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报稿】 大学文化建设“迎来送往”正当时 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几何时,“有知识没文化”成为一些大学毕业生被社会诟病的一个由头。知识可以习得,文化在于传承和创造,但传承不是照搬,创造更需群体智慧。要想让大学毕业生不被诟病为“没文化”,需要高校注重自身文化建设,使学生接受校园文化的洗礼,肩负起文化传承和创造的重任。 大学没有围墙,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为社会所共享。让相对封闭的大学文化具有开放性,面向大众进行传播,需要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利用好特定的时间阶段,可持续地进行大学文化建设。围绕新生和毕业生的入学和毕业,构建年度性、独创性的大学校园“迎来送往”文化,也许更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 大学校园“迎来送往”文化最鲜明的承载物,当属寄给刚被录取的准新生的录取通知书,以及赠给修完学分即将离校学生的毕业纪念品。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逐渐重视专属的“迎来送往”文化建设,这方面的建设成果越发引起关注。 五彩缤纷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充满了文化的创意。今年东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中有一份特殊的礼物——手工绣制的彝绣卡套,三款不同样式的彝绣卡套,将随机一款放置在录取通知书中。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录取通知书中,有由7颗大豆种子组成的“北斗七星”。校长寄语新生:“希望在你心中埋下一粒科学的种子。”天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内,有一颗小小的当归。学校寄语新生:“‘当’你学成,‘归’家报国,希望每一个天大学子都能成为自己渴望成为的人,顶天立地,造炬成阳。” 中国传统文化的“迎来送往”讲究的是有始有终。大学青睐新生,自然也不会冷落应届毕业生。今年重庆大学送给毕业生的礼物包括一套印着校徽的定制学位服、一个可爱的布品小熊、一顶遮阳帽、一个帆布包和一盏小夜灯,送给优秀毕业生的还有一个行李箱和一个背包。 有什么样的大学文化,这样的文化就塑造着这所大学的学生。大学“迎来送往”文化建设质量怎么样,网络舆论场的评价可供参考。在新浪微博上,对于新颖别致的录取通知书,好评如潮:“是我不敢想的礼物。”“太用心了……好别致!传统文化真的是有独特的味道。”“传统文化普及得越来越广啦!”“酷,祝前途似锦!”对于毕业纪念品,不少毕业生点赞:“每一件纪念品都很实惠。”“感觉我们比往届的学长学姐更幸福。”“会把学校的心意记在心间……” 网友和毕业生的普遍称赞,肯定的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匠心独运。只有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文化,才能被更好地保存和传播。在文化建设方面,社会机构和大众的责任在于传承,大学在文化创造方面显然负有更多的义务。 在互联网时代,一所大学的文化建设如何,新闻媒体和网络舆论是“在场”的见证者,也是传播者。录取通知书和毕业纪念品,通过学生的传播,这样的“迎来送往”文化也将汇入当代的大众文化,成为当代“文化建筑物”的原材料。 中国大学要走向世界,不仅需要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同样需要一流的大学文化建设成果。一所具有文化底蕴的大学,必然会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仰慕,也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涌向这里。大学的“迎来送往”文化建设,在吸引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的同时,也在吸引着公众的视线,人们同样期待特别有创意的录取通知书和毕业纪念品。 欢迎新生,欢送毕业生,以录取通知书和毕业纪念品为媒介,大学对学子的“迎来送往”中,这样的文化体现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正是这样的人文关怀,让大学的“迎来送往”文化建设具有多重的价值。 大学的“迎来送往”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让学生未进校门已经感受到大学的温暖。学校如何对待学生,也是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他人,不忘始终,是大学“迎来送往”文化对学生的无言教诲。 大学的“迎来送往”文化建设,也有特殊的道德价值。道德教人向善,教人学会尊重,教人以高贵的品德立身。有创意的录取通知书和毕业纪念品,无不蕴含着特殊的道德意蕴,饱含着道德教育的内涵。 大学的“迎来送往”文化建设,还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未来,大学赠予他们的“见面礼”和“临别礼”,相信会有不少学生终身收藏。这样的收藏通过家族代际传播,获得相应的历史价值,可能成为文物级的文化造物。 通过“迎来送往”文化建设,大学的“围墙”通过录取通知书和毕业纪念品被“解构”了。通过入学的“邀请函”和临别的“无言寄语”,大学文化走向全球各地,大学从此不再封闭,大学理念和大学文化的传播价值得到真正的提升。 在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学的“迎来送往”文化建设更为公众所瞩目。大学要证明自身的文化创造力,这样的文化建设正当其时! 【原稿】 大学文化建设的“迎来送往”正当时 刘海明 曾几何时,有知识没文化,成为大学毕业生被社会诟病的一个由头。知识可以习得,文化在于传承和创造。传承不是照搬,创造更需群体智慧。大学毕业生要想不受没文化的歧视,需要高校注重自身文化建设,使学生接受校园文化的洗礼,肩负起文化传承和创造的重任。 大学没有围墙,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为社会所共享。如何让相对封闭的大学文化具有开放性,面向大众进行传播,需要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利用好特定的时间阶段,可持续地进行大学文化建设,成为摆在高等学府面前的一道时代命题。围绕新生和毕业生的入学和毕业,创造年度性的系列独家大学校园“迎来送往”文化,也许更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 所谓大学校园的“迎来送往”文化,主要包括寄给刚被录取的准新生的录取通知书,还有赠给修完学分即将离校学生的毕业纪念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重视专属的“迎来送往”文化建设。 2023年,这方面的建设成果同样引起媒体的关注。在五彩缤纷的录取通知书中,充满了文化的创意。比如: 2023年东南大学的通知书里有一份特殊的礼物——手工绣制的彝绣卡套,三款不同样式的彝绣卡套,将随机一款放置在录取通知书中。(人民日报微博7月13日)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3年本科生录取通知书里,是一支由7颗大豆种子组成的“北斗七星”。校长寄语新生:“希望在你心中埋下一粒科学的种子。”加油!(央视新闻7月9日报道) 2023年天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内,有一颗小小的当归,学校寄语新生:愿你“当”你学成,“归”家报国。希望每一个天大学子都能成为自己渴望成为的人,顶天立地,造炬成阳。 中国传统文化的“迎来送往”,讲究的是有始有终。青睐新生,自然也不会冷落应届毕业生。比如,2023年,重庆大学给本届毕业生的礼物包括一套印着重庆大学校徽的定制学位服,一个可爱的布品小熊,一顶遮阳帽、一个帆布包和一盏小夜灯,如果是优秀毕业生,还有一个行李箱和一个背包。 有什么样的大学文化,这样的文化就将塑造着这所大学的在校生。 大学的“迎来送往”文化建设质量怎么样,网络舆论场的评价可供参考。在新浪微博上,对于新颖别致的录取通知书,好评如潮:“是我不敢想的礼物。”“太用心了…好别致传统文化真的是有独特的味道。”“好好看呀!”“传统文化普及得越来越广啦!”“:酷,祝前途似锦!” 同样,对于毕业纪念品,不少毕业生也觉得“每一件纪念品都很实惠。”“感觉我们比往届的学长学姐更幸福。”“会把学校的心意记在心间……” 网友和毕业生的普遍称赞,肯定的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匠心独运。只有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文化,才可以被保存和传播。在文化建设方面,社会机构和大众的责任在于传承,大学在文化创造方面显然负有更多的义务。 在互联网时代,一所大学的文化建设如何,新闻媒体和网络舆论是“在场”的见证者,也是传播者。录取通知书和毕业纪念品,通过学生的具身传播,这样的“迎来送往”文化也将汇入当代的大众文化,成为当代“文化建筑物”的原材料。 中国大学要面向走向世界,不仅仅是科学研究成果的一流,大学文化的一流同样非常重要。一所具有文化底蕴的大学,必然会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仰慕,也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涌向这里。大学的“迎来送往”文化建设,在吸引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的同时,也在吸引着公众的视线,他们同样期待特别有创意的录取通知书和毕业纪念品。 欢迎新生,欢送毕业生,以录取通知书和毕业纪念品为媒介,大学对学子的“迎来送往”中,这样的文化体现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正是这样的人文关怀,让大学的“迎来送往”文化建设具有多重的价值。 大学的“迎来送往”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让学生未进校门已经感受到大学的温暖,学校如何对待自己,也是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他人。不忘始终,是大学“迎来送往”文化对学生的无言教诲。 大学的“迎来送往”文化建设,还有特殊的道德价值。道德教人向善,教人学会尊重,教人以高贵的品德立身。有创意的录取通知书和毕业纪念品,无不蕴含着特殊的道德意蕴,它饱含着道德教育的内涵。 大学的“迎来送往”文化建设,更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未来,大学赠予他们的“见面礼”和“临别礼”,相信会有不少学生终身收藏,这样的收藏通过家族代际传播,获得享应的历史价值,可能成为文物级的文化造物。 通过“迎来送往”文化建设,大学的“围墙”通过录取通知书和毕业纪念品被“解构”了,大学文化通过入学的“邀请函”和临别的“无言寄语”走向全球各地,大学从此不再封闭,大学理念和大学文化的传播价值得到真正的提升。 在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学的“迎来送往”文化建设为公众所瞩目。如果大学要征明自身的文化创造力,这样的文化建设正当其时! 事件链接:https://weibo.com/2803301701/N9yZYlIwG?refer_flag=1001030103_
来源:北京青年报 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23-07/16/content_420498.htm?div=-1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