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时事研读 查看内容

吴湘韩:体验DeepSeek后,我这样看AI对新闻的影响

2025-3-27 14:18|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30| 评论: 0|来自: 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摘要: AI之所以不能替代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根本原因在于它依赖的是库中或网上的“过去式”内容,而新闻每天都是新的,需要记者到现场采访,新闻素材不可能先验地存在于大模型中。新闻报道依然需要记者编辑的脚力、眼力、 ...
AI之所以不能替代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根本原因在于它依赖的是库中或网上的“过去式”内容,而新闻每天都是新的,需要记者到现场采访,新闻素材不可能先验地存在于大模型中。新闻报道依然需要记者编辑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
获得者吴湘韩



DeepSeek年初横空出世,笔者赶紧体验了一把,发现确实是个好帮手。输入新闻素材,它能快速整合信息,生成一篇结构化的新闻稿,虽然质量不高,缺乏情感温度,但对完善新闻稿有新的启示或借鉴意义。尤其在体育赛事、财经快讯等程式化报道领域表现突出。例如,其可在18秒内完成对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短道速滑比赛的综合分析,速度远超人工。
DeepSeek对新闻报道的组织策划也能起到辅助作用,能提供报道方案的基本结构。但DeepSeek同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擅长的是搜集整理分析。笔者发现,网上相关资料越丰富,它整理分析越到位。
在进行对外报道时,还可利用DeepSeek生成多语种版本,实现跨平台传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DeepSeek还加速了内容适配不同平台(如短视频、元宇宙)的能力,推动新闻呈现形式和传播向互动化、沉浸式传播。
DeepSeek也具备一些内容核查功能,但其自身训练数据的偏差也可能导致算法偏见,需人工介入修正。DeepSeek能找出新闻稿件中的一些错别字,但对诸如政治性差错无法判断或避而不答。笔者所在的中国青年报社积极利用AI赋能,笔者发现AI只能辅助审核,比如找出敏感词、提示可能的差错等,有许多问题和错误还不能发现和提示,这说明,人工审查不可替代。
毋庸讳言,DeepSeek会冲击媒体中的一些辅助性岗位,如新闻信息资料员、快讯编辑、数据整理编辑、编程工程师等,但也会诞生一些新的岗位,如数据编辑、AI协作工程师、AI伦理顾问等。但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记者、从事组织策划工作的资深编辑,反而更不可替代。
AI之所以不能替代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根本原因在于它依赖的是库中或网上的“过去式”内容,而新闻每天都是新的,需要记者到现场采访,新闻素材不可能先验地存在于大模型中。新闻报道依然需要记者编辑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迅猛发展,我们要加强学习,转变为“专业+技术+人文”复合型人才。当AI可快速生成“结构工整”的报道时,媒体的核心竞争力需转向独家视角、深度调查。我们的新闻报道要注重人文关怀、情感叙事、传递价值。要防止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新闻从业者丧失独立思考能力,警惕“技术异化”对新闻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的侵蚀。   
一些智能工具的确在新闻采访中能帮到我们。如智能无人机能拍摄到新闻记者所不能拍摄到的场景;智能监控能拍摄到新闻记者所不能拍摄到的画面;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机器人能深入到火灾等危险场景抵近采访拍摄。但新闻认识、新闻报道离不开新闻采访实战。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论真理永远颠扑不破。
网上有一种说法,DeepSeek降低了信息获取门槛,使“人人皆可写作”成为可能。笔者并不赞同。因为记者没有积累,就无法向AI提问,无法进行高质量的人机协同。就像一个记者“小白”,在一个专家面前不会提问。
春江水暖鸭先知。目前一些媒体已经开始本地化部署DeepSeek,将其接入媒体新闻客户端、技术中台或垂类大模型。DeepSeek的开源特性降低了AI应用门槛,这对推动新闻行业整体技术升级,持续革新媒体生态格局是有利的。
我们要全面拥抱AI。但也别担忧,别焦虑,还是那句话,人之所以为人,是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吴湘韩系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编辑:张家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