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曾轰动一时。馒头能引发血案,如果不是喜剧性电影的夸张之笔,就该是粮食严重短缺时代的产物。在粮食并不存在真正危机的今天,因为馒头引发风波,难免显得有点另类了。这样的事情如果出现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园,也许多少还有点“合理性”;如果出现在大学校园,并且是名校的校园,就有点滑稽了;如果出现在名校的校园里,并且是教工和学生争抢馒头,就有点不可思议了。就是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竟然发生了,并且成为一个热点新闻。
在北大的多个食堂里贴着:“主食每个品种限购3个,请自觉遵守。”2毛钱一个的馒头,是教育部、财政部维护学生食堂价格的规定。北大的限购令是主要针对教职工家属因便宜抢购主食,来保障学生权益。但部分教职工家属不理解、不听劝;有令难行,让多位学生发帖质疑。(《新京报》9月25日报道) 教工和学生抢购馒头,让教师的集体形象受损。一些人从道德审判的角度,对大学教师进行批判。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问题在于,自利是人的天性,不自利的人不是圣人就是伪善之人。真正的圣人能千年一遇已经不错,那么,否定自利的合理性,无疑是对人性的间接否定。大学食堂不是部队食堂,实行的是配给制。大学食堂走的是商业路线。既然商业路线,必定遵循市场规律。市场基本不会拒绝消费者的。所以,一些大学食堂对教工进行限购的规定,引发教工的不满,也就不难单方面苛求教工必然当圣人。片面指责甚至讥讽北大教工与学生争抢馒头,比如:“学术上,胡逼掰扯拉黑牛。利益上,连个馒头都不放过!”还有诗人就此作诗:“总说笑傲王侯,学生口里也揩油;一个叫兽全家饱,风骨丢尽不知羞”,显然有点过于浪漫主义情结了。实际上,教师也是人,有价格便宜的东西拒绝购买,这是一种自我暴力行为,必须靠超高的道德理念才能实现。同样,在笔者供职的学校,教工食堂的饭菜质量不错,一些学生也会跑到教工食堂就餐。如果教工食堂拒绝学生就餐,舆论又该批评哪一方呢?自利是人的本性,不合理的规定(与市场机制相违背),可以一时奏效,无法长久维持。看看我们多如牛毛的规定,大抵就能知道多少堂而皇之的规定,实际上是与规律背道而驰的。 校园馒头限购,校方的理由是严格执行教育部和财政部的规定,以及保护学生的利益。问题在于,保护学生的利益,当以不造成师生矛盾为最高境界。有没有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呢?网友的智慧可能让北大食堂管理者有点汗颜:“校园内外差价很小,自然没有了抢的动力。把每月的伙食差价 直接补贴给学生即可。”“走市场价格,补贴发卡上,爱买谁买,好管不争又公平。” 的确,以差价补贴,直接现金支付给学生,比单纯限购要科学得多。看来,管理跟不上,最终把管理问题演绎成教师道德沦丧问题,在这个事情上我们的大学教师是不是躺着也中枪了呢?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