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报稿】 高校通过制度建设,促进AI工具的技术向善,考验着高校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高校,学生利用AI工具辅助论文写作方便了很多。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对AI工具产生了依赖,不当使用正呈上升趋势。比如,使用AI工具自动生成论文、伪造数据、图像等。面对这一形势,复旦大学不久前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列出了禁止和允许使用AI工具的范围,出现严重违规者,论文成绩将被认定不合格,影响学生取得学位。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也在出台或试行相关规定和办法,对学生借助AI进行论文写作予以规范。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深刻改变着传统行业,也挑战着一些既有的社会规则。对于高校来说,也不例外。如果对大学生使用AI工具不加限制,必然造成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术诚信危机。诚然,AI工具合理使用可以给学生“减负”,但如何保证学术诚信不受到威胁,则是高校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难题。事实上,高校纷纷给使用AI工具立规,并没有采取一味禁止的手段,而是划出了明确界限。高校试图通过制度建设,促进AI工具的技术向善,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这无疑是维护学术诚信的必要之举,也彰显了高校对学术不端零容忍的态度。纵观高校为AI使用立的规范不难发现,高校既看到了AI提高学习效率的一面,鼓励学生用AI检索文献、处理数据、分析问题、翻译难句,但在论文、考试以及尤其注重原创性思考的任务中,则要求必须坚决和AI划清界限。这种既限制又引导的方式,体现了高校在规范AI使用上的谨慎。这般考量,是尽量在维护高校学术诚信底线与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学生的创造力只能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渐被发现,通过反复训练得到强化。不论是完成课程作业还是学术研究,都是增加大学生创造力的最佳途径。所以,有老师将利用AI工具直接生成的文章全部判了零分,则是对部分学生滥用AI的鲜明反对。不可否认,对于AI这样的新生事物,高校立规的过程,并没有可供参考的标准,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当前,更为关键的是,如何确保这些规范发挥实效,这对不少高校来说,仍然考验其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AI之所以难以识别,正是因为其在技术的加持之下,学术剽窃等不端行为早已摆脱了简单的搬运模式,其伪造方式更为隐蔽,致使高校过去惯用的论文查重系统无力招架。针对这一现实,国内多个研究团队都在进行AI论文识别与反识别的检测研究。但通过AI“检测”AI并非没有局限,一方面,随着AI技术的迭代,识别技术也必须加速更新,才能对学术造假起到震慑作用,成本不容小觑。另一方面,各高校识别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大多数学校主要是依靠第三方工具进行AI识别,准确率不一,难免会对学生产生“误伤”。鉴于此,在更高层面建立统一的课程作业与学术成果AI识别系统,既能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也能减轻高校负担,就成了一种可资考虑的方向。当然,这些多是治标之术,技术滥用往往源于价值认知偏差。所以,高校加强学生AI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让学生充分了解AI技术的优势与局限就尤为重要。不少高校已经付诸行动,比如厦门大学开设了《人工智能应用与实践》课程。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会自觉善用AI,既是对AI工具的尊重,更是对学术诚信底线原则的坚守。相信随着制度的完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社会对AI使用共识的建立,高校学生有望早日破除“AI依赖症”,迎来人机协同创新,而不会在技术浪潮中迷失方向。来源: 新京报评论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B5owKiFHIP62FC9YGvx_w
【原稿】当代社会,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重塑着传统的社会规范。在AI带来数不尽看得见的技术红利时,更有必要关注使用AI工具可能的潜在风险。意识到AI应用过程中的风险,便于从制度建设方面趋利避害。一些高校在为AI立规矩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最近,DeepSeek火爆出圈,人工智能热度再上新高。在高校,学生利用AI工具辅助论文写作方便了很多。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对AI工具产生了依赖,不当使用正呈上升趋势。一些高校出台AI工具使用规范,明确允许和禁止的范围。(中国青年网2月26日报道)面对不断涌现的人工智能新产品,积极拥抱新技术出于人的好奇心。越是新潮的AI工具越是显得“贴心”,总能让使用者产生爱不释手的感觉。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样的“贴心”在于AI工具可以把他们从繁重的学业任务中“解脱”出来,不论老师布置的作业再多,有AI工具的加持,也不过是轻敲几下键盘的事情。AI工具给学生“减负”,对高校的挑战是如何保证学术诚信不受到威胁。如果对大学生使用AI工具不加限制,必然造成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术诚信危机。复旦大学等高校纷纷给使用AI工具立规矩,正在于意识到AI在挑战当代高校的学术诚信建设。避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维护高校的学术诚信,必须通过制度建设,促进AI工具的技术向善。纵观高校给AI立的规矩。不同的高校的规矩不尽相同。通览这方面的限制,无不是在强调学术诚信的底线原则。对大学生使用AI工具的底线,包括以下三个维度的要求。限制大学生使用AI工具,是在坚持学术诚信的独立思考原则。AI是赋能学术实践的工具,真正的学术生产必须是大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当AI可以代列提纲,这样的提纲挈领式的框架结构原本必须出自大学生的大脑,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个人的认知有机结合起来的产物。借助AI自动生成的提纲,这样的“机器思考”惰性一旦养成,降低的是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难以应对未来的专业实践需要。限制大学生使用AI工具,是在坚持学术诚信的追求原创原则。原创是人类特殊价值的最好体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挖掘的是大学生的创造潜力。创造力只能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渐被发现,通过反复训练得到强化。不论是完成课程作业还是学术研究,都是增加大学生创造力的最佳途径。使用AI工具,不是让机器代替大学生的学术研究,没有底线思维的AI工具使用,也是在浪费他们的创造潜力。限制大学生使用AI工具,是在坚持学术诚信的自我完善原则。人类作为有限生命体,注定无法达到全面完善自己的最高境界。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术,积累社会经验,一个人可以不断完善自身。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自我完善最显著的时期,每天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新知识,可以通过课堂研讨、学术实践完善自己。大学生使用AI工具可以,但应以不损害自我完善为底线,依赖AI工具反而可能弱化个人的动手能力,家中自己的不完善程度。高校给AI立规矩,彰显了对人才培养的负责、对学术诚信的捍卫,所规定的每一项限制都是对使用AI工具的底线思维。对于大学生来说,正确认识学校的相关规定,努力提个人的AI素养,学会自觉善用AI,既是对AI工具的尊重,更是对学术诚信底线原则的坚守。希望这样的AI规矩,能永驻每个大学生的内心。新闻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5121423447285698&wfr=spider&for=p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