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聚集了来自200名新闻专家,集中讨论了中国新闻业的变化。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最近举行了10周年的院庆,并举行了一场国际新闻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与中国和国际的200多名新闻专家、院长和教授。这里是活动的一些亮点:
-
曲莹璞,《China Daily》副总编辑,指出社交媒体迅速的传播新闻,信息流动将不再受控制。《China Daily》已经更多国家的受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包括针对非洲、亚洲和欧洲的专版。
-
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认为数字记者应该学习美国公共广播公司(NPR)记者Andy Carvin的“单人编辑部”。Carvin通过社交网络,与无数当地的活动家,博主和记者取得联系,成功报道了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运动。
-
西村洋一,日本《朝日新闻》前总经理,讲述了2011年日本地震如何改变了报纸与读者的关系。媒体与谷歌分享了大量关于失踪人员的信息,促成了一个帮助寻找失踪者的大型数据库。此外,大众媒体通过使用Twitter和Facebook来传播与灾害相关的信息,推广有价值信息的链接。
-
Joyce Barnathan,美国国际记者中心(ICFJ)总裁,说:“现在是培训财经记者前所未有的关键时间。在日益强大的中国经济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将影响世界。”ICFJ是清华大学全球商业新闻项目的合作伙伴。
-
陆小华,新华网总编,认为中国正在尝试建立一个规模与BBC,CNN,Russia Today和半岛电视台大致相同的国际媒体。它于2010年建立了一个24小时的英语电视频道。
-
李良荣,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认为媒体应该提供更多深度报道,特别是现在网上很多新闻都很简短。互联网提供了报道“融合新闻”或进行“多层面报道”的可能性。新闻的标准应该仍是“公开、公平、公正、广泛和深入。”
-
Andrew Leckey,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唐纳德·雷诺兹国家商业报道中心主任,认为现在是让年轻人进入新闻行业的好时机。虽然对日报的需求在不断萎缩,但是对财经新闻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目前最有意思的国际新闻都是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