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诺奖的重视,客观上促使咱们国内的自然科学评奖在一定程度上和国际接轨。或许由于这个缘故,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多年空缺。宁缺毋滥,本该是科学研究的底线。在浮躁的社会环境里,能够坚守这个底线的机构真的不多。看看高校的硕、博士生招生数量如何大跃进的,就知道我们在自然科学评奖方面,至少在引人瞩目的一等奖问题上,评审机构相对慎重。慎重意味着不出手则已,出手必实至名归。 1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及其团队以“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项目”获得空缺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月2日,有网友称该获奖项目实为“远程桌面项目”,涉嫌抄袭。3日,张尧学称,被质疑抄袭项目不是获奖项目,使用部分开源代码是“合理”使用。(《新京报》2月4日) 多年不遇的一等奖,好不容易推出,孰料还是陷入抄袭或间接抄袭的丑闻中。看着网友的举报和张尧学院士的否认,再浏览众多的批评,我们无法不信举报者的内容,所不同的是举报内容是全面真实还是局部真实罢了。同样,我们也相信当事院士的否认有其道理,只是他切割获奖项目和自己其它项目存在问题,难免给人留下相关把柄:纵然获奖项目完全独创,相关的抄袭前科,让阁下还配领取这个国家最高大奖吗? 就目前的状况看,如果没有特别的外部因素介入,张尧学院士是不会请辞这个一等奖的。他不退出这个奖项,公众的质疑就难真正平息。这种僵局不被打破,最大的受害者不是获奖者本人和他的团队,而是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信誉。这个奖项若沾染了污点,中国获奖的成果想申报国际大奖项,显然会受到株连。要知道,如果连在国内获奖都难的成果,想跨出国门的难度,是不是更大呢?有望跨出国门的奖项因为这个评奖结果受牵连,最终是不是我们国家的损失? 既然获奖者和公众之间无法自行打破僵局,只有靠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组委会自救了。要自救,只能启动复查程序,对刚刚颁布的这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进行再度审查。复查要赢得信任,组委会自己组织人马恐怕难以服众,不如邀请国际权威评奖机构来全权负责调查。如果诺贝尔奖也有计算机学科的评审专家,不妨就把这个事情委托给他们。相信这些专家和中国公众、获奖团队间没有利益相关的东西。如果这个事情成行,不但可以验证获奖项目自身到底是否实至名归,还能学习诺奖的评审标准,看看咱们这个一等奖在国际上的真实地位怎么样。如此一来,岂不是一箭双雕的效果? 当然,重启复查程序,最大的阻力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奖组委会。自身的心理素质怎么样,自身的负责精神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机构有没有胆量重启这个程序。倘若不敢或不屑于启动这个程序,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空缺多年积累的美誉,会不会付之东流,这恐怕是最需要国务院来评估的一个重大问题了。 既然政界敢轰轰烈烈反腐败,学术界为什么就不能效仿一下,来个学术反浮躁呢?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5-02-04/023931478374.shtml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