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网“青椒评论”已完成2025年3月份统计分析工作。红网理论评论中心按程序初选作品,特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莉担任评委,评出3月优胜佳作。现综合3月优胜作品、评委点评、高校参与情况、投稿量等信息,发布本简报。 ![]() ![]() ![]() ![]() 对于本月优胜作品,张莉教授依次进行了点评。 作者:戴雨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张莉教授:这篇评论稿以复旦大学教改为切入点,针对“削减文科生”的舆论焦点,提出“文理共融”才是教育发展的核心方向。文章逻辑清晰、立意鲜明,既正面回应了文科在新时代中的转型挑战,也有力驳斥了“文科无用论”的观点。通过引用卡尔·萨根名言、《哪吒2》寓意等多元化素材,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传播力。同时,文章对STEAM教育的引入具备现实视野,体现出作者对教育改革趋势的深刻理解。总体来看,此文兼具论辩性与启发性,既回应现实关切,也展现出建构性的思维。 作者:秦若嫣(华南理工大学) 张莉教授:这篇评论以真实案例为引,揭示了果味电子烟对未成年人的渗透机制与隐蔽路径。文章层层剖析,从香型诱惑到伪装营销,再到线上“黑话”交易与线下“熟客制”销售,揭示了在监管乏力和利益驱动下形成的非法链条。此外,文章并未止步于问题呈现,而是从法律完善、技术追踪、教育干预三个角度提出了问题的治理思路,回应现实、关照现实。文章的选题比较敏锐,关注到未成年人成长安全问题,且文章整体结构紧凑、论证有力,体现出作者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并尝试提出建设性对策。 作者:李豪飞(湖南大学) 张莉教授:这篇评论聚焦于事业单位招聘中的年龄歧视问题,选题具有一定的价值,关注到当前就业市场中求职者的“痛点”。论述立场鲜明、逻辑严密。文章从政策实例切入,揭示“年龄限制”背离平等就业原则的现实困境,并将问题置于人口结构变化与产业升级的宏观背景下加以分析。文中主张以政府示范引导市场转型,提出“从控制年龄到赋能全龄”的制度转向,观点深刻、论证充分,展现出较强的政策敏感度与社会关怀意识,是一篇有洞见、有温度的新闻评论。 作者:张芊旖(宁夏大学) 张莉教授:这篇评论以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的爆红为切口,切中年轻群体文化消费的热点话题,展现出作者敏锐的问题意识。文章不仅关注消费现象本身,更通过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情感寄托、文化认同和社交表达等多重动因,从情感记忆、文化态度到社交建构,层层递进、脉络清晰。文本语言亲切自然,巧妙融入网络用语与现实案例,既增强了可读性,也更贴近Z世代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作者对青年文化心理的把握。整体而言,该文选题有趣、立意鲜明,是一篇优秀的文化观察类评论。 作者:张鹏(大连理工大学) 张莉教授:这篇评论以高校接入DeepSeek为切入点,在当下热烈的技术语境中保持冷静与理性,审慎审视技术进驻教育领域带来的利与弊,展现出作者较强的问题意识与价值判断力。文章立意明确,在充分肯定AI提升效率与服务能力的同时,指出AI对学生思辨能力、学术诚信与教育本质的潜在冲击。文本语言平实,论述清晰有力,没有堆砌术语,逻辑推进自然,具备良好的行文规范。特别是在结尾处对“教育归本”理念的强调,使文章在理性批判中凝聚出温暖的人文关怀,进一步体现出报道的深度。 书评类 作者:贾碧玉(山西大学) 张莉教授:这篇书评文字优美、节奏流畅,兼具文学感与批判力。作者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勾勒出“想象力”这一主题,善于捕捉文本中的细节,通过“冒犯”一词巧妙串联起人物性格、时代背景与当下现实,构建出思想与情感的双重呼应。书评写作的亮点在于不拘泥于文本重述,而是跳出叙事,以独立视角对作品进行现代解读,具备一定的思想深度与跨界思维。比喻和类比使用得当,如“故障美学”“乔布斯的电路板”等意象,使得整篇评论既不空泛,也不说教,是一篇风格鲜明、表达自如的高质量书评。 【本期“编辑说”】 在选稿编稿的过程中,编辑总结了许多反馈与心得。这些经验教训或许难入方家耳目,却是红辣椒编辑与大家共同成长的见证,列于此,希望能为其他初学者提供一些帮助。 1.恪守创作底线,避开“AI依赖”症:评论文章的核心价值在于作者独立的思考论证。请确保稿件内容源于个人深度思考与分析判断,杜绝直接采用人工智能生成文本。AI工具可作为写作辅助,但绝不能替代原创性思考与独特见解的呈现。 2.选题不落窠臼,避免陈腔滥调:选题应力求新颖,避免对“老生常谈”或已形成社会共识的议题进行低水平重复阐释。此类题材若无颠覆性视角或增量信息,则难具评论价值。建议关注时事,多看资深评论员的文章,发掘具备探讨潜力的新近热点事件,找到值得点评的独特侧面。 3.观点力求深刻,拒绝浅尝辄止:评论观点应超越表面现象与普遍认知,进行深层次挖掘。切忌满足于复述新闻事实或给出简单化、情绪化判断。应着力探究事件背后的结构性成因、多方利益博弈及长远社会意涵,形成富有洞察力的新见解。 4.立论着眼建构,超越单纯批判:优秀的评论不仅在于精准“破题”,指出问题症结,更需展现“立论”的建设性。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新的思考框架或观察维度。展现对问题解决路径的理性探索,是提升评论价值的关键。 5.论证务求严谨,逻辑清晰缜密:有力的观点需依托坚实的论据与严密的逻辑链条。论证过程中应避免空泛议论,确保所引数据、案例、政策法规准确可靠且高度相关。清晰的逻辑结构与扎实的论证过程是确保评论说服力的基石。 来源:红网时刻 编辑:张席睿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