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字传统在我国由来已久。到博物馆参观,帝王诸侯和文人墨客的题字,早已被视作文物珍藏。即或有些历史罪人书写的字,也有流传至今的。当代人的文化底蕴虽整体下滑,但题字文化还在延续,并大有发扬光大的势头。在反腐败浪潮下,如何处理落马官员的题字,也格外令人瞩目。
“大老虎”现形,怎么处理他留下的“墨宝”成了件棘手的事情。相比中国石油大学遮挡题字落款的“温和”做法,各地对于落马官员“墨宝”的处理方式只有一个字:铲。(《北京青年报》8月13日报道)
落马官员的题字,刻在大门、墙壁的难逃被从“肉体上”消灭的命运,即便那些被刻在石头上的题字,同样属于定点清除的对象。此番景象,不觉令人想起三国故事“既生瑜何生亮”的那句名言。假若挥毫题字的官员,知道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阶下囚,自己的题字也跟着遭殃,还会有这般雅兴即兴题字吗?同样,对于那些求字如渴的单位和官员,还会死乞白赖问首长们题字吗?更进一步,即便求来了,还会兴师动众把领导题的字给刻在门口或石头上广而告之吗?
时过境迁,等题字的人落马了,自己当初视作珍宝的这些题字,自然也成了烫手的山芋。保留吧,担心在政治上被抓住把柄;遮掩吧,以防某天落马官员被平反,则被视作自己胆小怕事,不敢担当;铲除吧,又要被舆论批评。近期落马甚至可能落马官员的题字被铲除的消息并不少见。舆论批评者居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除落马官员题字未必明智。
尊重事实,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官员题字,不管出于何种动机写了,被题字的单位也镌刻在门口,甚至镌刻在石头上,已成为一种既定的事实。否认事实,需要有充足的理由。官员落马,否认的只是其工作违法,并不等于其所有一切活动都犯罪。以这些官员所题写的字词为例,内容本身通常不会存在太大问题。因为字作者其它方面出现问题,把人家所写的字也一并否认掉,并且用物理的方式剥夺其存在。这样的清除,并不难真正清除这些题字,因为文字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纵然在现实世界找不到其踪迹,但它们仍将留在字面上。既然无法彻底清除,又何必要否认客观存在的东西呢?
清除落马官员的题字,还让外人会看不起这种抹杀事实的态度。我相信现在不少单位的官员题字,并非是写字者的艺术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是这些单位讨好题字者的一种手段。趋炎附势,原本就不被好评,发现题字者落马甚至可能落马,就急于与他们撇清关系,不怕劳民伤财去清楚这些墨宝。表面上看,这些单位立场分明,实则何尝不是心虚的表现。见风使舵,甚至落井下石,这样的行为啥时候都不会获得社会的赞同。在以往,不是没有类似的教训。比如,“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的领导人,他们所题的字又何尝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呢?只是一旦题字者失去权力的光环,其
“墨宝”立马形同废纸,甚至连废纸都不如,尴尬的显然更是下令清楚这些字词的单位或领导。
废纸尚且有用,何况落马官员的题字呢。正如网友所说:“为什么不能送到博物馆做警示教育呢?”“应该留下落马官员的墨宝,并在下面注明落马原因作为警示教育的证据。”“那毕竟是历史的真实面目。”
篡改历史,会被嘲笑;清除落马官员的题字,算不算轻度的篡改历史行为呢?如果能想到这个问题,相信就能判断出急匆匆清除落马官员题字究竟是明智还是不明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