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是一门学问,需要用脑子思考,全面审视问题,用良知说话。反思也是一种境界,必须静下心来,剥离利害关系,客观地寻找问题的症结。到不了这种境界的反思,反思就变成了单纯的指责。 我国电视剧生产过剩,一年七千集的需求,拍摄了一万七千多集电视剧,大量电视剧无法播出,浪费巨大。1月21日,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郑晓龙建言,提高拍摄的准入制度和制作门槛可以减少盲目投资。(《北京晨报》1月22日报道) 电视剧是生活的调味品,多了无益,没有也不成。如今电视上播出的电视剧,跟过年走亲访友很相似,把全国的电视台当作了亲戚,一部电视剧制作完毕,差不多要把“亲戚”“串个遍”。内容雷同多,演员阵容就那几个班长,口味再好的人看久了,不腻味都难。针对电视剧供大于求现象,许多人把矛头指向电视剧管理制度,批评行政管理部门设置禁区,不许制片商涉足敏感题材。这种批评,有其道理。不可否认,行政管理部门的思维,还停留“阶级斗争”后期阶段,对某些历史题材风声鹤唳。问题在于,绕开行政管理部门设置的篱笆,是不是编剧、导演和制片商们,就只能去抗战题材和谍战题材里淘宝,我颇为怀疑。假如哪天广电总局放开电视剧拍摄题材,中国的电视剧质量能否显著提高,供大于求的现象能否自行消失,我同样持怀疑的态度。 电视剧拍摄多少集才算不浪费,没有谁能规定得了。如果构思巧妙、演技一流、制作精良,国产电视剧走出国门,恐怕1.7万集的年产量,未必真的过剩。如此说来,眼下的过剩,只能算作相对过剩。把目前的过剩归咎于管理体制问题,虽然不算错,怎奈比较片面。电视剧是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艺术品。可以涉足战争,包括有人渴望的二战、朝鲜战争、越战题材,但那只是社会生活的过去时,只是社会生活很小的一部分。即便允许拍摄,如果我们的编剧、导演不能开阔自己的眼界,不能从现实生活的普通小事中发现艺术,不能用艺术的方式叙事,相信国产电视剧依然难有真正的起色。没有起色,国产剧就只能延续以往人云亦云的模式,千军万马争过一座独木桥。不能走出题材雷同、构思相似的泥沼,观众想品尝到电视艺术的美餐,怕还很难。 反思国产剧的供大于求现象,我倒觉得在指责管理制度问题后,应该更进一层,从编剧和导演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眼界方面找原因。思想僵化,没有慧眼,就不是真正的剧作家,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导演。艺术需要独特,反观今天的电视剧,只能当作粗茶淡饭,填饱观众的眼睛不成问题,到走进观众的内心世界,启迪他们的思想,引导他们的生活,实在还不现实。思维僵化,与编剧、导演的生活圈子相关。莫言成功了,许多人羡慕得很,可有谁真的愿意模仿莫言,常年居住在农村老家,真正与“地气”共呼吸呢?都市的高楼大厦,遮蔽了艺术家的眼睛,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最终把自己变成了“盆地人”。“盆地人”的眼珠会转动,俐齿伶牙,却可能是一个准“脑死亡”的人。这样的人,这样的民族,自然丧失了创新能力。这样的人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艺术的成分少得可怜,闹剧的成分就像胖子身上的赘肉。 可见,电视剧生产的集数无所谓供大于求,关键是艺术水准严重缩水,这才是我们更应关注的问题。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3/0122/02/8LPOST7D0001124J.html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