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各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陆续抵达北京参加“两会”的报道见多。不论是媒体还是接待方,对待外地来的代表委员给予“贵宾”般的礼遇,相信这些“远方的客人”的满意度不该差的。在我看来,各地抵京的代表委员们,更像“候鸟”,什么时候过来,什么时候离开,早已被程序化了。这样的“候鸟”状态是否正常,有必要重新引发思考。 有关人大代表专职化的呼声,每年都能听到。不知代表委员们是否愿意专职化,站在公众的角度,希望他们专职化的比例应该不会太低。 代表委员是中国社会分工的产物,遗憾的是这个分工在最初时,分工得不够彻底,造成了代表委员兼职化的局面。如果说我们的人口稀少,或者工作机会过剩求职者寥寥无几,参政议政这么重大的事务都无法招募到专职人员,用兼职的办法招募代表委员,倒也可以理解。现在,求职者和社会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前者过剩的局面并非真正改观,不少人还在为找工作发愁。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该从制度设计上要求代表委员专职化。国家的财政,供养几千名专职的代表委员,应该不困难吧。 候鸟状态的代表委员,来去匆匆,每年只能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发言讨论几次。更关键的是,代表委员都是兼职的,他们平时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真正履行代表委员职责的机会减少了许多。如果代表委员职业化,你每天的任务就是调研和讨论,许多问题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商量解决了,不必像春晚或者315晚会一样,等到每年春暖花开时,大家才能在人民大会堂碰个头。而“候鸟”般的代表委员和公众之间,很像“牛郎织女”的关系,如果没有“两会”这个“鹊桥”,全国的民众又有几人能看到代表委员们的相貌呢? 如果说中国的社会问题不多,老百姓早已进入安居乐业的状态,代表委员们兼职一下,或者年度开个碰头会,也还情有可原。现在,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代表委员只能像演员那样,临时客串一下全国“两会”,他们往返一次都是全国性的新闻,这样的“候鸟”尊贵是尊贵了,发挥的社会作用是大还是小,想必只有那些被问题困扰者最清楚了。 代表委员应该是最忙的一族,也是最积极投身专职工作的一族。无法专职化的他们,多数人本来就是很忙的一族了,让他们去和自己的选民保持日常化的沟通,让他们和选区的多数选民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个难度确实有点大。所以,代表委员的“候鸟”时代不结束,苛求他们以超人般的努力来工作,白天忙单位的事情,晚上去走家串户,是不是有点不合常理呢。 如果连代表委员自身的问题都不能解决,我们的“两会”讨论又如何能令人信服呢?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