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值娱乐制造的时代。除了数不清的“娱乐工程师”和“娱乐工人”在不厌其烦地炮制娱乐外,一些严肃的行业也沾染了娱乐的习气,喜欢制造一些准娱乐的东西。这其中,一些高校在不经意间也参与进来。
大学生入校第一课——“扫厕所”,表现好的还能获得个人加分。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这一创举备受关注,10日校方接受采访表示,其初衷意在培养90后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信息时报》10月11日) 吃苦耐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的重要品质。富不过三代,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如果被娇生惯养,民族危机的到来基本就可以倒计时了。所以,倡导吃苦耐劳精神,营造吃苦耐劳的氛围,家庭和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意识到吃苦精神对大学新生的重要性,针对三本学校富家子弟多的情况,把学生赶到厕所劳作,以感悟生活。其用意之善,毋庸置疑。至于扫几次厕所,真的能否让大学新生们意识到劳动的神圣,认识到吃苦精神对一个人的重要程度,则有待别论。笔者对这则新闻感兴趣的地方在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宣传部长对此的评论:“大学生吃苦,也要上档次。” 笔者不赞成逼着学生扫厕所,也不觉得扫厕所就是真正的吃苦。然而,对“吃苦也要上档次”的论调,也不敢苟同。 “苦”这种东西,追根溯源,属于恶的范畴。恶的东西,未必就惹人烦。不少时候,人们要么争着品尝苦的滋味,比如炒菜吃苦瓜,患病时喝中药或者打针,甚至开刀动手术,这些都是很有苦头的东西,它们受欢迎的原因很简单,在于苦能给人带来裨益。同样,在过于舒坦的环境里生活久了,养尊处优也容易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人们为此还得想方设法去寻找点苦头尝尝。问题在于,苦这种东西并非现成的东西,拿着钱到超市里就能买它几斤回来咀嚼。“苦”这种东西的有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不想它的时候,它可能硬着和你撞个满怀;当你渴求它之际,要找点苦头可能还真有点为难。学校安排新生扫厕所,大抵寻找苦头的结果。
那位部长嫌扫厕所的“苦”没有档次,问题是什么才算够品位、上档次的苦,他开列的药方是“可以帮厨,顺便学会家务劳动。可以野营拉练,增进相互了解,了解风土人情。可以帮图书馆搬书,顺便学会图书分类;可以去车间、去农村、去社区,既吃苦,又了解社会”。但这些活动(劳动)是苦吗?可能真的不好回答。苦是一种主观的概念,苦还是甜并不存在天然的界限,对于渴求者来说,再苦的东西在他们眼里也具有甘甜的滋味,而对于厌恶者或惧怕者而言,即便是甜的东西也可能被认为苦不堪言。比如,那些饱受饭局困扰的官员,把赴宴当作吃苦。可见,苦只能被抽象地谈论,很难被列举出来。抽象的东西,也没有贵贱之分,进而不存在档次之说。说吃苦要上档次,是受等级社会的影响,把苦分作三六九等,这种认识过于片面。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