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2月全媒之星公布!听他们分享内容创新“秘诀”

2025-4-25 21:15|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4| 评论: 0|来自: 北京日报嘚吧嘚(公众号)

摘要: 2月全媒之星公布!听他们分享内容创新“秘诀”。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
根据《北京日报社关于“全媒体之星”的评选办法》,2025年2月在采编人员中产生30名月度“全媒体之星”,快来看看都是谁吧——


祝贺这30位小伙伴,我们邀请了其中的三位,为我们分享新闻背后的故事——

热点全网刷屏 评论如何落笔评论部 晁星
《层层封锁,封不住孤勇者》这篇评论,入选中宣部“三好作品”好评论榜。借此机会,简短分享一下文章创作的过程以及一些思考。
今年春节期间,横空出世的DeepSeek成为最大热点。一时间,对于DeepSeek的分析多如牛毛,有的是专门讨论其技术突破,信息量有之,但观点性不足。有的是谈中国AI突破带来的振奋,观点性有之,但不少也陷入情绪化输出,浮于表面。于是,拿到这个选题后,我们首先思考的问题就是,党报评论从何处落笔,才能写出特点、特色?
几番讨论后,方向基本定在了,既要有信息增量,用读者能理解的语言讲透DeepSeek的意义与价值;又要有观点增量、思考深度,不停留于简单为DeepSeek叫好。恰值春晚陈奕迅的献唱,再度让神曲《孤勇者》又火了一把。联想到中国科技一路走来,不就是一直在打压与垄断中寻求突围吗?这种发展信念与逻辑,也是中国发展中国科技一直以来独特的“孤勇叙事”。想到这里,思路一下豁然开朗,文章的论理也就变得十分顺畅。
当然,当时我们也敏锐地捕捉到,国内舆论场上,AI速胜论与烟花易冷论交织,扰乱着人们的心绪。于是发出提醒,“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以足够的耐心与决心坚持做正确的事。”从后续AI领域一度陷入过度炒作的情况来看,这种提醒十分必要。
党报声音,深入浅出、清晰嘹亮,引人思考、给人信心,但又不失清醒,有充足的思想定力,文章算是从多个维度都稳稳立住了。从传播效果看,文章也取得了“正能量、大流量”的良好效果。微信平台阅读量突破10万+,点赞转发5000+。



这一选题也让我进一步思考,面对全网刷屏的热点,党报评论从纷繁复杂的舆论中突围的方法有哪些?结合领导教诲以及部门的日常工作实践,我个人大概总结了三点。
一是直面热点议题,以鲜明的观点“一锤定音”。面对种种矛盾点、分歧点时,必须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凭借公正、客观、一针见血的观点达到“破圈”传播的效果。眼下美国滥施关税,我们撰写了《斗争到底是应对霸凌讹诈的唯一选择》,立场鲜明,不搞弯弯绕,立住了党报观点,体现了党报担当。
二是条分缕析、步步拆解,以内容深度启发理性思考。新媒体时代,为了追求时效性,时事评论往往是“一事一议”,信息含量、知识密度相对较低。但在一些复杂问题上,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会陷入“为表达而表达”的情绪化困境。尝试为一些热点难点话题增加信息量,或能事半功倍。比如,前段时间洛杉矶山火时,我们撰写了《帝国已弃疗》一文,更侧重以案例带动说理,避免了自说自话、口号式反击,达到了令人信服、引人共鸣的良好效果。
三是换位思考、积极互动,以人文温度拉近与读者距离。客观来说,主流媒体的评论有时不免给人一种高高在上之感。增强用户思维,抓好共鸣点、共情点、共振点,是党报评论要加强的点。这两年,我们撰写的《满屏高分是一种错觉和误导》《438分,同样值得被看见》等评论,圈粉了不少年轻人,就在于体察受众、共情共振。
以内容生产的锐度、深度、温度去感染人,以技术支撑的便捷、灵活、精准去服务人,日报评论一直在路上。
写了十年京津冀,能不能有点长进?经济新闻部 曹政
2月16日,我接到部门领导通知:还要发一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综述,要求26日当天见报,不少于3000字。
这是我今年接到的第5个协同发展采写任务,角度、案例、观点基本在前面的日、晚报特刊中全面呈现出来。这篇报道刊发前的两天,三地刚联合开完发布会,媒体们大报特报,留给我的空间不多了。
这也是我写京津冀的第10年。年头多了,报道形式难免会陷入机械重复中,使用“疏解+两翼+交通一体化+创新协同+产业协同=协同发展报道”的报道公式虽然可以很轻松拿出一篇报道,但缺乏新意。
协同发展都进入新十年了,我能不能打破常规,有点长进,以一个新角度来盘点?更重要的是,协同发展新阶段也呈现出新变化,报道中更应突出。
接到任务后的前两天是最头疼的,一直在为这个新角度绞尽脑汁。我翻了这些年的采访笔记,查了每年的报道,找了几万字的素材,设计了好几个路子——
要不按照“123”来写“一核两翼三圈”?格式新颖,却无法全面囊括重点内容。要不拆分成三地或者产业、创新、环境的角度?面面俱到,却忽略了“协同”“携手”的价值。
几番挣扎,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脑子里一直冒出来几个词: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经济体量增加、改革便利、创新驱动……这些内容和其背后的逻辑关系,“推”着我找到“四则运算”的框架。
接着是结合了这些年的采访体会和思考,把所有案例和素材打乱重来,重新编排,思路逐渐清晰——
协同发展从北京的“减法”开始,为高精尖释放空间,也带来城市格局的改变;“加法”是协同发展收获,产业集群“国家队”的增加;“乘法”发挥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除法”是凭借跨省通办等改革破除藩篱。
骨架有了,需要充实血肉——从这些年积累下来的素材中寻找能体现时间跨度、实际效果的案例。但时间紧迫,需要紧急到各个现场寻找更鲜活、更有说服力的细节。好在,这几年积攒了一批采访对象,在大家的帮忙下紧急完成采访,文字得以充实起来。最终又在部门领导的雕琢和把关下,这篇报道与读者见面。



26日当天,京津冀三地党报都在头版位置刊发了协同发展的综述。兄弟媒体的报道给了我新的启发。采写和对比中,我也看到了自己在语言打磨、案例采访等方面的薄弱点,将在未来的采写中接力成长。
电影记者激战春节档文化新闻部 袁云儿
作为电影市场一年到头最火爆的档期,春节档也成为我报道电影新闻时最忙碌的时段。
如今春节档宣传都走“卖关子”路线,提前看片是想都不敢想的。档期正式开始前,我们的报道以影片亮点介绍、主创采访、市场前瞻预测和影院准备为主。为此,我们在春节前前往北京各大影院,采访他们春节档的筹备情况以及影院经理最看好哪些影片。
今年春节档我们提前采访了《蛟龙行动》出品人于冬、《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主演吴兴国、《熊出没·重启未来》导演林永长、《哪吒之魔童闹海》制片人王竞等,由于没看过电影,只能从各种细枝末节的预告片、剧照、花絮等宣传物料中找问题,争取多挖出一些幕后“猛料”。其中,于冬面临的巨大压力和他为拍电影筹钱时的艰辛令我印象深刻,老戏骨吴兴国对戏剧的热爱更让我十分感动:尽管影视作品能给他带来更多现实名利,但一辈子热爱舞台的他仍然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探索戏曲现代化身上。
8天的春节假期春节档正式打响,电影记者也迎来最紧张、最兴奋的工作。首先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看完春节档7部影片,并对影片质量和市场前景做出基本预判。大年初一、初二两天,我几乎都是在影院度过的。



看完《哪吒2》后,我就确认它肯定会是春节档冠军,但这部作品接下来的爆发,超出所有人预期。当我不断提交新的票房数据资讯时,也在同步采写《哪吒2》的相关新闻。我们的报道,从影片口碑评价、影评、幕后团队采访,到影片市场表现、周边品火爆、对中国动画电影乃至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的影响,再到影片背后的北京影视力量,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各种主题挖掘。
在此过程中,我也看到不少其他部门记者编辑很有新意和功力的策划报道,心中深感佩服,觉得得向大家多多学习。遇到《哪吒2》这样的现象级作品确实很难得,媒体人就得像炼油一样把它“榨干”。



来源:北京日报嘚吧嘚(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