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学术经纬 查看内容

论新闻真实

2012-4-22 22:0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63| 评论: 0|原作者: 陈力丹|来自: 《中国广播》2011年第4期

摘要: 本文论述了关于新闻真实的一些理论问题。作者认为,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但新闻报道的事实只是全部事实的极小部分,因而传媒的报道不可能是外部世界的全面反映。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是: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力丹

   要:本文论述了关于新闻真实的一些理论问题。作者认为,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但新闻报道的事实只是全部事实的极小部分,因而传媒的报道不可能是外部世界的全面反映。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是: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而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同,影响对新闻真实的确认。作者强调,经过努力,新闻真实是可能的;但这种努力需要建立在对新闻真实这种现象的深刻理解之上。

  关键词:新闻真实 有机的报纸运动 接受者的认同 传媒命名

  我们总爱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一种比喻,比喻不是论证,更不是现实。讲真实,并非独有新闻,哲学、文学、宗教,还有司法等等,都讲真实。

  一、新闻真实——事实的真实

  哲学的真实,在于探究事物的本质。尽管哲学家们得出的关于事物本质的结论很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一种探究事物本质真实的内在驱动力。马克思比较过哲学与报纸,他写道:“哲学,……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淡的自我直观;所有这些,一开始就使哲学同那种与它格格不入的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对立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20页)显然,哲学与报纸的性质差别很大。

  文学的内容大多是虚构的,但是它必须来自生活,是生活的真实。除非它是科学幻想故事、神话,那是另外一类作品。大家觉得“假”作品,不会有欣赏者。文学真实,从欣赏者角度看,一类要求生活的真实,一类要求感情真实。从文学创作角度看,文学的真实是艺术真实。

  宗教真实是指信仰的真诚,有句话叫“诚则灵”。你很虔诚地相信某种教义,许多同样信仰的人聚在一起,都会感到十分融洽、温暖。

  司法方面讲究的真实,是以法律为准绳,以证据为依据的。有些事实,如果按照一般的生活经验来推论,应该能够被确认,但在司法上,没有证据,就不能确认它是事实,这是司法工作特有的要求。新闻的真实,远没有司法真实那样严格。

  新闻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新闻是对事实的叙述,理论上讲,你的叙述与事实是否相符,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尺。但是,毕竟新闻只是关于事实的叙述,不是事实本身,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如果这个距离适当,大家都会认为你的新闻报道是真实的,不会苛求。具体的事实本身是非常复杂的,而你在报道的时候,篇幅、时间都是有限的,说得大体差不多,大家就会认为你的报道是真实的。

  二、新闻只是某类事实的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

  即使是最独立、公正的媒体,无论怎样努力展现不同的声音和事实,新闻也只能是“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一些事实因为被媒体关注而得到放大,另一些事实则因为没有被传媒关注而销声匿迹。这就像在一个非常黑暗的环境中,传媒只是一束光。传媒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只能照亮几个点,照亮的地方被传播了,而只有被传播的东西,才会被视为现实,没照亮的地方大家都没看到。被传媒照亮的那几个点,能够真实地反映整体吗?恐怕很难。

  媒体告诉你的东西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在整体上所能反映的世界,恐怕是有限的。媒体的工作有自身选择事实加以报道的职业标准(新闻价值),而这个标准并不要求全面地反映世界的整体。

  传媒并非人们所说的,是一面反映世界的镜子,按照世界本来的多样性反映社会现实。“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并不等同。我们从懂事时起,就开始接触各种传媒,所知道的外部世界,绝大部分是传媒告知的。在一定程度上,你要意识到传媒的告知有一定的片面性,告诉你了,你知道;没有告诉你,因为你没有到那个地方,所以你不知道。传播者往往只选取他感兴趣的东西告诉你,这种情况下,你知道的这个世界是完全真实的吗?我们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媒介世界”里。

  沃尔特·李普曼1922年写的《舆论》这本书,对这种情形说得颇为深刻:“新闻与真实并非同一回事,而且必须加以清楚地区分。新闻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露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的现实画面。只有当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时,真相和新闻才会重叠。”我想,即使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检测的程度,真相与新闻仍然有区别。因为新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发出的信息,即使你有条件去检测的话,事实的真相也只能是后来的事情。

  新闻还有一个特点:最具传播力的新闻,往往不是最复杂的新闻,而是被简化了的新闻。复杂的新闻,才能把一个事件的方方面面说得非常详细,真实程度应该更高一点。但是这样的新闻,传播的力度相对弱,人们往往愿意接受最简单的新闻,简单的新闻好记,能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是在传播中我们都能体会到的。那么,这种被简化的新闻是真实的吗?在微观层面,它可以做到基本真实;在宏观层面,就很难说了。

  例如,各类盛大的体育赛事的报道。各类报纸中报道比赛的专刊、增刊、增页满天飞,电视热烈地直播火爆的比赛现场,广播对比赛的报道也是绵绵不绝,互联网上的报道更是铺天盖地。给人的印象是,这段时间里除了体育赛事,没有其他值得报道与强调的事情了,所有的人都被传媒毫无商量余地假定为体育赛事的关注者。实际情况绝非如此,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人完全没有参与和关注赛事。由于传媒反复刊播某类有市场的新闻,强化了该类话题在受众心目中的印象,从而使某些事物获得了和其实际的重要性很不相称的地位。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关注的东西应该是多样的,不可能单一化。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传媒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并不完全真实。

  三、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我们做新闻工作的,都能感觉到这对矛盾。你在采访一个事实的时候,这个事实可能很复杂,有很多的头绪。但是,电台的领导告诉你,这条消息只给你1分钟的时间,你怎么办?你就得在1分钟内把这个事实报道出来。所以说,新闻报道必然是“不可避免的简约”,事实本身无论如何不会像你报道得这么简单,但你必须用非常简单的词句把它叙述出来。即使是2小时的时间,你要把这个事实完完整整地报道出来,可能仍然不够用。因此,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过程。

  如果这个事实可以连续报道的话,一开始的报道很可能是比较简单的,有些地方可能是模糊的,最后的报道才可能完全真实。有些事情不需要详细报道,只需要有一个大概情况的报道就行了,往往一次完成。这类一次完成的新闻是完全真实的吗?我们只能要求报道与实际大体差不多。

  在所有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真实具有共同的特点: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对这个事实的认识也在发展,人们对事实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可能真实到什么程度。马克思有一段话,论证了这个道理,其核心表述便是“有机的报纸运动”。他写道:

  “一个报纸记者也只能把他自己视为一个复杂机体的一个小小的器官,他在这个机体里可以自由地为自己选择一种职能。例如,一个人可以侧重于描写他从民众意见中获得的有关贫困状况的直接印象,另一个人作为历史学家则可以谈论这种状况产生的历史,沉着冷静的人可以谈论贫困状况本身,经济学家则可以谈论消灭贫困的办法,而且这样一个问题还可以从各方面来解决:有时较多地着眼于地方范围,有时较多地着眼于同整个国家的关系等等。这样,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被揭示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版第1358页,译文有改动。)

  也就是说,一个事实能够真实地报道出来,要通过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从历史学角度、从经济学角度、从现实状况角度来报道这个事实,最后的报道应该是比较真实的。最初的报道应该允许有所差误。任何报道都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的、一定程度上割断的(一个事实非常复杂,他只能从一个侧面去报道,就像一大块肉,我们只能从某一个地方咬下去,不可能一口吞掉)、扬弃的(放弃一部分和接受一部分)、概括性质的报道,不可能完全将事实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广播电视新闻也是这样。

  一位法国学者写道:“我们可以稍稍夸张地说,50位机灵的游行者在电视上成功地露面5分钟,其政治效果不亚于一场50万人的大游行。”这是电视媒体造成的一种技术上的割裂现象。这并不是说,新闻必然都是假的,而是说,我们需要经过努力,才可能做到全面、客观地反映事实的“真实”。这个真实还加了引号,你在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事实,但实际上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做到,新闻工作的特征决定了新闻的真实是有限的。

  四、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

  我们再从接受者角度来看新闻真实。我们生活中有一句话——“信不信由你”——真实的效果是通过传受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的,传受双方彼此信任,受方就会认为是真实的,否则相反。在新闻报道中也有这种情况,你的观点跟我是对立的,你报道的事实我总会认为不够真实。尽管在很多问题上你说的内容是真实的,他也要千方百计地找理由说你不真实。在辩论中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

  有一句俗话——“真实总是以原告为条件的”。如果原告认为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原告认为不是真的,那你们就扯皮吧,关键在于得到受众的认同。得到认同的,就会被认为是真实的。在这里,受众的主观性成为新闻真实的一种标准,尽管我们知道它不应该成为一种标准。可能在现实中就是这样,如果他信任你,即使你的报道中存在一定虚假成分,他也会认为你的报道是真实的;如果他和你的观点是对立的,即使你的报道是真实的,他也会认为是假的,你怎么说都不可能说服对方。这种现象不完全涉及从传播学角度说的新闻真实,主要涉及传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和社会心理。我们对此需要知道,不然无法解释各种关于新闻的误读现象。

  五、文化背景、政治经济体制影响对新闻真实的确认

  我们总得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而且还生活在一定的政治经济体制中,这就使得新闻真实有时候很难完全被确认。不同的体制中产生的新闻,经常发生不被对方承认的情况,有时候,甚至永远也无法确认是真实的还是不真实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到发生事实的地点去调查。

  这里我引证李普曼的一段话:“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很多受众在接受新闻的时候,首先看报道者是不是他熟悉、喜欢的。如果是,他会毫不犹豫地、不假思索地、不经检验地接受报道者告诉他的信息。相当多的新闻被看不见的权力(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经济的、传统文化的权力)——自动地剪裁(很多问题不必上面下指令,记者编辑习惯性地自动剪裁了)、化装,原汁原味的新闻很少。说了什么,更多地意味着不说什么。没有说的,往往比说出来的更有意思。

  下面我们考察具体的影响新闻真实的若干情形:第一,把新闻事实类型化。比如法治新闻,千变万化,人物、情节都不一样,但是看多了以后就会发现,这个事儿和那个事儿,除了人名、地名、时间的差别外,叙事套路是一样的,职业新闻工作往往就是这样,某类新闻的写作方式千篇一律。这种模式化的报道真实吗?

  传播者选择某些故事而舍弃其他故事,将事实的叙述编入特定的叙事格式中,或偏执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叙事,强调某些细节而舍弃其他细节,这是我们常见的写作程式。新闻的架构过程,就是把事实的碎片往一个先定的框架里填充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情形不可避免,因为你总得按照一定的框架、角度去报道这个事实。现在的问题在于框架、角度变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程式,一旦这样做了,新闻还真实吗?所谓典型报道也是这样,人物的姓名、性别和年龄变化了,叙述套路,甚至语态都是一样的,总是说某人几十年如一日,一定会有带病坚持工作的情节,人物换了很多,报道套路都差不多。通过这套框架构造的故事,能说完全真实的吗?

  马克思曾经引证海涅的一句话:“这是一个老故事,但永远是新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45页)记者不过是改变了旧新闻故事中的可变项,保留了故事中的常项(框架结构),于是,它永远是新闻。这是真实的新闻吗?说不清楚了。不是说我们绝对不能这么做,而是说,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有深刻的理解。作为职业化的新闻工作,采访写作还真得有个框架,当你理智而清晰地意识到框架的束缚时,才可能打破传统的框架,依据具体的人和事,创造出接近真事实情的新框架。

  第二,传媒有意无意对事实的命名、定义。写新闻,需要对事实本身,以及事实涉及的人物和其他事项做出一定的判断、命名,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这些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一些复杂的社会事件被简化为“行凶抢劫”“恐怖分子袭击”,或者“虐待儿童”等,正面的有“好人好事”“见义勇为”等。这样给事件“贴标签”,较为容易进入传媒的传播活动场所。这是一种职业要求。然而,如果我们做得太轻率、太随意,很可能会造成新闻的不真实。你在定义的时候,很容易绝对化,排除这一事件以其他方式进入人们视野中的可能性。实际上有些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一旦传媒简单给它定义后,就很难甩掉这个说法,在这个意义上,传媒的报道是不真实的。

  例如,我们在传媒上曾经使用的标题“盲目的民工流给城市管理带来困难”。这个标题不可能把社会生存机会不均、为生计奔波劳累的农民工的生存条件与其联系在一起。传媒总得给一个具体的事实定义、命名,然后才能传播事实的具体内容。事实很复杂,你却只能用几句话把它说出来,说什么,不说什么,记者承担的责任很大。所以,你在给一个事实定义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尽可能说得全面一点。

  也就是说,社会认知和职业新闻工作的流程本身,会影响新闻的真实。传媒无意中每天都在表露相同的对社会意向的一种假设:所有的人都会用同样的方式(传媒对事实定义、命名的方式)看待这些事实。如果一些事件恰好被输入现成的传媒定义的框架中(诸如好人、坏人、强盗、歹徒等现成的标准),它们就可能被报道。这样,现实被“扭曲”以适应由传媒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所设定的框架。

  第四,权势人物占据新闻亮点。权势人物的“权势”,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因为他们在社会上有名,著名人物身上出新闻,他们的权势也表现在传媒上。我们天天报道权势人物,但是我们这个社会主要是由权势人物组成的吗?不是,权势人物只是社会的极少数。这种报道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吗?然而从新闻价值的要素来考察,恐怕就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事实上,关于政治领导人、明星、大款的新闻被认为更有新闻价值。富有地区、阶层的情况,也比其他地区和阶层更多地得到传媒的关注。边缘人群在新闻中的正面报道很少,他们更多是以可怜者、犯罪者、败坏道德者、无知者等形象出现在传媒的新闻中。记者本能地突出与新鲜、刺激、“人性”相关的方面。所有新闻传媒遵循的新闻价值标准,大体是一致的、相通的。

  新闻价值的诸要素,主要依据是接受信息时的个体心理、社会心理、个性需求和社会需求,具体执行这些新闻价值标准的时候,反映的自然是社会主流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在这个意义上,反映这个“主流”就真实了吗?在这个社会中还有这么多像蚂蚁一样的小人物,他们在做什么,怎样生活,我们知之甚少。在这个意义上,媒体反映这个世界的时候,可能不会完全真实。

  第五,传媒的报道总体上维护现状,有意无意地曲解现实。这个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揭示了传媒真实报道的有限。

  传媒虽然有舆论监督的功能,要批评这个批评那个,但若仔细观察,传媒批评的基本上都是一个个具体事实,对整个社会基本结构,均持维护现状的态度。例如关于维权的报道,通常强调作为被动的消费者的个体权益,弱化社会各阶级之间真实的矛盾。传媒关于个体的维权,报道非常细致,最后他胜了。但在实际生活中,个体赢得胜利的并不多。我们知道,消费者和强大的权势力量之间是完全不对等的,这才是社会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传媒一般都会淡化两大力量之间的矛盾,甚至传媒也得靠强势集团活着。社会问题,个体解决(往往只报道一个具体的事例),弱化体制性解决的路径。传媒确实有监测社会环境的职能,但是不论在什么地方,传媒都不可能根本触动权力体制。传媒的力量只是观念上的,实质很弱小,它采取的办法基本上是维护现状。只是在不涉及传媒自身利益、对传媒没有危险的情况下,传媒才会兼收并蓄地发表一些不同的观点,从而达到缓和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释放一些不满的目的。既然是这样,传媒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吗?

  六、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造成新闻真实的有限

  再先进的媒介或手段,最终要通过人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外部世界,但任何语言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将心里所思、所构的图景描述出来,语言对于表达内心思想来说是有限的。

  任何语言都有经验背景,而不同文化下的语言背景是有差异的。同一条新闻,在不同的受众那里会得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曾刊登一条消息《里根的儿子失业了》,编辑本想说明美国的经济很糟糕。然而,当时群众对高干子弟拥有特权十分反感,读了这条消息后的感觉是:美国人人平等,总统的儿子也会失业。可见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实的理解可能是相反的,何况一个事实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它的时候出现的差异呢!那么什么是真实?说不清楚了,在这里,真实有点模糊了。以上说的是关于新闻真实的理论问题。这样说来,新闻真实似乎是不可能了?不是,我的目的是要说:经过努力,新闻真实是可能的;但这种努力需要建立在对新闻真实这种现象的深刻理解之上。

  (本文编辑:刘园丁)


鲜花

握手

雷人
1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