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何必求“冠”若渴

2011-6-26 17:0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21| 评论: 1|原作者: 欣岩|来自: 本网原创

摘要: 求冠若渴的思维早已落伍,抱着唯冠军是求的心态去招生,累了自己,还落个与同行为敌的名声,最终还面临把废柴当做天才的危险。如此“筛选”人才,不该是名校的招生风范。
  人口大国,不等于人才大国。有人而乏才,难免求贤若渴。古时,曹孟德感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那是人才不受重视的时代;如今,人才招聘就差没有到星际去拓展了,海外招聘团到处都是,足见人才的紧俏和难得。人才是什么?中国人才的衡量标准不外乎两个:文凭和论文。文凭从何而来?大学。大学从何而来?高招。哪家能招到优质生源,谁就把握了先机。近几年来,高考时节,名校纷纷放下架子,抢夺地方省市的高考状元,呈现出一派求“冠”若渴的景观。

  目前,山东、辽宁、广东等省不再公布高考状元信息,停止向高校提供高分考生详细排名。名校招生组则急于掌握高分生情况,北大已赴各地联系情况,而清华呼吁高分生与其联系。(《齐鲁晚报》6月26日报道)
  教育部反对各地发布高考冠军,效果不佳。世界上其他国家是不是也每年发布省市县的高考冠军,名校是不是竞相到各地招募高考冠军,没有看到过相关的报道。北大清华尚且不能免俗,对地市级的高考冠军格外在意,连省城都不敢久留,生怕被同行抢走人才。名校的危机感,可见一斑。
 
  名校求“冠”若渴,其心情可以理解,只是做法值得商榷。高考成绩可以测试一个人整体的知识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点没有异议。怎奈考试毕竟只是瞬间的测试,不是每个考生都能在考场内将这两种能力发挥到正常水平。笔者的一个同事,其女儿在小火箭班就读,据说这是给北大清华输送人才的尖刀班,结果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孩子沮丧,家长也郁闷。如果单凭分数决定命运,肯定存在堙没人才之可能。退一步说,即便尖子生,请注意,尖子生只是具有应试特长,他们高考发挥正常,也不一定就是成才的代名词。不少人想知道,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各地历年的高考状元们,迄今真正成才的有多少?

  在大学没有自主招生权之时,争抢高考冠军,属于迫不得已。像北大清华等具有自主招生的单位,是不是也该改革一下招生思维,不再把眼睛盯住高考分数,更看重学生培养的潜质。能留住有塑造潜质的学生,指不定若干年后就多了一个诺贝尔奖的种子。以分数论英雄,逞能的只是高考这个小舞台,而高分与人才无法相提并论。大学,必须具备伯乐的能力,善于发掘人才,善于塑造人才,而不是把学生当做考试机器,让他们马不停蹄地在考研、考博、出口考试方面给自己争光。我在地方高校七年多了,每年都能发现一些很不错的学生。感谢高考,他们发挥不佳,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学生。所以,北大清华与其周游全国寻找地方高考状元、高考冠军,不如从普通成绩中发现几匹千里马。

  求冠若渴的思维早已落伍,抱着唯冠军是求的心态去招生,累了自己,还落个与同行为敌的名声,最终还面临把废柴当做天才的危险。如此“筛选”人才,不该是名校的招生风范。求冠若渴的传统,是不是也该主动摈弃了?名校越是求冠若渴,中学越是成批量制造考试机器。自杀的中学生渐多,我们不为自己,总得为国家和家庭着想一下,对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admin 2011-10-29 10:46
何必求“冠”若渴


广西日报   2011-07-25         人才版(A6版)
http://gxrb.gxnews.com.cn/html/2011-07/25/content_568567.htm

查看全部评论(1)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