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成广告吸金重器,其中歌唱类节目表现抢眼。漫画:张建辉 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落幕不久,央视《青歌赛》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安徽卫视的《我为歌狂》又在激情“唱响”。这两年,高质量的“音乐秀”不仅使娱乐 节目更好看,也带动了普通人对唱歌的兴趣。但是,歌唱类节目扎堆出现难免让人感到“审美疲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歌唱类节目?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搜狐新闻客户端、手机搜狐联合发起的一项题为“你喜欢看歌唱类节目吗”的调查显示,58.3%的人表示喜欢看现在的歌 唱类节目。但也有64.7%的受访者认为歌唱类节目数量太多,并且存在“节目形式同质化严重”(44.0%),“创意以模仿为主,原创节目太少” (38.7%),“广告植入泛滥”(31.6%)等问题。 全国12526名受访者参与了此项调查。90后、80后各占34.4%,70后占13.5%。 今年夏天音乐类节目将有一场史无前例的“混战” “《中国好声音》让我觉得咱们的年轻歌手真是人才济济,水平那叫一个棒!《我是歌手》让我有机会在专业歌手中评出个高低,欣赏到高水准的作品,喜 欢!”甘肃天水的刘先生说,“齐秦的那首《洪流》,旋律一响就立刻让我想起大学时的青春岁月,被羽泉这么一改,更多了沧桑的味道。好歌就应该在不同时期有 不同的演绎。” 调查显示,58.3%的受访者表示“喜欢”看歌唱类节目。29.1%的人觉得“一般”。12.7%的人明确表示不喜欢。 具体形式上,“歌星对决类”最受欢迎(54.7%),其次是“精英选拔类”(26.3%),第三是“平民选秀类”(23.3%)。 调查列举的歌唱类节目中,最受受访者欢迎的是:《我是歌手》(46.7%)、《中国好声音》(40.3%)、《我爱记歌词》(11.8%)。其他还有:《快乐女声》(7.1%)、《青歌赛》(6.3%)、《中国最强音》(5.9%)等。 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梦之声》、《声动亚洲》音乐总监安栋认为,近年来歌唱选秀类节目受追捧,这是电视对观众喜好的一种反应。因为市场化的卫视 频道拼的就是收视率,节目好卖又叫座,就会使一家家制作单位蜂拥而至。今年做歌唱类节目的比去年还多,但无论是选手资源还是音乐创意,都没有更加丰富,所 以不可避免会面临“瓶颈”。 IPCN国际传媒项目经理、《中国好声音》模式执行制作人李远说,今年夏天,音乐类节目将有一场史无前例的“混战”。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三大主要模式都 已引入中国,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第二季、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强音》和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已是“风声满楼”,这三档节目已经拥有成熟的观众基 础,更高水平的制作和更多的投入也将使遥控器“争夺战”趋于白热化。各省级卫视的同类节目也会加入进来,进一步瓜分资源和市场。 调查显示,歌唱类节目之所以受到人们喜欢,首要原因是能“娱乐消遣”(39.9%),第二是能“提升音乐欣赏水平”(30.7%),第三是会“受歌手 正面精神鼓舞”(15.3%)。其他还有:“提升唱歌水平”(11.8%)、“更全面地认识偶像”(10.0%)、“增加话题谈资”(6.8%)等。 64.7%的人认为现在歌唱类节目数量太多 贵州安顺某传媒公司职员王东顺认为,如果歌唱类节目过于泛滥,而形式就那么几种,就会失去大家的喜欢。“很多歌唱类节目一味模仿他人创意,制作水平和歌手阵容又不行,节目效果大打折扣。” 家住北京团结湖社区的王先生,周末常陪退休的母亲看《青歌赛》。“我妈妈非常喜欢本届《青歌赛》,觉得大赛曲目选得好,都是一些中外经典老歌。但在我 看来,既然叫‘青歌赛’,就应该显示出青年的潮流和活力,老让选手唱老歌有什么意思?给青年看的歌唱类节目都已经进化好几代了,《青歌赛》怎么还固步自 封?感觉是专门做给中老年观众看的。” 调查中,64.7%的受访者认为现在歌唱类节目的数量太多。 安栋指出,现在音乐类节目类型有限。相对原创的节目如《声动亚洲》,要获得市场和观众认可需要时间,厮杀辛苦却不一定能脱颖而出。引进国外制作模式的 “模式节目”虽形式新颖,但也存在问题。比如,“成熟歌手类”节目如《我是歌手》,节目效果出众,但歌手费用不菲,加上较高的音乐及舞美制作成本,所以肯 定要兼顾商业利益;“真人选秀类”节目如《中国达人秀》,注重呈现选手的成长、拼搏过程,让观众感同身受,但也要保证“故事”拿捏有度。 “观众之所以觉得疲劳,除了区分度和创新性不够,也因为这类节目本就属于‘消费性节目’。一是消费‘华语金曲’——经典歌曲一唱再唱。近十年来华语乐 坛创作乏力,音乐人趋于功利,使得歌手和大众无好歌可唱。二是消费‘潜力选手’。现在即使‘挖地三尺’,也很难找到有潜力又有话题性的人物。因为相较于音 乐教育相对发达的西方,我国流行音乐教育基础薄弱、人才匮乏,有的人即便有天赋也会被埋没。所以观众很容易就听腻了、看腻了。”安栋说。 调查中,70.7%的受访者对当下歌唱类节目质量并不满意,其中44.9%的人觉得质量“一般”,15.8%的人认为“很差”。认为质量好的仅占27.4%。 在受访者看来,现在歌唱类节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节目形式同质化严重”(44.0%),“创意以模仿为主,原创节目太少”(38.7%),“广告植入泛滥”(31.6%)。 其他还有:“现场观众表演夸张”(31.0%),“选手身份令人怀疑”(29.1%),“导师水平参差不齐”(27.7%),“选秀明星难获认可”(14.9%),“节目制作虎头蛇尾”(13.4%)等。 什么样的歌唱类节目能吸引青年?受访者首选“选手靠实力说话” 四川成都国企退休干部陈智淳认为,中国歌坛虽然看起来热闹,真正的文化影响力却不大。有些音乐人追名逐利,谱曲东拼西凑,作词苍白无力,毫无艺术价 值。很多歌手忽略唱功训练,一味依赖外在包装和营销。“改革开放以后,音乐的发展很繁荣,沉淀下来的作品却很少,大多数音乐和音乐人都是匆匆过客。歌坛应 该强调唱功上的修炼和文化上的积累,歌唱类节目也应该为此做出努力。” 四川德阳公务员廖选说,歌唱是艺术,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高度。做节目就要实现专业和公平,应该淡化功利色彩,不要鼓吹“一唱成名”的价值观,不要总做作地打 “煽情牌”。如果评委总靠言语出位博眼球,选手都靠诉苦来拉票,‘选歌会’就会变成一场拙劣的‘故事会’。” 安栋认为,去年一系列音乐类电视节目受捧,代表这类节目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制作成本上,为音乐投入的份额相较于过去“放伴奏带式”的制作模式,有了 成倍的增长,这就促进了音响、乐队等地位的提升,对整个音乐行业也是一种激励。总的来说,之后再做此类节目,除了要冷静应对市场,各制作方还要尽量扩充音 乐资源,支持和引导原创。同时也要保证节目的真实性,尽量不要在录播节目后期“修唱”作假。 在李远看来,我国的电视观众确实更偏爱“唱歌跳舞谈恋爱”的节目类型。近些年来,明星聚集、舞台炫目的全民狂欢节目更容易受捧,短期内,音乐表演、选 秀节目也仍是市场首选。“但我相信,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差异化、多元化的节目会赢得更多认可。除了娱乐,以文化或公益为主题的真人秀也有可能带来 ‘爆点’。” “好的节目标准应该是‘专业、有价值、差异化’。制作团队要精良,表现专业;节目主旨无论是实现平民梦想,还是促进产业进步,都要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能够专注于创新,不再抄袭和跟风。只有这样的节目,才能在优胜劣汰中胜出。” 李远说。 什么样的歌唱类节目吸引青年?受访者首选 “公平晋级,选手靠实力说话”(51.8%),第二是“带给观众正面影响”(35.1%),第三是“主题积极,形式新颖”(34.3%)。 其他还有:“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口味”(32.4%),“演唱人们有共鸣的歌曲”(24.3%),“评委导师点评专业”(23.5%),“节目增加投入,制作精良”(21.8%),“有广泛的参与度”(20.9%)等。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