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曹林:微博让灾难中的人们更像公民

2013-4-21 13:00| 发布者: 白雪| 查看: 193| 评论: 0|原作者: 曹林|来自: 中国青年报

摘要:  多难的中国,多难的川人!震灾再次降临到这片多难的土地上。4月20日,这一天,向来嘈杂的微博上没有其他话题,只有地震;这一天,人们心中没有其他新闻,只有雅安。雅安,在4月20日8时02分之前,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只 ...
 多难的中国,多难的川人!震灾再次降临到这片多难的土地上。4月20日,这一天,向来嘈杂的微博上没有其他话题,只有地震;这一天,人们心中没有其他新闻,只有雅安。雅安,在4月20日8时02分之前,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可这个时点过后,这个名字已印在中国人的心中,这里成为中国的焦点,这里让人们牵挂着、揪心着,这里成为人们心里的一道伤。

  有了5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经验和教训,灾难发生后,政府和社会的救灾系统迅速启动起来,上至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下至平民,都迅速各就各位,凝聚到抗震救灾的事务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有了5年前应对灾难的积累,社会没有表现出慌乱和失措,没有被激情和悲情所裹挟,没有停留于无助的悲伤中,各种制度和组织迅速从容不迫地运作起来。

  这一次,网络表现出的自组织力、凝聚力和救灾理性,尤其能让在灾难前感到无力的人们感受到力量。平日里,我们无比厌烦新媒体和社交网络无处不在的娱乐化,但当灾难来临时,我们看到人们自觉地抛弃了不合时宜的娱乐,而去凝聚救灾的正能量;平日里,我们无比反感微博中那种一点就燃的情绪,那种互换“公知”、“五毛”的站队,那种喋喋不休的争吵和无处不在的谩骂,但面对大灾,人们迅速抛弃了分歧和偏见,主动团结到救灾事务中,以“都是雅安人”的悲悯和共识关注芦山灾区;平日里,微博的热点此起彼伏让人眼花缭乱,但这一天微博里刷屏的只有一个话题,芦山地震。

  我不敢说这是一种公民精神,但起码能说,灾难让人们反思自身的渺小,灾难让无力的人们站到了一起。当面对地震这个人类共同的敌人时,人们除了彼此守望相助和凝聚一心外,别无选择。5年前汶川特大地震时,社交网络尚不发达,5年后的今天,自媒体已然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公民的核心在“公”,需要一种东西把人们联系起来以体现这种“公”,发达的网络和自媒体就是这样一个媒介,让灾难中的人们更像公民。灾难面前,我们不是孤立的、无力的原子,而是彼此可以感受到对方、并能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人们娴熟地借助社交平台去寻找灾难中失踪的人和需要救助的人,开通了寻亲热线、微信寻人、微博寻人。以往的灾难中,网络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并在此次救灾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当然,也有极个别无良的网友冒充需救助的人自我炒作,不过能迅速被网友敏锐发现并予以谴责,这就是网络的自净能力和自组织力量。

  人们分享着“5·12”汶川特大地震时留下的思考,提醒着奔向前方的记者应该注意的事项:不要消费遇难者家属的眼泪,不要添乱,不要把新闻放到比救人更重要的位置。社会组织应该如何介入,个人应该如何参与救灾,受伤者如何自救,如何避免次生灾害,如何保证生命通道畅通,宝贵的经验立刻呈现在微博中。社交平台成为一股重要的救灾力量。

  人们还传递着面对灾难的理性。我在微博中写的一段话迅速得到许多网友的转发和认同:这时候不要高谈阔论地苛责地震局,习惯性地指责政府如何如何,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也不要盲目地去推崇和神化民间预测。地震是天灾,预测是世界难题,是既有科学和人类理性力所不及的,天灾后当合力凝聚救灾,而少些莫名其妙的愤怒。这时候不要继续批评红十字会,不要咒骂灾后未及时停收费的高速,这只是他们的疏忽,越是这种大灾难,越需要彼此的理解和宽容。

  一个网友的话代表着中国人在灾难前的成熟:现在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泪水、惨烈和哀伤,而是感动、坚强和力量,网络让我们感受着这种力量。

  曹林

  (原标题:微博让灾难中的人们更像公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