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被宣扬了一番,恐怕大家都不知道《杭州新闻联播》在春节期间,被偷偷换成了AI数字人主播。长居杭州2年有余,基本没看过电视,更没听过这档节目。这点上,只能说明浙江经济强劲。一档市台新闻联播,前前后后要养活无数记者、摄像、剪辑和编导,以及闲杂岗位。不少北方省会城市,连省台都已经入不敷出多时,甚至要求节目组自行“觅食”,以解决工资和福利待遇。如果把这些年来,新闻行业遭遇的衰退,归咎于张雪峰的那句 “孩子要报新闻学,我要是他家长,就一定会把他打晕”,恐怕言过其实。媒体寒冬固然是多因一果。可讽刺言论能换来叫好,却能说明问题所在。AI能顺利上位,不是当下技术太好,一日千里,而是仅凭现在的水准,模仿新闻联播主持人绰绰有余。就是当下这种,还处于神情呆板僵化,肢体动作机械,音色保证毫无感情,内容标准正确的数字人,塞进地方新闻联播中反而恰如其分。这些节目对主持人的需求精准垂直,缺点早已被扬长避短——根本不需要更高明的技术。 很多时候,我国新闻的播音主持努力要做的,就是成为冰冷的AI。他们长期接受的训练是“去人格化”:同样的服饰、同样的发型、同样无表情的面容,连浓眉都得画得一模一样。 他们不需要表演自我,不需要研究什么是真正的新闻,不需要了解受众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在一个去个人化的,去中心化的,去自我表达欲的场域里面,只需要安静地、稳定地成为工具人,扮演好程序链条上的内容输出角色。偶尔也会在视频里刷到,有播音主持老师正一板一眼地纠正学生,怎么从鼻腔、胸腔一路发音,控制气息流向,掌握声调变化,校正出标准的,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以用于新闻朗诵。每当这时候,我都会好奇,观众需要多么优秀的普通话?普通话好,就代表内容有价值吗? AI想拟人化,想拟合出人类的语气和瑕疵,甚至情绪都实在太容易了。它们只是需要足够多的时间来进化。不需要多久,口播或者临场心理素质独立去学习和钻研的价值,就会受到更严重的挑战。这是对专业的冲击,也会是对行业的冲击。一个优秀的主持人,需要拥有对世界认知的深度,知识面的广度,以及临时和随机的应变能力。当你学富五车之后,流畅而准确的表达只是外化输出知识储备的过程。遗憾的是,这种能力,在国内的新闻媒体环境中,更多时候需要的是容貌、是音色,是颜值正义和人际裙带,是提前准备好的既定问题和标准回答。除了正确性,其他的一切都可以通过前期准备、现场摆拍和后期修正来补正。所以收视率长期低迷都是有原因的。看起来勤能补拙的苦工,很可能最后却没人买单。受众压根不关心领导干了些什么,离生活太远,新闻播报的内容又枯燥无趣,缺少变化。再来俩主持一潭死水地读八股,拿什么和短视频里跳舞的擦边小姐姐斗?连平台上擦边的小姐姐都已经可以AI抖胸了,连农村老大爷都知道短视频好看鲜活了,连电视机都没人打开了,谁还会一本正经、按时按点去看一出样板戏啊?当然,人还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毕竟机器还不懂人情世故,也解决不了裙带就业,甚至效率和性价比有点过高了。从这个角度上看,有些事,终究还得人类自己亲自来才行。 来源:编采圈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szykwuUPyUisF90Bii83g 编辑:刘诗扬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