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乡村家庭子女教育大有可为

2024-7-21 23:41|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27| 评论: 1

摘要: 乡村家庭子女教育大有可为每年暑期,是大多数中小学生最快乐的时光。城市的孩子,有的参加夏令营活动,有的外出游学。乡村孩子的暑期生活,又是怎样度过的呢?最近,笔者老家小住几日,发现现在乡村经济发 ...

见报稿

乡村家庭子女教育大有可为

2024年7月21日 星期日 北京青年报
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每年暑期,是大多数中小学生最快乐的时光。城市的孩子,有的参加夏令营活动,有的外出游学。乡村孩子的暑期生活,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最近,笔者老家小住几日,发现现在乡村经济发展了,越来越多的家庭比较重视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一些条件好的搬迁到城市里,留守家乡的家庭,也普遍利用周末和暑假的时间,让孩子到培训机构短期学习。与此同时,不应忽视暑假期间乡村中小学生的另一种情况:不少孩子没事就把自己关在卧室里,有的看书学习,但更多的是拿着手机不停地刷短视频。机不离手,成了不少孩子的日常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少家庭在子女投资方面,喜欢跟街坊邻居“对标”。邻居家孩子的手机牌子拉高了档次,如果不让自家孩子“同步发展”,就好像亏欠了他似的。至于满足孩子的任性消费之后,如何限制他们的手机使用,基本上就是唠叨一下。等期末看到成绩单不理想时,再批评一下孩子贪玩手机的事情。一旦孩子养成了玩手机的习惯,单靠到培训机构补补课,效果是否明显,相信考试成绩本身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央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包含了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一方面是吸引更多热爱乡村建设的有志之士扎根乡村,另一方面更需要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这样的培养,除了提高乡村学校教育的办学质量外,还需要每个家庭重视子女教育,通过家庭教育系好孩子人生的“第一粒纽扣”。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有形投入外,还要重视无形的投入,即重视家庭教育文化建设,这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兴旺,乡村振兴才有希望,重视乡村家庭子女教育,需要形成这方面的共识。在这方面,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我国的家书文化传统,也是书香门第家庭的子女教育形式。当代的乡村家庭子女教育,效仿孟母的做法,经济实力有了,到城市置业,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这样的做法属于形式上的重视。重视乡村家庭子女教育,显然不是家长们由着孩子的性子为其购置电脑、手机,就算尽到了子女教育的义务。在互联网时代,大力培育家庭教育文化,应该是乡村家庭子女教育的根本之路。乡村家庭子女教育,需要品德教育奠基。当代社会,对孩子考试成绩的看重,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受这种心理影响,只要考试成绩好,就可以遮蔽掉孩子身上的其他缺点。考试成绩是动态的课程学习的考查结果,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品德才是孩子人生中真正的“不动产”。品德方面的知识学习,主要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品德教育的实践却始于家庭生活。一个家庭的道德秩序,培育着孩子的道德思维方式,调节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家里成年人的道德观念,启蒙着孩子的道德意向,只有具备了足够量的道德意识,他们的行为才可以端正。因此,品德教育是家庭子女教育的核心,一个孩子长大后是否有责任感,是否敢于担当,关键在于家庭在品德教育方面的功课做得是否到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乡村家庭子女教育,需要关心学业内涵。重视孩子的学业,分数只是外在的,家庭的责任在于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电脑、手机等只是硬件方面的条件。在软件方面,需要家长在勤学好问方面给孩子做示范。如果家庭的学习氛围营造好了,家里的成年人平时喜欢阅读,孩子自然会模仿他们的学习行为。相反,如果家长天天在玩手机刷短视频,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架不住网络游戏和短视频的诱惑,他们的学业必然受到影响。学业的水平,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事业水准,由此也可见学业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程度。乡村家庭子女教育,需要培养劳动观念。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批评有的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在,乡村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问题恐怕仍然很突出。要让孩子从小学干家务活,引导他们愿意干家务活,而不能从小就习惯于当“甩手小掌柜”。不少乡村家庭的孩子,读到初中了,还不会收拾自己的床铺,更不说要主动打扫家里的卫生了。如果没有良好的劳动观念,进入职场后,孩子们如何能勤奋工作呢?爱孩子乃人之天性,爱要有方,让孩子在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爱之余,更要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成为服务社会的可塑之才。在这方面,乡村家庭子女教育大有可为。

 

【原稿】

 

乡村家庭子女教育路在何方?

刘海明

每年暑期,是大多数中小学生最快乐的时光。城市的孩子,有的参加夏令营活动,有的外出游学。乡村的孩子暑期生活,又是怎么过的呢?

近日,笔者老家小住几日,在跟亲朋好友聊天期间,发现现在乡村经济发展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条件好的搬迁到城市里。留守家乡的家庭,普遍利用周末和暑假的时间,选择到培训机构短期学习。

与此同时,也不应忽视暑假期间乡村中小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少孩子没事就把自己关在卧室里,有看书的,但更多是拿着手机不停刷抖音、快手上的短视频。机不离手,成了不少孩子的日常生活。

不少家庭在子女投资方面,喜欢跟街坊邻居“对标”。一个孩子的手机牌子拉高了档次,不让自家的孩子“同步发展”,就好像亏欠他们似的。至于满足孩子们的任性消费之后,如何限制他们的手机使用,基本上就是唠叨一下。等期末看到成绩单不理想时,再批评一下孩子贪玩手机的事情。一旦孩子养成了玩手机的习惯,单靠到培训机构补补课,效果是否明显,相信考试成绩本身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其中就包含了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

人才振兴,一方面是吸引更多热爱乡村建设的有志之士扎根乡村,另一方面更需要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这样的培养,除了提高乡村学校教育的办学质量外,还需要每个家庭重视子女教育,通过家庭教育系好孩子人生的“第一粒钮扣”。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有形投入外,还要重视“无形的投入”,这样的投入就是重视家庭教育文化建设,这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子女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之才,也是在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建设和文化建设。

家庭兴旺,乡村振兴才有希望。重视乡村家庭子女教育,需要形成这方面的共识。在这方面,我国有者悠久的历史传统。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我国的家书文化传统,也是书香门第家庭的子女教育形式。在这方面,《曾国藩家书》就颇为代表。

当代的乡村子女教育,效仿孟母的做法,经济实力有了,到城市置业,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这样的做法属于形式上的重视。重视乡村家庭子女教育,显然不是家长们由着孩子的性子为其购置电脑,配备手机,就算尽到了子女教育的义务。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培育家庭教育文化,这应该是乡村子女教育的根本之路。

乡村家庭子女教育,需要品德教育奠基。当代社会,对孩子考试成绩的看重,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受这种心理影响,只要考试成绩好,就可以遮蔽掉孩子身上的其他缺点。考试成绩是动态的课程学习的考查结果,它们随时可以发生变化,而品德才是孩子人生中真正的“不动产”。品德方面的知识学习,那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品德教育的实践却始于家庭生活。

一个家庭的道德秩序,在培育着孩子的道德思维方式,调节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家里成年人的道德观念,启蒙着孩子的道德意向。只有具备了足够量的道德意识,他们的行为才可以端正。因为,品德教育是家庭子女教育的核心。一个孩子长大后是否有责任感,是否敢于担当,关键在于他的家庭在品德教育方面的功课做得是否到位。

乡村家庭子女教育,需要关心学业内涵。应该承认,在这方面,没有哪个家庭不再传承这方面的传统。重视学业,分数只是外在的,家庭的责任在于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环境。电脑和手机,只是硬件方面的条件。一个学业令人满意的孩子,更多需要家长们在勤学好问方面的示范。如果家庭的学习氛围营造好了,家里的成年人平时喜欢阅读,孩子自然会模仿他们的学习行为。

相反,如果家长们天天在玩手机刷短视频,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只能靠他们的天性自然发展。架不住网络游戏和短视频的诱惑,他们的学业必然受到影响。学业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一个孩子未来的事业水准。由此可见,学业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程度。

村家庭子女教育,需要培养劳动观念。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批评有的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涉及家庭子女教育的劳动观念培养问题。要让孩子从小学干家务活,引导他们愿意干家务活,而不能从小就习惯于当“甩手小掌柜”。

正如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所言:“家中兴衰,皆在勤懒。”不少乡村家庭的孩子,读到初中了,还不会收拾自己的床铺,更不要主动打扫家里的卫生了。没有良好的劳动观念,进入职场后,是否愿意勤奋工作呢?

痛爱孩子乃人之天性,爱要有方,让孩子在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们的痛爱之余,更要通过良好的交通教育,成为服务社会的可塑之才。在这方面,乡村家庭子女教育,大有可为。

 

 

事实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RbZK_42ooz7O046t9gM8Q

编辑:刘诗扬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刘海明 2024-7-21 23:45
乡村家庭子女教育大有可为
2024年07月21日 00:15 新浪网 https://k.sina.com.cn/article_1749990115_684ebae302001hjic.html

查看全部评论(1)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