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新闻报道谨防“讲故事”

2010-9-28 13:0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76| 评论: 2|原作者: 欣岩|来自: 本网原创

摘要: 轰动世界的事件每天未必发生,但轰动性的新闻每天都在诞生。许多时候,原本普通的事实,经过某些媒体的包装,身价顿时显赫许多。更离谱的是,一些传言或子虚乌有的东西,也堂而皇之地以新闻的形式和公众见面。传言和 ...
轰动世界的事件每天未必发生,但轰动性的新闻每天都在诞生。许多时候,原本普通的事实,经过某些媒体的包装,身价顿时显赫许多。更离谱的是,一些传言或子虚乌有的东西,也堂而皇之地以新闻的形式和公众见面。传言和谣言之所以屡屡误导公众,就在于它们有太多的稀奇成分。武警被拐骗到煤窑挖煤一年多,这样的“新闻”背后,是事实还是谣言?如果是事实,其可信度几何?如果是谣言,它又是如何变成新闻事实的?这个短命新闻的谜底,很快被揭开了。

山西洪洞县与安徽无为警方联络,找到了《山东武警被打晕拖至山西挖煤14个月》文中提到的柳志彬和胡寿朋。办案人员了解到,报道中所提到的内容是2人编造的,意识到严重性的胡、柳二人,写了两封致歉信,一封给山西洪洞县,另一封给网民。(《京华时报》9月28日报道)

一些网友怀疑这是“被道歉”,理由是“为何只有手印没有真人辟谣,还在关着吗?”“这事我也不信,但这个撒谎的理由太诡异了——我还是不信。这事必定还有隐情”。这样的怀疑难以站得住脚。只要道歉者不是武警,或者没有当过武警;只要他们没有被骗到洪洞县的煤窑挖煤,满足这两个条件,就足以证明《山东武警被打晕拖至山西挖煤14个月》属于失实报道。从道歉者提供的信息看,他们自己虽然承认向记者撒谎,但他们也觉得见报后的经历有点离奇,和他们讲述的不一样了。可见,在谴责编造虚假信息的柳志彬和胡寿朋的同时,还该进行深层的反思,这就是虚假新闻为何如此层出不穷。

在不少人看来,媒体和记者为赚取读者的眼球,为增加报纸的销量,才违背职业伦理,编造虚假新闻的。这样的解释有一定道理,但未必全面。虚假新闻的泛滥,与当下新闻学界流行的一个说法难逃干系,这就是新闻报道就是讲故事。僵化的官样新闻缺乏可读性,新闻报道需要有情节,有可读性,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在于,新闻报道是客观叙事,新闻报道的叙事追求生动固然重要,前提是不是所有的新闻事实都具备生动的品质。学者们借用《华尔街日报》善于讲故事的经验没有错,但把讲故事当作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的标准,未免有失偏颇。对于华尔街日报和国内倡导讲故事的学者来说,他们提倡“讲故事”的前提很明确:故事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对于接受新闻教育,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则可能片面接受了“讲故事”的理念,也很想把自己的报道写得吸引人一些。久而久之,新闻报道的故事情结形成了,为故事而故事的新闻报道也就在所难免。虽然道歉者没有明说他们所讲述给记者的情节和记者写成报道的情节有何出入,但他们在公开道歉信里使用了“离奇生动”和“被新闻媒体扩大了很多倍”等说法,可见记者把一个编造的平淡故事编织成离奇的故事。新闻一旦变成了完全的故事讲述者,新闻和文学的界限被打破,虚假新闻犹如洪水一样奔腾而出,公众防不胜防,也就相对正常了。

新闻报道需要重视事实的情节建构,但新闻毕竟是新闻,不可为故事而故事。如果热衷于讲故事,报纸变成了《故事会》的日刊,媒体的公信力还能有吗?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admin 2010-11-5 22:12
现在确实有为讲故事而编织故事的个案。
引用 石念军 2010-10-19 13:17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算是不错。新闻是一定需要讲故事的,但原则是,必须建立在采访、事实的基础之上。倘若为了完成故事而合理想象、主管臆断、造假杜撰,则是大错特错。从本质上讲,这不是讲故事的错,而是背离新闻客观规律的错。

查看全部评论(2)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