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华商报史上最屈辱的一天:两名记者被围打,华商报大门被封堵

2014-8-21 16: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45| 评论: 0|来自: 澎湃新闻网

摘要: 澎湃瞭望

日前,有学生称自己暑期在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的夏威夷水上王国打工,工资被恶意拖欠克扣。20日,华商报记者与学生们一起前往采访,却遭遇保安强行抢夺设备,照片被删,出示记者证后,两名记者仍然被保安围着追打。记者向同往维权的学生求助,但遗憾的是,学生们并未出手相助。



据微凤凰统计,这也是五日内发生的第3起记者被打事件。


据华商网报道,有学生向华商报投诉称,暑期在夏威夷水上乐园打工时,工资被恶意拖欠克扣。8月20日,华商报记者来到该水上乐园采访,却遭遇保安抢夺采访设备,照片被删除。记者在出示证件后,仍遭到保安围打。


华商报记者雷婧向记者表示,中午12点多,她和摄影记者袁琛及部分维权学生来到夏威夷水上乐园,从一侧门进入园区,当时并未遭到门卫阻拦。“我们在采访学生的时候,来了几个自称工作人员的便衣男子,威胁、驱逐我们。有两名男子架着袁琛往外走,其中一人用拳头抡打袁琛。”


作为摄影记者的袁琛,在被架走的时候,拍下了一段52秒的视频。视频中,一名手持对讲机的男子推搡着袁琛,另一名没有露脸的男子则多次辱骂袁琛。从视频后半段显示,双方冲突升级,但没有冲突画面,只是听到袁琛说,“你别打我,你打我干嘛”。对方则以辱骂回应,并称“谁打你了”。


8月20日下午1时45分,华商网刊发了记者采访遭围打的报道,并附上述视频。据雷婧介绍,当晚7时许,这家水上乐园的负责人等来到华商报交涉时,又用轿车将报社大门封堵。华商报记者向记者提供的照片显示,封堵华商报大门的是一辆黑色轿车,车牌号为辽K78F99。



华商网上述报道中称,记者遭到阻挠围打时,还曾向同行维权学生求助,但学生们并未出手相助。对此,雷婧表示,当晚7点多,一名维权学生向她发短信致歉,解释了他们没有出手相助的原因。这名学生在短信中称:“本月10号发工资的时候,保安曾殴打过西安体院一群同学,造成10多名同学集体离职,很多同学因此对保安产生畏惧,希望你能够谅解。”


记者联系到一位今天在场的学生。他说,他们和水上乐园签订的合同是31号到期,但公司今天就要辞退他们,也没说原因,而这个月的工资9月10日才给他们发。因为之前发生过克扣学生工资的情况,所以他们担心工资拿不到,就给几家媒体打了电话求助。一个多小时后,华商报记者来采访,被保安驱逐,他们有人看到袁琛被打。


对于此事,威夷水上乐园一位杨姓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称,提前辞退学生工是因为目前用不了这么多人,按照公司制度,工资会在下月10号发放,不存在克扣拖欠的情况。


“没有接到上面通知,所以我们只是不让记者采访,但没有围打他们,后来我和一个记者沟通得很愉快”。这名负责人称,水上乐园有一百多个摄像头,记录了整个过程,视频已经给华商报的领导看了。而对于开车堵报社大门一事,这名负责人的解释是“那里停车不方便”。


据微凤凰统计,这已是五天内发生的第三起记者被打事件。此前的8月16日,央视记者报道中铁隧道塌方时被殴打;8月19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娃哈哈南京工业园采访遭围殴。


【澎湃时评】

新闻采访权是媒体记者履行职责的合法权利,遗憾的是,侵犯记者采访权的事屡有发生。接连而至的殴打记者事件令人拍案而起:何方暴徒,胆敢如此践踏记者的采访权和公众的知情权?


采访权是记者通过合法手段采集新闻材料而不受非法干预的权利,知情权则是现代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媒体,也就是说,公民的知情权,很大程度上要通过记者的采访权去实现。记者的采访权,不仅仅属于记者和媒体,更与公众的知情权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殴打记者的暴行不仅是对记者人身权的野蛮侵害,更是对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粗暴践踏。


  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就专门发出《关于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的通知》,强调新闻采访活动是保证公众知情权、实现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也明确指出,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扰、阻碍。


  进一步分析,阻挠记者采访甚至殴打记者,无非是自身有什么真相不想让公众知道,怕记者曝光,有鉴于此,有关部门应该以此为线索,不仅要处理有关当事人,还要彻查事件背后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众说周知的理由是:记者批评稿损害了殴打者的非法所得利益而引来殴打之祸。对记者抱有成见的人,也许会把记者被殴打归因于个别记者素质不高,违规采访,以稿谋私招致被采访单位或对象的不满导致被打;也会有人认为社会法制的缺失、舆论监督环境的恶化是记者被打的根源。


  上述理由,在记者被殴打的案例中都能找到根据,能够从一个角度向人们解释清楚记者缘何被打,且这种理由符合人们的经验,为人们所认可。但是,这些理由在解释记者“屡次”被殴打却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解释记者被殴打为啥成为“家常便饭”?为啥成为公众眼中的平常事?


  因为,记者揭露丑恶、批评利益团体非法收益自然会引起他们对记者的仇恨,这是利益驱动下必然会出现一种现象;极少数个别记者违法行为会招来被殴打,这是道德驱使下出现一种现象;模糊的媒体曝光权让采访者误解记者的批评报道,这是法律用词糊糊造成误解而导致的一种现象。在其它领域、比如工人、民工、农民等非记者群体身上,也会发生类似的被殴打事件。用普适性的理由来解释记者被殴打的原因是把原因抽象化、泛化。如满足于这种抽象化、泛化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就在满意虚荣中“逍遥法外”。问题依然是存在,悲剧还会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一次次的上演。只有寻找到真正的原因,对症下药,即使最经济实惠的“药”也能起到奇迹般的疗效。


  而当记者挨打普遍化,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时,这种现象本身就隐含社会运行中某种内在性的缺陷,因此,它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笔者认为,新闻舆论监督制度设计的内在缺陷是记者“屡次”被殴打的现实土壤。


  记者常以一篇批评稿引起领导批示而自豪,揭露的问题也因领导的批示而得以迅速解决,而且批示的级别越高,问题解决速度越快。这种方式就是大家熟知的记者揭露、领导批示、被批评者整改的新闻舆论监督模式。这种监督模式打死了不少苍蝇,挖掉了许多社会垃圾,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当新闻舆论监督到领导者时、当领导未注意到记者的批评稿或注意未批示时,舆论监督的双重力量也就仅剩下了道德谴责的软力量;而失去行政机关、公检法部门支持的硬力量,道德谴责的软力量的效果在强大的非法利益集团面前也将大打折扣,记者被打,扣留报纸、压制舆论监督现象必将时有发生。而当这种现象在公共领域传播时,其反面效果对新闻舆论监督、对社会风气、对政府形象的杀伤力是巨大的、潜在的、长期的、无形的。它会消解舆论监督者的信念和勇气,助长被监督者的嚣张气焰,让他们以“沉默”、“殴打”、“拒绝采访”、“收买报纸”等形式抗拒舆论监督,让舆论监督陷入尴尬、记者被打的悲惨境地。

 

  在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社会问题重重的现实语境里,必须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积极功能,但又要遏制舆论监督环境恶化,记者被殴打现象的蔓延,因此,必须重新理性的审视舆论监督制度设计,找出其内在缺陷,加以修补之,完善之。而有效的官员问责制、整改机制能起到“亡羊补牢”功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