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论语》倡导“吾日三省吾身”。反省是指向自我的批判,彰显的是做人的境界,具有自我批判精神更是一种德行。社交媒体时代,用户的自我反省能力怎么样不好判断,但就围观热点事件来看,一些用户指向他者的批判能力并不乐观。 近日,湖南科技大学根据食堂消费大数据,对在食堂消费次数多、平均消费额度低的2000余名学生发放餐补。餐补无需申请,不公布名单,直接充入餐卡。校方称,有学生一日三餐在食堂花费不足10元,希望此举能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给困难学生发餐补,不采用传统的学生申报、学校审批模式,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就餐记录由系统自动认定,学校直接给符合条件的学生饭卡上充值。这样的善举,相信在任何时候都值得肯定。在社交媒体上,围观这个事件的用户,同样表现出难得的意见一致性。 在数千条跟帖评论中,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杞人现象”——这里借用成语“杞人忧天”,指部分围观用户对一个善意举措的无谓担心。在形形色色的“网络杞人”中,有担心饭卡上钱突然变多的学生吃多了发胖怎么办,有担心学生只在食堂打饭自己去点外卖怎么办,还有担心学生的就餐数据会不会被泄露…… 通过这些看似热闹的跟帖评论,发现一些围观者的舆论素养存在着某种先天不足。这样的缺陷造成的结果,正如有人所说:“评论充分展示了现在网民的阅读文字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多差。” 社交媒体越普及,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越大,越是需要社交媒体用户具备相应的舆论素养。舆论是公共意见的集合体,意见来自于反思,而反思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所反思的对象。网络舆论的实质是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是与非做出判断,这就要求围观者全面认识热点事件,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得出合理的判断。 纵观热议湖南科技大学给困难学生发餐补事件,虽然网络舆论整体上呈现出肯定的声音,但也暴露出部分围观者的舆论素养欠缺。 舆论素养欠缺的第一个表现在于,部分围观者缺乏通读新闻的习惯,在不了解新闻全貌的情况下,闹出了新闻事实理解上的“乌龙”。新闻叙事并无歧义,校方发放餐补的对象有着严格的标准,但在跟帖评论中,有些围观者显然误以为是普惠性质的补贴每个学生,以至于出现诸如饭卡钱多让自己发胖怎么办的“畅想曲”。 舆论的反思应当针对具体的问题,如果不阅读新闻,单凭新闻标题就直接发表议论,难免出现网易跟帖中的“二楼现象”——评论跑题闹出更多的笑话。对于这样的火速跟帖现象,不少围观者予以批评:“评论中很多同学审题不仔细哦。”“评论里是不认字吗?人家是看了一日三餐不足10元的。”“都说了一日三餐,评论里说啥点外卖怎么办?”“第一遍看不明白的人,麻烦再看几遍好不?” 舆论素养欠缺的第二个表现在于,部分围观者缺乏纵向了解社会事件的习惯,错把个别当作整体。俗话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创新之难,难在我们的许多想法,前人早已想到了。在公共空间就一个看似颇有创意的事件发表看法,需要检索一下相关主题的信息,看看这样的创意是否已有先例。信息检索习惯,检验的是围观者的媒介素养能力。 高校给经济困难学生发放餐补,对于闻所未闻的围观者来说,确实眼前一亮。真正的反思,需要从媒体记忆中看看自己的直觉判断是否符合事实。关于湖南这所高校是不是第一家如此慷慨资助困难学生的大学,有用户补充道:“南京理工大学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有此类关爱。”“这几年看到过好几所学校使用这个策略。” 舆论素养欠缺的第三个表现在于,有的围观者缺乏应有的道德素养,导致舆论场出现了另类的道德关切。社交媒体舆论场的公共讨论需要自由发言,但参与公共话题讨论,需要围观者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从热点事件中看到道德光彩的一面。相反,偏离了道德原则,再积极向上的举措,也可能让另类“道德关切者”感到忧心忡忡。 在给困难学生发餐补这个话题的跟帖评论中,也可以折射出个别围观者的另类道德兴趣:“如果每天饭在食堂打包,菜靠点外卖,是否也符合条件?”“这种情况要防止财务经手人员的作弊及中饱私囊。” 舆论是社会的皮肤,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舆论场的公共讨论,让问题得到解决,让鼓舞人心的东西得到弘扬,这依赖于舆论围观的力量。 社交媒体平台的舆论围观,围观者的舆论素养非常重要。透过高校给困难学生发餐补的话题,希望让更多的网络用户意识到,关注热点事件需要先反省自己的舆论素养是否达标;如果还不够理想,现在就是该弥补这方面先天不足的时候了。供图/视觉中国 【原稿】 热议给困难学生发餐补,舆论素养很重要 刘海明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论语》倡导“每日三省吾身”。反省是指向自我的批判。这彰显的是做人的境界,具有自我批判精神更是一种德行。社交媒体时代,用户的自我反省能力怎么样不好判断;但就用户围观热点事件来看,作为舆论围观者的用户指向他者的批判能力并不乐观。 近日,湖南科技大学根据食堂消费大数据,对在食堂消费次数多、平均消费额度低的2000余名学生发放餐补。餐补无需申请,不公布名单,直接充入餐卡。校方称,有学生一日三餐在食堂花费不足10元,希望此举能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央视新闻3月22日报道) 给困难学生发餐补,不用传统的学生申报、学校审批的模式,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就餐记录由系统自动认定,学校直接给符合条件的学生饭卡上充值,这样的善举,相信在任何时候都值得肯定。在社交媒体上,围观这个事件的用户,同样表现出难得的意见一致性。 在数千条的跟帖评论中,返现一个值得注意的“杞人现象”。这是借用成语“杞人忧天”,指部分围观用户对一个善意举措的无谓担心。在形形色色的“网络杞人”中,有担心饭卡上钱突然变多的学生吃多了发胖怎么办,有担心学生只在食堂打饭自己去点外卖怎么办,还有担心学生的就餐数据会不会被泄露…… 透过这些看似热闹的跟帖评论,不得不说,从部分围观者的字里行间,发现这些围观者的舆论素养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这样的缺陷造成的结果,正如有人所说:“评论充分展示了现在网民的阅读文字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多差。” 社交媒体越普及,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越大,越是需要社交媒体用户具备相应的舆论素养。舆论是公共意见的集合体,意见来自于反思,而反思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所反思的对象。网络舆论的实质是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是与非做出判断,这就要求围观者全面认识热点事件,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得出合理的判断。 纵观热议湖南科技大学给困难学生发餐补事件,虽然网络舆论整体上呈现出肯定的声音,但也暴露出部分围观者的舆论素养欠缺。 舆论素养欠缺的第一个表现在于,部分围观者缺乏通读新闻的习惯,在不了解新闻全貌的情况下,闹出了新闻事实理解上的“乌龙”。新闻叙事并无歧义,校方发放餐补的对象有着严格的标准,但在跟帖评论中,有些围观者显然误以为是普惠性质的补贴每个学生,以至于出现诸如饭卡钱多让自己发胖怎么办的“畅想曲”。 舆论的反思必须针对具体的问题,如果不阅读新闻,单凭新闻标题就直接发表议论,难免出现网易跟贴中的“二楼现象”,评论跑题,闹出更多的笑话。对于这样的火速跟贴现象,不少围观者予以批评:“评论很多同学审题不仔细哦。”“评论里是不认字吗?人家是看了一日三餐不足10元的。”“都说了一日三餐,评论里说啥点外卖怎么办?”“第一遍看不明白的人,麻烦再看几遍好不?” 舆论素养欠缺的第二个表现在于,部分围观者缺乏纵向了解社会事件的习惯,错把个别当作整体。俗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创新之难,难在我们的许多想法,前人早已想到了。在公共空间就一个看似颇有创意的事件发表看法,需要检索一下相关主题的信息,看看这样的创意是否已有先例。信息检索习惯,检验的是围观者的媒介素养能力。 高校给经济困难学生发放餐补,对于闻所未闻的围观者来说,确实眼前一亮。真正的反思,需要从媒体记忆中看看自己的直觉判断是否符合事实。关于湖南这家高校是否第一家这么慷慨资助困难学生的,有用户补充道:“南京理工大学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有此类关爱。”“这几年看到过好几所学校使用这个策略。” 舆论素养欠缺的第三个表现在于,有的围观者缺乏应有的道德素养,导致舆论场出现了另类的道德关切。社交媒体舆论场的公共讨论需要自由发言,但参与公共话题讨论,需要围观者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从热点事件中看到道德光彩的一面。相反,偏离了道德原则,再积极向上的举措,也可能让另类“道德关切者”感到忧心忡忡。 在给困难学生发餐补这个话题的跟贴评论中,也可以折射出个别围观者的另类道德兴趣:“如果每天饭在食堂打包,菜靠点外卖,是否也符合条件?”“这种情况要防止财务经手人员的作弊及中饱私囊。” 舆论是社会的皮肤,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舆论场的公共讨论,让问题得到解决,让鼓舞人心的东西得到弘杨,这依赖于舆论围观的力量。 社交媒体平台的舆论围观,围观者的舆论素养非常重要。透过高校给困难学生发餐补的话题,希望让更多的网络用户意识到关注热点事件,需要先反省自己的舆论素养是否达标;如果还不够理想,是到了该弥补这方面先天不足的时候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 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23-03/26/content_414681.htm?div=-1 编辑:张铭麟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