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报稿】
预制菜“思想实验”心态摇摆现象当深思
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衡量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可以通过在复杂的事件面前观察其心态的起伏来判断。察看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同样可以通过社会心态的稳定程度来测定。特别是对一些新出现的事物,科学暂时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或法律监管尚未到位和完备,公共讨论中多数人的意见就颇具参考价值。
近日,江西多名学生家长发视频称,当地中央厨房给学生统一配送的午餐速度慢、质量差。原本是中央厨房集中配餐质量不佳的个案,经网络发酵,尤其是经一些自媒体短视频和图片渲染,迅速转化为一场“预制菜能否进校园”的大讨论。
随着网络舆论发酵,预制菜话题成了公众关注的热点。笔者很想了解在校学生对预制菜的看法,毕竟这个群体是预制菜潜在的消费者。由于关乎在校生的切身利益,这些准消费者的态度显得弥足珍贵。
为寻求答案,本人在自己的跟帖评论实践教学环节,给重庆大学2021级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生布置了一项课堂作业:按照对“预制菜要不要进校园”的支持、中立、反对三种不同立场,学生自行组队,建立临时的讨论微信群,每个小组在线即兴讨论。
这样的讨论,属于思想实验教学法。现将整理出来的三种态度的跟帖评论摘录如下:
支持预制菜进校园的同学普遍认为,预制菜符合快餐时代的潮流,能为生活提供便利;同时预制菜并不代表不健康,某些网友没必要杞人忧天。部分同学发言如下:“管它是啥,时间就是金钱,一下课就有饭吃,这多爽!别不知足了。”“理解家长爱子心切,但时时管、事事管,是否有些极端了?”“其实在国外,预制菜真的很普遍,根本没必要谈预制菜就色变。”
反对预制菜进校园的理由相对简单但很具吸引力,担心食品安全无法保障。持这种观点的学生,更多以怀疑的眼光审视预制菜进校园这个问题:“预制菜进校园?莫不是导航输错了目的地。”“预制菜?名字怪高大上的,保质期竟然长达一年。能不能给孩子们吃点好的啊!”“预制菜里面含有过多的糖、盐和脂肪,儿童长时间摄入会增加儿童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呀!”
同样的事物,总有奉行把握不准就保持中立原则的人,在预制菜进校园的问题上,也不乏“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的学生。部分同学发言如下:“全盘否定预制菜是不现实的,动了行业的蛋糕不说,也违背了市场发展的客观趋势。”“保质期12小时的预制菜和保质期365天的预制菜也是有区别的,当然,现制菜也不一定健康。”
从摘录的这些跟帖评论看,不同的立场棱角分明,确实代表着对待预制菜进校园的三种态度。有趣的是,有的学生到不同的群组“客串”,所发表的观点也因预设的小组态度而出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现象。这种“入乡随俗”的讨论,也许参与者觉得有趣,却也折射出部分讨论者的心态摇摆,让旁观者无法知晓其内心的真实想法。
有关“预制菜该不该进校园”这场思想实验所暴露出的心态摇摆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常说“做人要有原则”,原则就是每个人的行动指南。一个有原则的人,不论在什么环境下都不会轻易放弃既定的方向,否则原则就不是真正的原则,而是标榜的口号。
造成这次思想实验中的摇摆现象,除了部分学生的调侃心理外,还应反思年轻群体为什么会把严肃的公共话题讨论当作赶场子,有意客串别的角色。一个有道德定力的人,在选择一种道德原则后,就会坚持这样的原则,并用这样的原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对待预制菜的态度可以转场就“变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心态摇摆者内心道德原则尚未确立。没了原则,自然“随遇而安”,心态的摇摆也就不足为奇了。
心态的摇摆还在于科学素养的欠缺。饮食是一门学问,需要科学认识一种食材或某种食法是否可取,以及是否可以持续进行。预制菜并非不能吃,人们更关心的是能否长期食用的问题。饮食素养方面的“挂科”,同样会造成态度的暧昧或者举棋不定。
在严肃的社会热点话题面前,任何形式的公共讨论都需要讨论者严肃对待。端正了公共讨论的态度,再短的跟帖,在下笔前也需要三思而后行。当这样的跟帖都是发自人们内心的肺腑之言,公共讨论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自然随之提高。
近日,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研究,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意见,为讨论和解决“预制菜要不要进校园”问题提供了重要参照,值得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其他相关方面高度重视。 漫画/王铎
来源:中国青年报 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23-09/24/content_423919.htm?div=-1
【原稿】
预制菜“思想实验”的心态摇摆现象当深思 刘海明 衡量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可以通过在复杂的事件面前观察其心态的起伏来判断。察看一个社会的程度,同样可以通过社会心态的稳定还是摇摆来测定。特别是对于那些新出现的事物,科学暂时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法律监管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公共讨论中多数人的意见就颇具参考价值。 近日,江西多名学生家长发视频称,当地中央厨房给学生统一配送的午餐速度慢、质量差。原本是中央厨房集中配餐质量不佳的个案,经网络发酵,尤其是自媒体短视频和图片渲染,迅速转化为一场“预制菜能否进校园”的大讨论。(《新华每日电讯》9月21日报道) 随着网络舆论的发酵,预制菜话题成了公众关注的热点,围绕预制菜的媒体评论也相继出现,然而,这些评论并未减弱网络舆论有关预制菜的是非之争。 带着这样的困惑,笔者挺想了解在校学生对预制菜的看法,毕竟这个群体是预制菜的潜在的消费者。由于关乎在校生的切身利益,这些准消费者的态度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为寻求答案,本人在自己的跟帖评论实践教学环节,给重庆大学2021级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生布置了一项课堂作业,按照对预制菜的支持、中立、反对三种不同立场,要求学生自行组队,建立临时的讨论微信群,每个小组在线即兴讨论。 这样的讨论,属于思想实验教学法。现将整理出来的三种态度的跟帖评论摘录如下: 支持预制菜进校园的同学普遍认为,预制菜符合快餐时代的潮流,能为生活提供便利;同时预制菜并不代表不健康,某些网友没必要杞人忧天。 先来听听部分同学的发言:“管它是啥,时间就是金钱,一下课就有饭吃,这多爽!别不知足了。”“在家长的眼里,外卖是致癌的,学校的大米是危害血糖的,酱油是有毒的,水也是对胃不好的,对学校唯一的沟通交流是通过举报的,理解家长爱子心切,但时时管,事事管,是否有些极端了?”“其实在国外,预制菜真的很普遍,根本没必要谈预制菜就色变。” 反对预制菜进校园的理由相对简单但很具吸引力,担心食品安全无法保障。 持这种观点的学生,更多以怀疑的眼光审视预制菜进校园这个问题:“预制菜进校园?莫不是导航输错了目的地。”“预制菜?名字怪高大上的,保质期竟然长达一年。能不能给孩子们吃点好的啊!”“我家的猪都只吃新鲜的。”“预制菜里面含有过多的糖、盐和脂肪,儿童长时间摄入会增加儿童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呀!大家还是醒醒吧。”“吃过,两个字总结——难吃!” 同样的事物,总有奉行把握不准就保持中立原则的人,在预制菜进校园这个关乎个人利益的问题上:也不乏“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的学生。 关于这种态度,现摘录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全盘否定预制菜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动了行业的蛋糕不说,也违背了市场发展的客观趋势。”“保质期12小时的预制菜和保质期365天的预制菜也是有区别的,当然,现制菜也不一定健康。”“无所谓,学校外的小吃摊也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为何不给预制菜留点发展的空间呢?” 从摘录的这些跟帖评论看,不同的立场棱角分明,确实代表着对待预制菜进校园的三种态度。有趣的是,有的学生到不同的群组“客串”,所发表的观点也因预设的小组态度而出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现象。这种“入乡随俗”的讨论,也许参与者觉得有趣,却也折射出部分讨论者的心态摇摆,让旁观者无法知晓其内心的真实想法。 有关预制菜该不该进校园的这场思想实验所暴露出的心态摇摆现象,倒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做人要有原则,原则就是每个人的行动指南。一个有原则的人,不论在什么环境下都不会轻易放弃既定的原则。如若不然,原则就不是真正的原则,而是标榜的口号。 造成这次思想实验中的摇摆现象,除了部分学生的调侃心理外,还应反思年轻群体为什么会把严肃的公共话题讨论当作赶场子,有意客串别的角色。 一个有道德定力的人,在选择一种道德原则后,就会坚持这样的原则,并用这样的原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对待预制菜的态度可以专场就“变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心态摇摆者内心道德原则尚未确立。没了原则,自然 “随遇而安”,心态的摇摆也就不足为奇了。 心态的摇摆还在于科学素养的欠缺。饮食是门学问,需要科学认识一种食材或某种食法是否可取,是否可以持续进行。预制菜并非不能吃,而是能否长期食用的问题。饮食素养方面的“挂科”,同样会造成态度的暧昧或者举棋不定。 在严肃的社会热点话题面前,任何形式的公共讨论都需要讨论者严肃对待。端正了公共讨论的态度,再短的跟帖,在下笔前也需要三思而后行。当这样的跟帖都是发自人们内心的肺腑之言,公共讨论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自然随之提高。
事件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690376?d=134b309&channel=weixin
编辑:覃韵琪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