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报业集团新媒体项目—泛财经网站界面测试版上线了,引起了圈内的围观。祝福者有之,不屑者有之,怀疑者有之。本文限于篇幅所限,就几个细节问题给界面提供一点建议。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数字报道技术的使用问题。在中央作出对周永康立案审查的决定之后,笔者比较了各大门户、财新网和澎湃的数字专题,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融合报道技术已经距离国外同行的数字技术应用不再遥远。
再看界面,筹备了8个月之久,备稿当然不少,但似乎很难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融合报道。8个月时间,准备一两个专题总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界面上线之时,有不少关于阿里巴巴的稿件,但界面对阿里巴巴这个巨头的融合报道应该说是没有什么亮点。融合报道做起来可以是非常简单的静态信息图,也可以动用非常复杂的图文视频混排,比如《纽约时报》的“雪崩”专题,笔者个人一直倾向于动态信息图,成本居中、效果较好。界面手握近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这一部分没有特别重视,是说不过去的。
第二个问题在于版式设计,无需遮掩的是,界面大量借鉴了彭博(bloomberg.com)的首页设计—三栏式,首页密密麻麻的链接。首页是否需要铺陈大量链接?据说有考虑友好于搜索引擎机器人的因素—每个人看法不一样,笔者这种略有些密集恐惧症的人不喜欢这种页面,也不见得能代表全体。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其实界面的整个内容体系比彭博的少得多。仅以“科技”一项为例,对于界面来说,这就是一个模块,其下再无分类。但对于彭博来说,“科技”这个频道下至少有11个模块。话再说得直白点,即便界面一天一本《第一财经周刊》的出稿量,比之彭博,还没到要首页如此堆砌的地步。
内文中,超链接嵌入也使用得很少,文章与文章之间的网状关系仅仅依靠“相关文章”—这一点是很不够的。笔者的一个个人推断是,界面缺少一个关键词数据库,或者说这个数据库非常弱。这其实是中国很多传统媒体的毛病:重出稿,轻研究积累。
第三个问题是延续上一个轻研究积累而来的:界面居然让人感觉和上市公司关系不大。彭博首页上是有全球指数模块的,界面也是要以上市公司报道为一个重点内容的,但其首页没有指数播报,至少给人感觉这不像是一个财经网站。如果这只是“面上”的问题的话,那么,整个网站也让人丝毫没有感觉出界面在上市公司数据上是有积累的,这一点,笔者觉得也是说不过去的。
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是有关联的:上市公司天然就有大量的数据,如何用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去呈现,动态信息图是一种解决方案。而且上市公司的数据是标准化的,这意味着很多动态信息图的制作方式可以是一致的。在那儿堆表格、提供年报下载链接,谁都会,关键是能不能搞出点让人耳目一新的数字内容来呢?
网站发展到今天,语言的活泼已经四处可见。这种方式能够尽可能地俯下身段,承接最大量的用户。但是,这个特别重要—浅出的背后是深入,浅入浅出弄来的流量,说来会来,说走很快就会走。不是多用两句网络流行语,就可以拴住用户。
作者:魏武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