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蔡赴朝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思想内容,而且取决于其传播能力。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这是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对宣传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近年来,我国宣传文化部门大力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国内国际传播水平显著提高,为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扩大我国在世界的影响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迅猛发展的形势相比,与我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相比,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还不相适应、存在差距。贯彻落实《决定》部署,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努力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内国际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宣传文化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加强重要媒体建设 《决定》强调,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是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主阵地、主力军,必须作为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战略重点。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同时,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媒体传播理念、传播渠道、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调整。加强重要媒体建设,必须科学把握这些新形势、新趋势,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数字化采编播能力、统筹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发展能力。 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贯穿媒体建设始终。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三贴近”原则,大力推进宣传创新,切实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要建立常态化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新闻工作机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有效回应社会关切,更好服务百姓生活。要健全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要积极探索把握新形势下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新闻信息量,提高现场直播能力,增强引导和回应群众参与互动的能力。 数字化是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不仅促进了媒体采编、发行、播发系统的技术升级,而且带来了媒体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全方位变革。要坚持以数字化为龙头,以科技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媒体现代化进程,实现多媒体综合集成发展。要加强党报党刊采编系统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加快存量资源数字化转换,积极推进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发行、数字阅读。要加快电台电视台台内数字化建设,构建采、编、播、存、用一体化的数字技术新体系,构建面向多个播出平台、多种用户终端的综合制播系统,大幅度地提升广播电视播出质量和水平。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覆盖广泛、影响巨大的大众传媒。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就必须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就必须把握新媒体发展主动权。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新媒体、发展新媒体,切实增强统筹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发展的能力。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拓展网络报刊、网络广播电视、手机报刊、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等新兴领域和新兴传播阵地,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决定》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了部署。我们必须服从服务国家对外工作大局,紧紧围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切实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内容,着力扩大对外宣传,建设全球传输覆盖网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切实增强我国国际舆论话语权,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强大的媒体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重点媒体已经具备了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人民日报建设新闻资源系统,加快海外版数字化转型;新华社驻外分社超过140个,形成比较健全的全球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和新闻发布体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有海外记者站32个,建成62个境外整频率电台,使用61种语言对外播出;中央电视台海外记者站达50个,开播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汉语6种语言7个国际频道,在14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海外用户超过2亿;中国日报形成国内旗舰版、美国版、欧洲版、亚洲版共同发展的局面;中新社海外供版覆盖22个国家;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影响力不断增强;等等。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与国际大型传媒集团相比,我国重点媒体在制播能力、传播能力、新媒体发展能力等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国际舆论影响力、国际事务话语权还相对较弱。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打造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实现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主流媒体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打造国际一流媒体,要立足我国媒体发展实际,充分借鉴跨国传媒有益经验,坚持硬件和软件并重,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内容建设。一要完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把新闻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提高采编播发综合业务能力,特别是能够做到现场报道、权威报道重要国际新闻事件,努力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二要加强内容建设。深入研究国外受众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贴近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利用现代传播技巧,运用国外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要加强本土化建设。逐步实现信息采集、编辑制作等业务流程的本土化运作,切实增强传播实效。四要扩大海外传播发行、落地覆盖。在巩固传统传播方式的同时,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完善全球传输覆盖网络,扩大在境外的覆盖面。要注重培育市场化、专业化的营销主体,构建符合市场运作规律、覆盖广泛的营销体系,不断提高新闻信息产品营销能力。 三、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 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是党中央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对我国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从国际上看,利用广播电视传播紧急信息、发布预警消息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有效手段,欧洲、美国、日本等都把广播电视作为政府应急体系中最重要的信息发布渠道,将广播电视机构纳入应急体系,建立应急广播系统。从1963年开始,美国就逐步建设了连接数千个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网、卫星广播网络的覆盖全美的应急广播系统;欧洲建立的应急体系也将广播电视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应急广播系统,遇有突发事件能够通过广播电视迅速发布紧急信息。 从国内看,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南方雨雪冰冻、“5·12”汶川特大地震、“4·14”玉树强烈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重大影响。在这些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中,广播电视在及时传达政令、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稳定人心、协助救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证明了其在应急处置中的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国家应急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已列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工作正在抓紧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要根据国家应急体系建设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无线、有线、卫星等传输资源,综合采取中短波广播、调频广播、移动多媒体广播和数字音频广播等技术手段,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龙头、联结省市县,着力建立健全应急广播的信息采集播出、传输覆盖、接收等系统,努力做到统一联动、安全可靠,使之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更大作用。按照计划,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现应急广播的全国覆盖和稳定运行。 四、推进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网融合是我国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充分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文化传播作用的内在要求,必须作为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工作来推进。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三网融合正在扎实推进。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印发实施《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全面阐述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三网融合总体目标,提出到2015年,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融合发展,新型信息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网络利用率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繁荣,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多样、快捷经济的信息和文化服务。总体方案提出了分两步走的工作目标,2010—2012年为试点阶段,2013—2015年为推广阶段;确定了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准入,加强网络建设和统筹规划,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推动产业发展等4个方面的任务。201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并公布了第一批12个试点地区(城市)名单。目前,试点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 推进三网融合,对改造提升广播电视网提出了紧迫要求。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有线电视干线网络超过330万公里,全国有线电视用户达1.89亿户,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城市、部分乡镇以及不少农村地区,其中数字电视用户8799万户。但不容忽视的是,有线电视网络资源分散、条块分割,不少地区网络技术水平落后。适应三网融合要求,必须加快有线电视网络由小网向大网、模拟向数字、单向向双向、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一方面,要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整合。抓紧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逐步实现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大容量、双向交互升级改造。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全面实现数字化,80%基本实现双向化。同时,以有线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网络为基础,以我国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为支撑,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努力建设以视频服务为主、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可管可控、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网络。目前,12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正在抓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示范区建设。 推进三网融合,必须加强内容和服务创新。要大力开发高清电视、视频点播、互动电视、政务信息、远程教育医疗、电子商务等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多样化服务。符合条件的广电企业还可经营增值电信业务、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基础电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输增值业务、国内IP电话业务。要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加强和丰富节目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加强网络建设,从地市延伸到区县,扩大深度覆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随时随地收听收看的需求。要通过三网融合,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精神文化生活新变化和新实惠。 推进三网融合,必须积极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符合条件的国有电信企业可从事除时政类节目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互联网视听节目信号传输、转播时政类新闻视听节目服务,以及除广播电台电视台形态以外的公共互联网音视频节目服务和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传输服务、手机电视分发服务。 推进三网融合,必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这是三网融合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必须贯穿于三网融合全过程。要落实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管理职责,加快建立健全相关安全监管机构和监管系统,确保内容可控可管、安全播出。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明确,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负责IP电视、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包括节目的统一集成和播出监控、电子节目指南、用户端、计费、版权等管理。目前,已经完成三网融合试点地区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建设,正在积极推进监管平台建设,目的就是要确保播出内容安全和传输安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视听权益,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