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华学堂”于百年校庆期间落成。本报记者范继文摄 本报讯昨天,作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点活动之一,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在清华召开。本次大会以“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为主题,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高校面临的历史责任、时代使命和现实挑战。来自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大学校长齐聚清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作大会主旨演讲时表示,中国政府将扩大互派留学生的规模,努力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 大学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 在昨天论坛的主旨发言上,刘延东以一名清华毕业生的身份,回到母校欢迎来自各国的大学校长。 刘延东强调,大学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要以科学研究为支撑,推动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大力开展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研究,促进基础理论创新和技术瓶颈突破。要以服务社会为方向,主动深刻地融入社会,构建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相互开放、紧密合作的格局,为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区域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更大作用。要以校风学风教风为引导,倡导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品格,弘扬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的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让大学真正成为秉承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绿色净土,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先锋。要以国际交流合作为桥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借鉴,分享优质资源,积极投身跨文化交流,促进人类多样文明和谐共生。 中国孩子缺创新动手能力 对于今后中国大学的发展,刘延东提出五大方面。首先,她明确人才培养才是大学的立身之本;大学应把主要的资源和精力凝聚到人才培养上,把握人才成长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大学走出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深度,还要有知识的广度;不仅要有学习知识的能力,还要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有自我发展,创新创业的本领,而且还要具有团队精神,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刘延东指出,中国学生的优势是基础知识扎实,勤奋好学,但也存在着创新能 力和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她认为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将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了解社会、了解基层。我们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育他们的广阔视野和世界胸怀。” 政府将扩互派留学生规模 刘延东指出,大学应该始终以国际交流合作为桥梁。中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将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合作,鼓励境内外大学相互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共同分享优质的资源。将促进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与共建,探索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风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中国大学还将与更多的大学一起行动起来,利用信息网络来促进优质课程资源跨国界的交流,为各国的青年学子搭建多样化、可选择的教育平台,将鼓励大学之间联合攻关和共享学术成果。 中国政府将扩大互派留学生的规模,正在通过“留学中国计划”,美国“四年十万人计划”,和东盟“双十万计划”等,努力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还将增加政府奖学金的数量,为来华留学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更好的服务。 >>校长声音顾秉林 全球师生交流是体制改革突破口 清华校长顾秉林介绍,在过去的100年里,清华培养了17万学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超过1/5出自他们,曾经和现在的250位中国大学校长和超过400位省部级以上的公共部门领导是清华的校友。 他表示,由于中西方组织机构和管理的差别,对国际合作形成障碍,“这些障碍有的是过去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留下的产物,也有的是多年形成的组织惯性。”由于体制障碍不可能一夜之间消除,顾秉林表示,清华的做法是先从全球教师和学生交流入手,在这方面受的体制约束较少,逐渐地过渡到更多地推动科研合作及教育合作项目,如联合学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消除合作障碍。 如今清华与世界上超过200所大学签署了建立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与大约50家跨国公司建立了联合研究机构,本科生有1/3拥有在清华学习期间海外交流访问的经验。清华的留学生来自超过100个国家,占清华学生的比例已经达到了约5%。 综合本报记者周逸梅新华社报道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