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雾霾天气,许多和环保相关的词语,近年来变得越来越“大众化”了。这些词语的流行,固然与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有关,但更多则是环境恶化的结果。最近,个别地方欲上马PX项目,当地百姓质疑,石化部门避重就轻,把该项目环保指数的虚拟论证当作“现实”,并称这样的项目不仅无害,还能大大减少汽车尾气,明显改善当地空气质量。如此“石化逻辑”,闻所未闻,成为“化石级”的逻辑论证案例。如果真能站得住脚,则公众实在误解了污染型项目了。 地方经济要发展,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民众。经济不发展,物质文明提升不上去,精神文明也就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社会发展需要振兴实体经济,但发展实体经济,考虑实体经济能够创造的经济效益当然没错,与此同时还用权衡经济指标之外的东西,如是否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如果为了有限几个企业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果只是满足地方政府眼前的GDP总量,而破坏整个地区的环境,这样的企业、这样的“发展”,显然就非常值得审慎上马。毕竟,GDP缺乏了“绿色元素”,环保伦理被丢进垃圾箱里,任由带毒的GDP主导地方经济,最终遭殃的是几代人。像这样的带毒GDP老思路,我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发生。这样的带毒的GDP老路子,不能再继续走下去了。至于为什么这样的旧模式、老路子依旧吃香,恐怕与地方政府缺乏长远眼光、伦理意识淡漠有关。 伦理是秩序科学。个人、企业、政府,今人和后代,在这个世界上的关系如何,必须遵循一定的秩序。带毒GDP所在比例在一些地方的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居高不下,表面上是企业逐利所致。企业不是无冕之王,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置于法律的框架之内进行,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受到职业伦理的约束。企业爱财,取之有道。没有伦理精神的效益,与社会的整体发展背道而驰,这样的企业必将行之不远。这样的企业之所以能“自由发展”,与个别地方官员追求个人政绩有关。政绩变成了GDP数字,哪个企业能赚钱就是英雄,就是政府的“功臣”,如此扭曲的政绩观,必然造成商业伦理的扭曲。对于与环保相关的企业,则还扭曲了环保伦理——企业发展,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不能间接损害公众的健康。 建设幸福中国,首先需要建设美丽中国,而不是沙尘中国、雾霾中国。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重视环保问题,政府重视环保问题。凡是涉嫌污染环境的项目,政府在审批之时理应特别慎重,除了邀请国内外专家论证,还要聆听当地民众的意见。一些地方因为执意上马污染项目,曾引起群体事件,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除了约束行政权力之外,别无选择。祛除行政思维的暴力因素,阻止行政意志的妄为,必须把行政权力关进笼子。权力理性了,“逻辑化石”少了,企业和政府走出“钱眼”,不当“钱眼之蛙”,美丽中国才有望从梦想变成现实。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