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报稿】 高校舆情事件频发为哪般? 互联网时代,每个行业都可能站在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行业性的舆情事件,可能在某个阶段集中爆发。最近一段时间,高校间的舆情事件此起彼伏,出现了一个“舆情高峰”。 先是,西安科技大学有教师吐槽挂科的学生家长,以不及格分数“影响孩子前途”为由,要求为学生修改成绩。接着,南京林业大学引进人才副教授宋凯,疑似因第一个聘期考核未通过受到经济处罚在家中自杀。紧随其后的是,这两年国内冒出来一批“洋院士”,他们都是由欧洲自然科学院发放的院士身份证书。随着中国科协公开表态,高校网站上有关这些“洋院士”的喜讯被撤下来。 高校的风吹草动,往往牵动着舆论的神经。舆情事件频发为哪般?解开这样的谜团,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西安一高校老师被要求修改学生成绩引发热议。/重庆瞭望截图 01 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问题的解决。高校作为社会的缩影,每次舆情事件都堪称一次“季节性感冒”。通过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让高校获得更多的“免疫力”。 近期高校间密集的舆情事件,涵盖了成绩管理、科研考核和人才称号方面的冲突。 成绩管理的冲突。俗话说,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成绩是学生的命根,事关每个学生能否顺利毕业。一个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学生应反思自己的原因,家长应督导自己的孩子加强学习。如果强行向任课老师施压,成绩交涉方面的小冲突,原本是个别师生间的小“喷嚏”,可能酿成轰动性的舆情事件。 科研考核的冲突。大学教师不仅传承知识,还承担着知识创造的使命。高校在知识创造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但知识生产有自己的规律,新知识的孵化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当下的科研考核制度按照年度考核,知识生产与科研考核周期的不同步,教师将面临两难境地。宋凯副教授的悲剧,就是知识孵化的周期性与科研考核制度不同步造成的冲突。 人才称号的冲突。大学老师需要人才帽子当“行头”。博士学位、职称和人才帽子,堪称是当代大学老师的全套“行头”,这是这个职业群体的立身之本。院士套现是这些“行头”中的“珠峰”,学校和教师都渴望通过这样的顶级人才帽子装点门面。“洋院士”越来越多,网络舆论一关注,“洋院士”架不住质疑,也就成了舆情。 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际师生们正在蚕茧上绘画、写字。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02 当前,全国的高校数量超过3000所。相继出现的三起高校舆情事件,可谓瑕不掩瑜。只是千里之堤,可能溃于蚁穴。重视每一次舆情事件,寻找造成事件的原因,才能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忽视过程考核。大学的使命在于育人,期末考试成绩只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形式。一流的大学,看重的是教学过程管理,期末综合计算成绩。在平时的过程考核中,学生的成绩低了就是一种预警,他可以及时调整,弥补前期的亏欠。期末考试不太理想,也不至于挂科。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其实可以化解课程成绩认定方面的师生矛盾。 偏重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成为当前通行的管理模式,高校也概莫能外。科研教学考核,有些绩效是有形的,有些绩效是隐形的。高校既要奖励教师有形的贡献,这是即时的酬赏;也要肯定教师的隐形贡献,这样的贡献属于延时的酬赏。偏重有形的、即时的绩效,忽视那些见效慢、看不见的贡献,这样的考核反而无法真正激励教师的创造性。宋凯事件应该引起每一所高校的重视,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 在意人才帽子。高校离不开大师,大师必然有着显赫的声誉,同行的敬重是最高级的酬赏。当前的人才认定,主要通过授予不同层次的人才帽子。高校要培养自己的大师,在于挖掘教师的潜力,通过他们公认的贡献给予其适当的精神荣誉。过于在意人才帽子,甚至不管这样的帽子是否经得起舆论质疑,来者不拒,反而给虚假人才帽子野蛮生长留下空间。
▲2023年“百万人才兴重庆”博士渝行周——走进高校活动现场。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03 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没有舆情事件。面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反思,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 避免高校舆情事件频发,关键在于高校要有危机意识。减少舆情的屡屡“光顾”,建议高校的管理工作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共同成长原则。高校的声誉是通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水到渠成的,声誉是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共同成长的结果。学生需要成长,教师需要成长,学校同样需要“成长”。一所大学的发展,应坚持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成长的原则,缩短各自的“未成熟状态”。随着学校、教师和学生不断努力,弥补自己的短板,舆情自然减少。 人格尊严原则。所有的舆情事件,归根结底都是缺乏尊重人格尊严的产物。家长找教师要求修改成绩,损害的是老师人格;“走偏”的科研考核,损害的是被考核者的人格尊严;不择手段制造虚假光环,再亮丽的“人才帽子”一旦被置于阳光下,最终损害的是公众的人格尊重。高校对师生的人格越尊重,学校的舆情“免疫力”也就越好。 自我完善原则。没有哪个人和哪个行业是完美的,只有认识自己,扬长避短,自我完善,才能让自己实现更好发展。学生需要自我完善,让自己更优秀;教师需要自我完善,让自己更卓越;学校需要更优秀,让自己更著名。当师生和学校全部低头赶路、不问前程,所有的高校自我完善了,行业性的“舆情高峰”也就成为历史。 (作者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丨周宝琴 责校丨杜铠兵 郑钰潇 审核丨刘海涛 来源:重庆瞭望(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5iwwHSowTXE8NK28YCxrQ
【原稿】
高校“舆情晚高峰”为哪般? 刘海明 五一小长假结束了,内地高校却迎来了自己的“舆情晚高峰”,接二连三的高等教育舆情事件,有点让人目不暇接。 “舆情晚高峰”场景一:近日,西安科技大学某学院教师吐槽,挂科学生家长以“影响孩子前途”“造成污点”为由,要求为学生修改成绩,并对老师进行言语威胁。此外,学院还给另一位补考挂科的学生修改成绩。 “舆情晚高峰”场景二: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执教的副教授宋凯,在学校第一个聘期的考核未通过后,于今年4月2日被发现在家中自杀。 “舆情晚高峰”场景三:近日,“花几十万元就能买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一事引发热议。随后中国科协公开表态,称“各部门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院士们”的喜讯随即在网络上逐渐消失。
01 知识的生产和传播,需要相对封闭的环境。高校的运行相对独立,满足的正是教学科研的需要。高校的舆情事件扎堆,这样的“舆情晚高峰”,属于另一种意义上的“季节性感冒”。 正像感冒的症状多样,高校的“舆情晚高峰”也涵盖了学生与老师、高校与员工、学校与社会等不同层次的利益冲突。 成绩管理。当代社会,不再有真正意义上的文盲。每个心智发育正常的人,接受义务教育是必经的人生之路。对于学生来说,分,分,就是自己的命根。要顺利毕业,需要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并通过考试考核。考试不及格,学生不反思自省,家长不督导,向任课老师施压,成绩交涉方面的小冲突,最终让多少高校差点“打喷嚏”。毕竟,这样的改成绩诉求,又何止在一所学校存在呢? 科研考核。大学课堂要传承知识,需要教师有知识生产的能力。知识生产好比孵化小鸡,需要多种严格的条件,全部满足了,新的知识才能孵化出来。当下的科研考核制度,按照年度制定考核指标,到了年终这个科研收割季节,不论你的知识是否完成孵化和“发表认证”,考核制度不等人,兑现不了要受到惩罚。宋凯副教授的悲剧,其实是知识孵化的周期性与杀鸡取卵科研考核制度之间的冲突。这样的“硬核”惩罚,多少大学老师在同频共振? 人才帽子。行走社会,离不开一身得体的“行头”。大学老师的“行头”也是配套的。博士学位,这是温饱级别的“行头”,现在大多数老师都添置好了。职称是小康级别的“行头”,这身“行头”关系到你的工资和奖金,职称的高低决定着你“饭碗”的盈亏;人才帽子,这不是大学老师的奢侈品,这样的“行头”区分着一个老师在学术江湖的地位。院士,是这个圈子里的“珠峰”,让人高山仰止。攀登不上这个山巅,花钱买个“洋院士”未尝不能“画饼”充下“饥”。掩耳盗铃式的“纸糊帽子”生意,想必不止欧洲自然科学院在做吧? 02 在高校“舆情晚高峰”的背后,暴露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 重考试成绩,轻教学过程考核。大学的使命在于育人,成绩只是检验育人成效的一种形式。从开学到期末,四个月的时间里,每一堂课都在服务育人。一流的大学,看重的是教学过程管理,期末综合计算成绩。如果学生过程考核成绩低了,他的压力就不至于积攒到期末。学生、家长要成绩的不良风气要抵制,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可以化解许多师生冲突。 重绩效考核,轻人格尊严维护。大学在培养学生,也是培养教师。尊重师生的人格尊严,让每个人有尊严地工作和学习,精神方面的尊重越多,大学校园越是充满生机。以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宋凯,在于未完成严苛的科研合同考核,不得不退还1万元的人才引进费用,让他在同事和学生面前颜面扫地。职业者缺乏应有的人格尊严,才是造成悲剧事件的根源。 重人才称号,轻职业道德规范。大学需要大师,大师是靠天时地利人和炼成的,院士作为最高层次的人才称号,在于这个群体杰出的贡献。高校要受到社会尊重,在于师生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贡献的道德性是高校和师生的立身之本。“洋院士”大行其道,买身份者固然不齿,高校的人才管理制度也该反思。不然,刺激着假人才帽子的野蛮生长。 03 一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有危机意识的高校,善于从他山之石中,吸取间接教训。避免高校“舆情晚高峰”,在于高校管理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共同成长原则。高校的声誉是通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水到渠成的,声誉是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共同成长的结果。学生需要成长,教师需要成长,学校同样需要“成长”。一所大学的发展,应坚持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成长的原则,缩短各自的“未成熟状态”。随着学校、教师和学生不断努力,弥补自己的短板,舆情少了,各自也就“长大”了。 人格尊严原则。所有的舆情事件,归根结底都是缺乏尊重人格尊严的产物。家长找任课教师索要成绩,羞辱的是老师人格;缺乏人情味的科研考核,也伤害了被考核者的人格尊严;靠弄虚作假包装自己的“洋院士”们,自己和学校沾光的同时,损害的是公众的人格尊重和堂堂正正院士的人格尊严。尊重所有人的人格,舆情少了,哪来的“舆情晚高峰”呢? 自我完善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满足这样的追求靠的是走人间正道。而不能抄小路找捷径。学生需要自我完善,让自己更优秀;教师需要自我完善,让自己更卓越;学校需要更优秀,让自己更著名。自我完善靠的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经过不懈的努力浇灌出个性化的成绩。当师生和学校全部低头赶路、不问前程,高校的“舆情晚高峰”也就无法上演了。 编辑:王晨雅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