行、竞争对手,以及未来的雇主,也都在留意着你的帖子。一刻也不能丧失判断能力。在Twitter、Facebook等转发/共享一个链接轻而易举,但作为路透记者,如果你转发/共享的内容最后被证明是不真实的,或者让人联想你偏向争议中的某一方,就会损害你个人和路透的声誉。

  5.记者必须谨慎使用那些由网民自发合作、匿名编撰而成的信息。维基百科(wikipedia)是一部在线百科全书,也是记者探索新闻事件的好帮手。但记者不能把维基百科作为一个可以署名的消息源来使用。因为维基百科的信息不仅未被证实,并且每一秒都可能因编辑者的添加或删除而发生变化。记者可以从维基跳转到那些可以用作署名的官方网站寻找信息。

  防止新闻失范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系列利益博弈的结果:在如今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在利益集团游说、成本支出等多重压力下,坚持报道客观公正则更加困难。防止新闻失范细化的技术性指标、需要记者自律,需要公众对报纸的监督。(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访问学者;因版面原因,本文注释此处从略,详见《中国记者》网络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