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诺奖与问题

2010-10-12 12:3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07| 评论: 0|原作者: 欣岩|来自: 本网原创

摘要: 瑞典皇家学院11日宣布,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莫特森,英裔、塞浦路斯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三位学者分享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研究对“存在搜寻摩擦的市场”的分析在劳动经济学领 ...

瑞典皇家学院11日宣布,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莫特森,英裔、塞浦路斯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三位学者分享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研究对“存在搜寻摩擦的市场”的分析在劳动经济学领域的奠基性贡献,成功解释了“高失业”和“用工荒”为何总是同时存在。(《华尔街日报》10月11日)

失业问题和用工荒问题,同样困扰着我们。国外的学者关注这些现实问题,并致力于从学术的层面解释这两大现象,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难题的办法,最终受到诺奖评委们的青睐,中国的经济学人应该既羡慕又遗憾。可以说,经济细胞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领域都无法和“经济”二字绝缘。这也是经济学何以成为当代显学的原因所在。我们在想,除了意识形态的差异,经济问题应该具有普适性。发展阶段相似的国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相识度也更多一些。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同时授予不同国籍的学者。由此带来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奖无缘,莫非全是政治的原因?

我看未必。真正的学者,脑袋需要形而上,进行抽象思维,以发现社会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前提是眼睛必须向下,紧紧盯住我们这个时代,以及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就经济学研究者而言,中国学者们的智商不存在问题,他们付出的劳动也不能否认。至于缘何诺奖和他们无缘,除了怨天尤人,恐怕还得从自身寻找不足。诺贝尔奖的奖金,到今天不过区区150万美元,三人分享的话,一个人才50万美元。对我们的经济学家来说,这点钱数目太小,不值得过多追逐。为钱而玩命,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四处演讲,到处做课题,在企业当顾问入干股,普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在收入上都很令人羡慕。问题是,这些演讲、课题和顾问,究竟需要多少的智慧含量,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需要招牌,有人需要吹捧,有人需要慷慨解囊。经济学家和外部企业、部门的合作变成了变相交易,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水平难以达到世界一流,也就“情有可原”了。当经济学家们为自己的收入效忠时,他们的精神财富只能日渐缩水。道理很简单,拿别人的手软,吃别人的嘴软。想当富翁的经济学家,只能靠给别人当马仔。失去了人格精神的经济学家,他们可以是赚钱的机器,但不会成为有独特共享的真正学者,因为他们被物质利诱蒙蔽了眼睛,看不到脚下或眼前的现实问题,只能变成“经济律师”,靠解释甚至帮别人狡辩来度日。

五四时期,胡适提出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的主张,曾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现在想想,胡适毕竟是大学者,他的话没有道理。抓住问题,关注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地“主义主义者”更适合做学问。今天中国学界盛行拜金主义和奴仆主义,满眼的孔方兄,满脑子的惟命是从,沦为了“皮影学者”,诺奖想钟情我们,只能是痴人说梦了。

新闻链接:http://chinese.wsj.com/gb/20101012/beu085116.asp?source=MoreInSec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