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涉腐民谣为何总是慢半拍?

2014-9-9 12:4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0| 评论: 1|来自: 本网原创

摘要: 民谣贬值

历史上的诸葛亮,被塑造成先知先觉的典型。有先知先觉,就有后知后觉。除此之外,还有“先知后觉”。“先知后觉”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官员的坏口碑,只能在其成为罪人的时候,才逐渐公布于众。

杜善学在山西吕梁主政一年多时间内,大搞“三项整治”,整治市容市貌,使得民间怨声载道,百姓给杜善学起了个外号“杜根子”,咒他断子绝孙。(《中国经济周刊》9月8日报道)

说句公道话,凡是不惧民众指责强行大兴土木的官员,民间早为这样的官员准备好了绰号,甚至是顺口溜。有关官员的民谣,绝大多数是负面的画像。民间的涉腐民谣,是当地民众对父母官最形象的政绩评价。因为涉腐民谣被视作“负能量”,他们只能在地下流行。如果上到网上,一旦被相关官员发现,民谣的原创者可能安然无事,毕竟民谣从来没有作者署名的传统,倒是传播者受到打击报复的可能性较大。

既然涉腐民谣不受官方待见,纵然这类再入木三分,其名不正言不顺的特性,决定了只能让老百姓在私下过过嘴瘾,对遏制腐败的作用其实并不大。杜善学靠大拆大建捞取好处,吕梁民间给他取绰号、编段子,也只能在吕梁本地的民间私下传播。这些涉腐民谣,相信官场的人肯定有所耳闻。如果纪检监察部门的人听不到,或者虽早有耳闻,没有接到立案调查某个官员的指令,这些民谣所反映的情况纵然属实,民谣的“民”字号出身,决定了其它充其量只是准文学类作品,并无实际意义。

涉腐民谣不受待见,传播受阻,给贪腐官员留足了为非作歹的时间。可见,这类民谣虽被民众先知,怎奈反腐部门总是后知后觉,民谣对反腐的贡献反倒忽略不计。只是官员落马后,媒体在调查落马官员的腐败细节时,这个时候与其相关的民谣才浮出水面,被写入新闻报道。公众也只是看到这类民谣后,纳闷既然民谣早已问世,为何腐败官员这么晚才被拉下马呢?是啊,涉腐民谣如果不受打压,成为网络论坛、微博的合法内容的话,涉腐官员早就该进入纪委的视线了吧。没能及早进入纪委的视线,慢半拍的民谣只能说其曾经身份不那么合法。

自利是人的天性。涉腐官员懂得保护自己,甚至为此不惜动用非法手段封杀自己的负面信息。这一点,并不奇怪。对于纪检部门而言,应该学学商周时期采诗制度,经常派人在各地搜集反映当地官员的各种顺口溜,包括官员的绰号。也许这些顺口溜和绰号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能在一个地方广为流传,必定有事实做基础。不然,赤裸裸地抹黑官员的民谣,断然不会被人大面积传播的。类似“杜根子”、“耿拆拆”的地方一把手的绰号;类似“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的地方民谣,每个绰号、每段顺口溜、每则民谣背后深刻的社会背景,都该是纪委的信息宝藏,虽不敢说价值连城,起码也是工作的指南针。错过或者延迟接收时间,贻害的是百姓,代价很大。

涉腐民谣慢半拍,官员落马给老百姓的感觉,有些部门总是“事后诸葛亮,事前都猪一样”,甚至觉得媒体是在“事后抹黑”,很没意思。这样的状况,是不是该有所改变,给涉腐民谣的早期传播提供合法的空间呢?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4/0908/16/A5KP2VS400014SEH.html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admin 2014-9-10 08:54
涉腐民谣或可成为纪委的侦案索引
时间:2014-09-09 22:42 来源:江南时报A7版http://jnsb.jschina.com.cn/html/2014-09/10/content_1112360.htm

查看全部评论(1)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