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挖挖“偶遇新闻”的深层原因

2014-11-4 13:34|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205| 评论: 3|原作者: 欣岩|来自: 本网原创

摘要: 11月4日,《人民日报》批评部分领导因沽名钓誉之心制造偶遇新闻,在网上引起震动。这个新闻之所以引起网友的共鸣,在于罕见的巧合性事件普遍化所致。偶然性的巧合并不奇怪,但巧合的东西不能频发,多了就不叫巧合了。 ...
11月4日,《人民日报》批评部分领导因沽名钓誉之心制造偶遇新闻,在网上引起震动。这个新闻之所以引起网友的共鸣,在于罕见的巧合性事件普遍化所致。偶然性的巧合并不奇怪,但巧合的东西不能频发,多了就不叫巧合了。以官员在公交车上、地铁里偶遇记者的事情为例,官员们平日里专车接送早已制度化了,他们难得乘坐一次公交车或者地铁,刚好有记者站在这类官员的面前,并且很自然地攀谈起来。如此“偶遇”,让记者撞上一次可能,不同地方的领导,每有平民生活体验,总能偶遇记者,并且出现“偶遇新闻”,这样的的偶遇确实别有用心。党报评论指责这是官员沽名钓誉之心助长这类“偶遇新闻”固然没错,只是未能更进一步,挖掘“偶遇新闻”的深层原因。

放着公家配备的专车不坐,偏要冒着没有座位的危险和市民挤公交车或者挤地铁,如果不是特殊的工作需要,或者官员的个人出门习惯,就必然有其特殊的动机。问题在于,挤个公交车地铁,有啥可沽名钓誉的东西呢?稍微熟悉官场规则的人都清楚,官员的升迁与个人的形象关系甚大。一个官员所在的单位,年度内被媒体曝光批评三次,本年度甚至下年度的升迁机会就可能被取消;年度内个人“正能量”的新闻多了,引起组织部门注意甚至被上司注意的几率大增。所以,沽名钓誉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通过制造“偶遇新闻”手段,讨好上司、给自己的升迁增加砝码才是真正目的。这样,批评官员的“偶遇新闻”,显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官员热衷沽名钓誉,而要找到沽名钓誉的动机是什么才行。

女为悦己者容。能让一个女士甘愿耗费大量时间、耗费不少化妆品精心装扮自己,表面上看是这个女士的爱美之心,实质上爱美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对于那些在公共交通工具内和记者动辄偶遇的官员来说,瞬间能和记者掏心窝,记者也不经报选题,径直做报道,这样的“巧合”没准儿是地方政府事先安排的必修功课。避免类似颇具特色的“新闻”,有必要批评当事官员动机不纯,但若就此打住,未免有点前功尽弃了。官员的选拔,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看看那些腐败官员在落马前,有关他们的绰号和顺口溜,早在当地流传。有些在位官员的顺口溜,甚至出现在互联网上。这种老百姓口碑的评价如果得到重视,官员被“带病提拔”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相反,如果我们的组织部门或者授意组织部门提拔官员的官员,不在乎被考察对象的民间口碑,只在于其媒体上的口碑。除非我们的媒体真正享有舆论监督权,对在位官员的调查、问责没有阻力,否则,要从媒体上看到比中纪委更早的某个官员的负面新闻,是不是有点不大现实呢?这样说来,“偶遇新闻”与其说是被偶遇者和被偶遇者的“二人转”表演,不如说是个团队在集体策划这样的的新闻,甚至组织部门还暗地里授意自己意欲提拔者不妨这样先制造一下舆论声势呢。

“偶遇新闻”有点臭了,但官员选拔的垄断还没被真正打破。只要这样的权力还被垄断着,别出心裁的沽名钓誉新闻就不会绝迹。不信,我们拭目以待。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4/1104/04/AA69U9HN00014AED.html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刘海明 2014-11-6 23:29
《扬州日报》2014年11月6日C4版,新论·时评版,转载《中国青年报》http://www.yznews.com.cn/yzrb/page/2014-11/06/C04/20141106C04_pdf.pdf
引用 刘海明 2014-11-5 09:50
制造“偶遇新闻”的真实动机
刘海明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1月05日   02 版)
    11月4日,《人民日报》批评部分领导因沽名钓誉之心制造偶遇新闻,在网上引起震动。这个新闻之所以引起网友的共鸣,是巧合性事件普遍化所致。偶然性的巧合并不奇怪,但巧合的东西不能频发,多了就不叫巧合了。

    以主政一地的官员在公交车上、地铁里偶遇记者为例,他们平日里习惯专车接送,难得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刚好有记者站在这类官员的面前,并且很自然地攀谈起来,如此“偶遇”,让记者撞上一次是有可能的。但是不同地方的领导,每有平民生活体验,总能偶遇记者,并且出现“偶遇新闻”,确实容易令人产生质疑。党报评论指责这是官员沽名钓誉之心助长这类“偶遇新闻”,固然没错,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偶遇新闻”的深层原因。

    和市民挤公交车或者挤地铁,肯定没有专车接送那样舒服,如果不是特殊的工作需要,或者是官员的个人出门习惯,就必然有特殊动机。问题在于,挤个公交车地铁,对官员来说有啥直接利益呢?熟悉官场规则的人都清楚,官员升迁与个人形象关系甚大。一个官员所在的单位,年度内被媒体曝光批评三次,本年度甚至下年度的升迁机会就可能被取消;年度内关于个人政绩的正面报道多了,引起组织部门注意,直接被上司赏识的几率大增。

    所以,官员制造偶遇新闻炒作自己,目的不只是为了一时名声的宣扬。通过这个手段讨好上司、给自己的升迁增加砝码才是真正目的。这样,批评官员的“偶遇新闻”,显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官员热衷沽名钓誉,而要找到沽名钓誉的动机是什么才行。

    女为悦己者容。能让一个女士甘愿耗费大量时间、耗费不少化妆品精心装扮自己,表面上看是因为这个女士爱美,但是她爱美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对于那些在公共交通工具内和记者动辄偶遇的官员来说,瞬间能和记者掏心窝,记者也不经报选题,径直做报道,如此“巧合”没准儿是地方政府事先安排的必修功课。

    避免类似颇具特色的“新闻”,有必要批评当事官员动机不纯。但若就此打住,未免有点前功尽弃了。官员的选拔和升迁,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看看那些腐败官员在落马前,有关他们的绰号和顺口溜,早在当地流传。有些在位官员的顺口溜,甚至出现在互联网上。这种老百姓口碑的评价如果得到重视,官员被“带病提拔”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相反,如果在提拔官员时,不在乎被考察对象的民间口碑,只看其媒体上的口碑,是不是会有点偏离实际情况呢?“偶遇新闻”有点臭了,但是如果要让别出心裁的沽名钓誉新闻绝迹,还需要在提拔官员时倾听更多的群众意见,以真正的群众评判为标准。
引用 刘海明 2014-11-5 09:40
制造“偶遇新闻”的真实动机
刘海明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1月05日   02 版)http://zqb.cyol.com/html/2014-11/05/nw.D110000zgqnb_20141105_4-02.htm

查看全部评论(3)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