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微服私访”激动了谁?

2013-4-18 11:52|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920| 评论: 0|原作者: 欣岩|来自: 本网原创

摘要: 对媒体来说,报道领导人“微服私访”并非不可,只是在选择词语方面用多番斟酌,以免炒作过头,产生负面的效果。
激动是遭遇意外好事时的情感流露。人之所以激动,在乎意外的好事不多见。作为个人,遇到好事激动很正常,媒体报道某个人的激动之事,就应慎重了。特别是没有四五十天前的个人激动之事,对媒体来说没有任何时效性,要报道这样的新闻,既要慎重,又要讲究策略。否则,自己难免有“跟风激动”的嫌疑。

北京“的哥”郭立新披露了3月1日晚高峰时段载客遇习近平总书记“微服私访”,称当日习总书记仅1人陪同。路上习总书记了解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和他交流了空气污染问题,临别赠与他“一帆风顺”题字。(中国证券报》4月18日报道)

公众对微服私访的认知,大抵停留在影视剧中的帝王微服私访。那是资讯欠发达的特殊产物。资讯有限,官府和民众之间相互传递的信息量非常有限,老百姓知道帝王长个啥模样的,也未必有几个。这样,帝王带个随从,悄悄在民间走动,以获取真实的民生信息。之所以微服,是因为那个时代有官袍,穿戴上存在明显的等级制度。今天的官员,若非军队等特殊行业,官员和民众在服饰方面并无区别。新闻中的那个的哥,他看到总书记坐自己的车,当时激动一番,很正常。媒体在报道这起总书记乘坐出租车这件事时,不宜传递那位的哥的情绪激动,自己也跟着激动。在新闻标题中使用“微服私访”字样,甚至以此当嘘头,吸引公众眼球。如果这样做了,表明某些媒体从业者骨子里还残存着某种陈旧的意识形态观念,用封建思维来看待今天的领导人深入基层活动。

尽管现在资讯发达,但技术再先进,也无法网罗所有信息,更无法把搜集到的信息,按照信息发出者的真实意图完整解码。这样,领导人到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出来,还是想聆听民众最真实最鲜活的声音。多去走走,肯定比坐着收获大的。至于成为领导人访问对象的那个(些)人,他们因意外而激动,可以理解。至于其他人应该以常态心情来看待这样的事情。毕竟现代社会的治理,不能靠领导人私访解决问题。私访的方式可以有,但不宜拔高。否则,在造神的同时也是在害人。诚如网友所言:“如果中国老百姓见了领导不再激动,不再泪流满面,中国真正进步了,期待这一天。”

对媒体来说,报道领导人“微服私访”并非不可,只是在选择词语方面用多番斟酌,以免炒作过头,产生负面的效果。正如网友所言:“看到‘微服私访’四个大字,瞬间有种穿越感。也许,我们的确还在封建帝王时代吧。”传播正能量,不等于只报道正面的东西,不等于用形容词或副词来描述事情。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反思:媒体用“微服私访”这个词来报道领导人的特殊出行,是自己非正常性激动的结果呢?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