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5月13日电 眼下,一种“新兴产业”正随着大学期末考试、毕业、职称评定等日益临近而进入“黄金期”,它就是“论文产业”。记者近日调查了与之相关的买方、中介和卖方后发现,原本应该体现科研学术水平的论文竟成了批量生产、明码标价的商品。而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是寄生在畸形评价体制下的巨大利益。 买方:“花钱买论文是公开的秘密” 今年22岁的小赵在山东一所大学读金融专业。虽然临近期末考试,但一门心思要拿奖学金的他,并没有专心复习迎考,而是打起了“小算盘”——花钱在一本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没办法,现在奖学金竞争太激烈了,不动点脑子不行。”小赵告诉记者。 原来,小赵就读的这所大学,评奖学金有明文规定:除了看学习成绩以外,还要看文学、艺术、体育等综合素质,这里面就包括论文发表,如果能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综合素质能加1.5分。“可别小看这1.5分,现在评奖学金的时候,排在前几名的学生之间往往只差零点几分,能不能加上这1.5分就会有天壤之别。”小赵说。 小赵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尝过甜头。2009年5月,小赵花1000元在一本“国家级”学术期刊——《××财富》上发表了一篇2000多字的论文,通过加分得到了一笔5000元的奖学金。 记者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网站上查询后得知,名为《××财富》的期刊根本不存在。“现在根本管不过来,全国有那么多期刊,学校也不可能每一本都去查吧?只要评奖学金时向学校出示论文发表的原件和用稿通知,就能加分。”小赵说。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假期刊”,很多正规期刊也做起了“论文买卖”。济南一所高中的李老师,前不久刚花1300元钱在一份周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按照相关规定,这篇论文是可以用来评职称的。 记者发现,除了学生以外,教师、科研工作者等都是论文买卖的主要群体。济南市一所初中的王老师告诉记者:“教育局规定评职称,必须有论文发表这一项,我们平时教学任务那么重,哪有时间写论文,就是写了不花钱也发表不出来。花钱买论文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不信你随便找人问问,大家都知道。” 中介:明码标价,“给钱就能发” 论文买卖市场的红火催生了一批以此为生的中介及网站。经过多方联系,记者找到了专门做论文发表中介的张德明。一见到记者,他向记者谈起他的业务:“我这里能发论文的期刊很多,包括《高校××》、《都市××》、《学生××》等二十多种,都有正规刊号。” 见记者面露怀疑的神色,他又信誓旦旦地保证:“这些期刊均有正规国内、国际统一刊号,可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权威网站查询。”记者后来查询发现,张德明所说的几种“正规期刊”,有一半多是“假期刊”。 张德明拿出最新一期的《××学习》向记者展示:“这样级别的刊物2500字以内1500元,不过价钱还可以商量。” 每年大学生毕业、职称评定之前的一段时间,都是论文中介的“黄金期”。“现在我生意可好了,一个月至少能收入一万元,并且不费力,有电脑就能干。去年我没怎么出门,就赚了十几万元。”谈起“生意经”,张德明面露喜色。 据张德明介绍,有很多本科生、研究生在替他做“论文写手”。如果买家实在写不出来,可以找这些大学生代写,不过还要加钱。“本科生一千字50元至100元,研究生一千字100元至150元,‘验货’后再付款。”他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互联网成了论文买卖的“乐土”,多种期刊的经营人员在这里肆无忌惮地做着“生意”。记者在百度中输入“论文”“买卖”两个关键词,竟然找到173万个相关网页。记者点开一家论文网站,根据上面留的手机号联系上了自称是“傅老师”的人。 “省级期刊2500字以内600元至800元不等,国家级期刊2500字以内1000元至2000元不等,给钱就能发。”“傅老师”十分“专业”地向记者报上价格。 为让记者相信这家网站“信誉”良好,“傅老师”告诉记者,他们一年的“营业额”在200万元以上,很多顾客都是“回头客”。 [1] [2] [3] [4] 编辑:市场需求大,杂志“不差钱” 在小赵的帮助下,记者联系到了《××财富》的编辑王亚力。在王亚力提供的4月份出版的《××财富》中,记者粗略数了一下,400多页的杂志,竟然收录了近300篇论文,平均每篇论文占的篇幅不足1.5页,有的甚至是两篇论文“挤”在一页纸上。 当记者问王亚力这本期刊为什么无法查到时,他说:“不用这么较真,要是评奖学金加不上分,我肯定把钱退给你,我的生意好得很,不差这点钱。” 记者估算了一下,按照2000多字1000元价格,仅4月份出版的《××财富》,就能获利30万元左右。 此前,有专家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规模约为1.8亿至5.4亿元,2009年已近10亿元。 根据这份报告提供的数据,全国学术期刊一年只能发表论文248万篇,而身负论文发表指标的人数达到1180万人,论文发表“市场”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 专家:“论文热”虚火难降,评价体系是关键 青岛九中教师姜晓慧认为,论文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原因在于职称等与之相挂钩的各种利益有很大的诱惑力。如果能评上高一级职称,就会获得更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促使一些人为了获得这些利益而不择手段。“我身边很多人都在花钱发表论文,说实话,这种论文根本没有什么科研学术水平可言,都是东拼西凑、‘剪切’‘粘贴’而成的。花钱发表论文不但浪费了公共资源,而且极大地败坏了作为社会根基的诚实守信等传统文化。” 山东省社科院部分专家认为,地下论文产业之所以有市场,从根本上说是不科学的评价体系造成的。以论文发表数量“论英雄”、不重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职称考核评价体系,造成畸形的“论文热”。要彻底解决论文买卖问题,除了加大对学术期刊监管力度、提倡诚实守信的学术风气以外,更应该从根本入手,建立健全质量和数量并重的学术综合评价体系,使论文能够真正体现科研学术水平,而不要成为评职称、得奖励的工具。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