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时事研读 查看内容

温故 | 这两篇地震报道有什么独特魅力?

2025-1-17 22:53|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3| 评论: 0|来自: 磨稿子

摘要: 今天推荐的报道,来自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那被认为是中国报道的“巅峰时刻”。

子曾经曰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求进步的方向。媒体记者更是必须要有梳理历史资料的习惯,这样可能会为报道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磨稿子是讲专业的。所以,我们想翻出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经典报道,不一定要为师,但应该可以达到知新的目的。
于是,我们翻起以前的报道,发现那老旧报纸的墨香和潮气之中,夹杂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气息。
世间不变的永远是变化。这才是做新闻的动力。
今天推荐的报道,来自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那被认为是中国报道的巅峰时刻。无论是当时一纸风行的都市报,还是始终中流砥柱的国社,都派出最精干的采访力量赶赴地震灾区。从各自的角度去报道这场罕见的天灾,去挖掘天灾背后的悲怆故事,去发现天灾面前呈现的生命之光。
选择推荐汶川地震的报道,也是因为日前西藏日喀则发生6.8级地震,从做新闻的角度来说,对热点的灵敏嗅觉是媒体人必备的能力。虽然两次地震的震级、损害程度乃至媒体投入的力度都有不同,我们更希望的是,通过17年前的那些优秀报道,延续对此类灾难性报道的智慧和激情。
都说新闻的生命只有一天,但有的新闻作品可以流传十年二十年。它们的神秘力量,值得研究借鉴。
第一篇推荐的报道,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特稿《回家》,作者分别是林天宏(文字)、贺延光(照片)。
这篇报道的主图是那场灾难中最经典的一刻,匹配《回家》的标题,版面语言非常具有冲击力。这篇特稿由记者林天宏撰写,稿件选取了幸存者回家这个角度来展现灾难带来的伤痛。
在面对这种巨大灾难的时候,记者面对的是满目疮痍的世界,很多记者面对这样的场景时遇到的最大的专业难点是:处处都是新闻现场,写哪些内容才是最打动人的?
现任冰点主编从玉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再广大的悲伤,也比不上一个小人物具体的悲伤。或许这就是答案。
我们推荐的第二篇报道,是来自新华社记者朱玉、万一、刘红灿的《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备注:稿件见报时标题有改动)。从标题来看,这篇报道是典型的国社角度,但读后稍加思索都能发现,这篇稿件的立意和影响远没有呈现的这么简单。
著名的新闻学教授陈力丹老师曾经在一片论文中提到一篇报道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不容易,能推动相关法律条款的修订更不容易,而这两点,通讯《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都做到了。此稿在新闻发现和表达两个方面,都做得很好。
下面就是这篇优秀报道↓↓↓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