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柴静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片中,柴静用一个母亲的身份切入到雾霾问题中。她说:“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这是我和雾霾的私人恩怨。”在《穹顶之下》热播之时,也有部分声音质疑以自己孩子的病情作为开场来切入这个话题,是否客观。(《新闻晨报》3月1日报道) 衡量一部纪录片的优劣,在于选题是否触及重大社会问题,内容和多少的利益相关,传播后能否引发共鸣。平心而论,柴静的这部《穹顶之下》符合这三个标准。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再成功的纪录片,也不可能完美无瑕。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绝大多数人称赞《穹顶之下》时,有点批评的声音不是坏事,至少可以提醒柴静,以后再拍类似作品时,可以取长补短,更上一层楼。 不过,有些质疑式批评,就有点过了。比如,有人怀疑柴静的女儿是美国国籍,质疑她无权拿外国国籍的孩子说中国的雾霾;质疑柴静女儿出生前就换肿瘤,和雾霾怎么有关系;怀疑柴静的片子是国外敌对势力资助……这样的怀疑虽并非主流声音,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某些人病态的心理,我们不妨来给这类质疑者号下脉。 质疑是人的天性,质疑需要勇气,所以才被视作美德。但质疑需要心正,心正才不会有心理阴影;质疑需要能力,能力避免吹毛求疵。由此看来,上面这些质疑显然有点病态,不大正常。那么,病灶在哪儿呢? 质疑柴静女儿是他国国籍,非中国国籍就没资格揭露中国的环境问题,这样的“环境主权论调”,看似立场很严正,实则是无稽之谈。环境问题从来没有真正的国界,而是事关全球的事务。不信,到联合国网站看看,全球环保问题的信息。大气是全球流通。中国的雾霾,同样也是靠风吹走的。吹到什么地方,好像真正关心的人并不多,可以肯定的是风不是雾霾的克星,消灭不了它的。这样,即便柴静的女儿是国外国籍,这部为孩子拍摄起因的片子,难倒就失去了在中国播出的资格吗? 质疑孩子的病因和雾霾无关,这个质疑相对靠谱一点。即便如此,也必须承认,雾霾致病,也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即便柴静孩子的病因和雾霾没有关系,不等于雾霾对人体无害,不等于雾霾不会危害其他孩子的健康。 更为荒诞的质疑是敌对势力资助论。一遇到不合乎自己口味的东西,不是冷静反思这样的东西有没有认知价值,而是怀疑是不怀好意的境外组织有意破坏的。柴静已经坦言是自费的,费用来自她以前的稿费。再搬出老套的“敌对势力”,难倒雾霾是我们的“朋友”,不许任何人对它说三道四?显然,这是泛政治化的思维,是斗争哲学的产物。怀有这种心态的人,不论看什么事情,都戴着政治的有色眼镜,以情治部门从业者的态度分析问题。 柴静个人的纪录片,她坦言“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所以才去探寻雾霾的由来。只要我们还在乎自己的健康,在乎这个国家的利益,就该和柴静一起为祛除雾霾而贡献一份力量,而非用泛政治化的思维疑神疑鬼。网友作业本说得好:“不用管柴静国籍在哪,她懂不懂雾霾,也别在乎专业性技术性高低,也不用管她提没提出解决办法,纪录片的意义在于:触发全网关注,造成全民讨论,引来全国注视,这就是它的最大价值,完成了使命。我们有像今天这样严肃认真的重视过雾霾吗?从来没有。”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5/0301/02/AJJA7RTH00014Q4P.html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