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狂奔 DeepSeek到底妙在何处 在不少人还在为DeepSeek感到震惊之时,务实而又前瞻的媒体已尝到了“第一口螃蟹”。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新闻客户端、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纵览新闻客户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川观新闻客户端、成都传媒集团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重庆广播电视集团第1眼TV—华龙网作为首批宣布接入DeepSeek的主流媒体,开启了全新的应用形式。在此之前,有些媒体已与文心一言、豆包、通义千问、智谱清言等接入,但从最终结果来看,人工智能(AI)还不足以有完全替代的能力。此番,DeepSeek横空出世,又将如何搅动江湖? “DeepSeek 最大的特点是推理,让国内用户第一次看到了AI回答问题的思考过程,而不只是一个结果。”《每日经济新闻》编委肖勇观察到,AI的推理思考过程让不少用户觉得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启发。“价格低也是DeepSeek的一大优势,让普通人和小企业也都能用得起,这也符合科技平民化的目标。不过,国内大模型厂商竞争比较激烈,而且训练成本也在下降,未来AI的价格普遍会走低。”肖勇说。 四川日报全媒技术中心首席产品官董晓尚总结为算法优化创新、硬件适配、开源生态3个方面。“国际主流AI模型多基于英伟达CUDA框架构建。DeepSeek则采用PTX语言进行开发,这种架构既规避了CUDA生态的兼容性束缚,又为国产芯片的深度适配开辟技术通道。”董晓尚对记者表示,目前DeepSeek的开源生态已经吸引了大量全球开发者参与优化,形成技术迭代的“飞轮效应”。 与其他AI工具相比,DeepSeek在应用成本上形成显著优势,比如,和国内一些AI工具相比,其综合能力和开放性独具特色。语言处理上,它贴合国内用户习惯,对含文化内涵的中文理解准确,输出文案无需大幅修改。 “DeepSeek—R1的API服务定价与同性能的海外主流模型相比,价格大幅降低。低成本使得我们在应用过程中,能用较少的投入获得高效服务。”河北新闻网副主任、河北日报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琳表示。 DeepSeek在应用侧的惊喜,令大众报业集团信息技术部主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经管委委员汤代禄印象深刻。“自1月底以来的3周内,大众报业集团就推出百余篇相关报道或辅助创作内容产品,大家普遍惊喜于生成内容质量的提升。”汤代禄说。 为我所用 创新落地场景与服务 新技术来势汹汹,但其实并不可怕。对于媒体而言,与新技术的融合共生,延伸触角,打开了下探空间。主动拥抱人工智能,积极探求新路径,为应有之义。在与众多大模型的合作中,主流媒体借力为我所用。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和内容消费是新闻业价值链的主要环节。AI正深度参与重塑它们。在DeepSeek爆火后的短短一个月内,主流媒体能够积极把握先机,来源于他们对AI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据记者了解,2019年,《每日经济新闻》就提出了AI战略,并把2020年确定为技术转型元年。 新闻客户端和网站的建设素来是新闻媒体平台建设的难点。“以往,各个媒体的客户端和网站比拼主要在内容层面,依靠独家、深度、快速和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来吸引读者。然而,今日头条这类算法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已经给用户提供了更快更全面的信息获取渠道。因此,新闻媒体自身的客户端和网站建设往往成效有限。”肖勇表示。 接入《每日经济新闻》,意味着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和网站已不仅仅是新闻资讯平台,而是转型成为智能互动平台。他们把这次升级称作“136计划”。最显著的变化是,用户可以直接在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和网站使用六款大模型进行自由对话。 特色服务的打造颇有看点。比如,在财经新闻领域有优势的《每日经济新闻》将公司、投资和财经与大模型能力结合,重点推出3个专业化的核心栏目——《问公司》《问投资》《问基金》,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便捷的投资决策支持。 对于用户来说,在DeepSeek端直接使用与在新闻端使用DeepSeek,两者有何不同?这拷问着接入的实质效益。率先物理接入后,媒体如何能够创新落地场景,真正产生化学反应才能塑造竞争力。否则只会是蹭热度的噱头。 汤代禄表示,“DeepSeek的出现,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开创,而是从1到10的量级跃升。所以当前应用场景和新闻服务更多的是优化提升,有了更擅长逻辑思维的大脑。”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学习研究,一是在更多应用场景上发力,创新内容风控、数字员工、智能体等应用新场景;二是在开辟更多新赛道上发力,创新数字乡村、健康服务、法律咨询、交通服务等更多服务新赛道。”汤代禄说。 同样,川观新闻不断丰富“智能+智慧+智库”的智媒体内涵,借助DeepSeek加大在内容创作、智能推荐、用户互动等领域的应用力度,持续提升主流内容的传播效能,积极扩展新闻传播以外的智能服务。 “基于对话系统、大语言模型、问答系统等核心NLP系统,我们开发上线了小观智能助手,助力‘若水’四川省情语料库加速整合各级政府机构权威发布数据,形成省情高质量数据集及数据应用标准化服务体系。”董晓尚表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还推出“领导去哪了”“四川百事通”“跑会达人”智能体,全力打造川观智库,构建覆盖各级政府的产品体系,建设技术引领的新型媒体智库。 深耕本土内容,也是主流媒体与DeepSeek融合赛道上的发力点之一。 “作为河北省级党媒,我们将充分发挥对本地新闻资源的深度挖掘能力。利用DeepSeek分析本地用户的阅读偏好和关注点,围绕河北的时政、经济、文化、民生等领域,生产更贴合本地用户需求的新闻内容。”李琳举例,在报道河北本地的政策实施时,通过DeepSeek快速梳理政策要点对本地居民的影响,为用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解读,这是其他媒体难以复制的本地化优势。 虽然在接入初期,大多数媒体对用户采取了免费模式,但也有媒体向记者透露,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未来或许会引入付费模式。 融合之后 人机协同来了 可以预见,AI的影响下,新闻行业的底层运行逻辑将会发生改变,重塑业态正在加速进行。在这场变革中,机遇与挑战并行,行业内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不少专家预测,AI赋能新闻将会朝着人机协同的路径演进。从用户角度看,借助DeepSeek的技术支持,华龙网的“芯问”大模型将具备更高效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能够更快速地抓取全网热点事件,同步解析主流媒体报道趋势与传播路径,同时快速生成高质量、结构清晰的新闻稿件,并结合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内容推荐。“这将为采编团队的动态化选题高效决策提供支持,助力重大新闻‘零时差’响应与差异化策划。”第1眼TV编委、华龙网内容负责人刘颜告诉记者。 人与机器、媒介与技术将在形态、机制和内在逻辑层面实现深度融合。 DeepSeek已经应用到大众报业集团工作的各环节,如各媒体记者主要用于分析类、评论类作品的创作,提出问题,请DeepSeek分析。在智库研究、舆情分析等业务中,数据分析人员借助DeepSeek进行数据梳理、信息分析和长文本提炼。在技术研发团队,程序员们尝试代码片段的编写,已有代码的检查。技术运维人员用于技术参数、系统参数分析。 2024年,大众报业集团持续举办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训练营,500多人次参与,引入国内外文、图、音、视等类型的AI工具二三十种,常态化设计制作推出AI创作作品千余件,作品类型涵盖短视频、微短剧、长图、H5、MV、智能体等形态,设计制作越来越精良。 短视频新闻、虚拟主播、一键生成视频……AI的接入正在重新分配新闻生产中的角色。 “首先是效率大幅提升。AI能在海量信息源中快速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李琳提到,像简单的体育赛事结果报道、财经数据新闻等,AI能根据既定模板和数据快速生成初稿,记者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深度加工,大大缩短了新闻生产周期。 “AI可以承担重复性工作,如数据整理和初稿生成,而记者则可以转向深度调查、故事挖掘和内容审核。”董晓尚表示。 肖勇介绍,《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很早就在用AI拟定采访提纲,尤其在突发采访的时候,AI可以几秒生成一系列问题。AI的融入可以让新闻工作者以很低的成本从“一专一能”转型成“一专多能”。 观点 与其恐慌 不如驾驭 朱子钰 对于AI带来的巨变,媒体并不陌生。这两年,AI界开启了“狂飙”模式,更新迭代不断。每当有新的现象级AI产品出现,新闻行业都会产生“狼来了”的恐慌,在“是否被替代”的命题中争论不休。身处激烈的变革中,新闻人的心态可想而知。 几秒钟就可以完成一篇稿件、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0失误、一键就能产生精美的创意化视频……这些可感可知的例子,是AI照进新闻业的生动写照。而此次DeepSeek的出现,更是加速了AI重塑新闻业态的步伐,浪潮似乎更凶猛了。 实际上,AI不可怕,关键是应该如何应对它带来的新变化与新格局。这也是大多数人产生恐慌心理的根源。 拥抱AI是一道关乎媒体安身立命的必答题。对于行业的主体新闻人来说,更是不可置身事外。所以,面对这一波震荡的冲击,最明智之举便是积极、主动地拥抱、学习。最近,义乌老板用DeepSeek生成文案、小程序生成视频,玩转跨国带货的新闻刷屏。新技术的应用成本不断降低,大众也能轻易掌握,并应用到生活工作中,它与普通人的相处是如此丝滑,“技术平权”的积极意义显现清晰。 AI越来越强大,不必陷入谁比谁强、谁比谁快的无谓问题中。与其在恐慌中担心被替代,不如做个实用主义者,思考如何与AI协作,帮助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新闻媒体来说,AI让传统的采编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完全可以将自己“解放”,转而投向更多技能的学习。又或者,当高度同质化的AI新闻袭来,记者可以转向深度报道和人文视角,让AI承担重复性的工作,并结合产出超越AI的高质量报道。 “AI会改变新闻生产流程,但记者的核心价值——对真相的追问、对社会的洞察、对技术的理解,仍是技术难以复制的。未来的新闻行业更可能是人机协作的‘增强模式’,而非替代关系。”这正是新闻当事人DeepSeek的答案。 DeepSeek之后,肯定还会有更创新、更智能的大模型出现,技术更新的步伐不断刷新人类认知。面对这种情况,恐慌的出路不是抗拒变化,而是重新定义自身在新技术生态中的不可替代性。新闻人要拿起自己手中最强有力的武器,保持深度学习的本质,跟上步伐,驾驭AI,天地会更宽。 编辑:张 博 审核:杜一娜 三审:李东生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源:传媒瞭望(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tL4SG6A-AhdC4RL-BhSBg 编辑:李梦瑶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