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学术经纬 查看内容

探索重大突发事件直播报道的表达方式——以东方卫视『日本大地震特别报道』为例

2011-4-23 20:4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346| 评论: 0|原作者: 何 婕|来自: 《新闻记者》2011年第4期

摘要: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强烈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震惊世界。3月11日下午3点20分开始,即距地震发生1小时36分之后,东方卫视便开始了特别直播报道,并持续多日,分布在每日下午或晚上的多个时段。从收视率来看,取得 ...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强烈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震惊世界。3月11日下午3点20分开始,即距地震发生1小时36分之后,东方卫视便开始了特别直播报道,并持续多日,分布在每日下午或晚上的多个时段。从收视率来看,取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多个时段的收视率排进全国前三名;从反响上来看,该次直播的资讯刷新速度、话题跟进速度与报道强震海啸的专业性,亦获业界与社会肯定。
  电视媒体进行重大事件的直播报道已屡见不鲜,但在面对突发性重大事件的时候,如何进行迅速、客观、深入而且广受观众关注的报道,却仍有待不断总结和探索。作为东方卫视日本地震海啸特别直播报道的参与者、主持人,笔者以最初三天的节目为样本,通过剖析本次报道的一些特点,探讨电视媒体在突发重大事件报道中的表达方式与角度。

  一.信息梳理:随着事态进展而因时制宜
  
  概括起来可以说,这次日本地震海啸特别直播报道的一个特点是,报道初期,对信息的梳理与挖掘先是以灾情发生地为圆心向外进行;在报道中后期,则反向向圆心推进,且伴随事件轮廓逐渐清晰,报道日益体现话题深度;而当深度达到一定程度,话题相对饱和,效用衰减后,转为常规报道。
  强震和海啸发生的第一时间,特别报道获取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海啸高度等数据,并没有太多其他关联资讯,甚至连东京方面的电话都很难打通。大约在2小时后,信息量缓慢增加,但来源仍主要集中在东京周围。甚至在NHK的直播信号中,都找不到太多来自震中附近地区的画面。加之有信息表明,震区周围的城市断通讯断交通,于是向震中区域寻找资讯暂时已不可能。
  此时,特别直播的切入点只能向震区外围拓展,而由于严重海啸必定波及周边的海域与陆地,因此观察海啸对邻近日本的国家地区有何冲击,以及观察地震对日本本土的其他城市(如东京、大阪)有何影响,便构成初期灾后直播的两条主线。
  在初期信息不多的情况下,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解读,乃是直播的重要任务。比如,地震当天下午所报的伤亡人数只有个位数,后来才慢慢升到十位数,有观点认为,这是否意味着这次地震对日本的伤害不会太大?但从少量已掌握的海啸冲击海边城市的航拍画面来看,仅就伤亡而言显然将远远不止这些数字——直播节目需要及时传递出这种判断,有助观众了解突发事件之严重性质。
  随着时间推移,更多信息涌来,向外拓展的报道范围,变成反向向里追寻答案,通过手段丰富的报道,逐渐勾勒出事件的轮廓。此次特别报道采用的手段包括:与前方记者连线,与当地普通华人连线,与当地媒体同行连线,共享NHK等国际媒体的画面资讯等等。甚至直接将NHK的信号切进演播室,通过同声传译向观众传递NHK的新闻解说词,都是尝试的方法。
  因信息丰富,需要去伪存真,需要专业人士介入解读。如果说初期还只以刷新信息为主,则到事件轮廓逐渐明晰的中期,直播报道就必须体现话题的深入性。在震后的第二第三天,通过对信息的梳理,人们发现强震海啸造成的次生灾害,以核电站的物质泄漏辐射危机为最。此时,对于相关专业细节的解读显得最为重要。在特别报道的中期,适时把握话题是推动直播向前发展的作用力,也是吸引观众的要素。然而这种情况不会持久,因为核泄漏危机的话题解读在高频率强密度的直播中,很快达到饱和,话题对特别报道的推动力渐渐变弱。
  特别报道中期至后期,基本分为两条主线:救援情况的报道,核泄漏危机的解读。在话题产生的推动力逐渐变弱的情况下,救援报道信息虽仍丰富,但已不够支撑特别报道的厚度,而这时就是将特别报道版面转为常规报道版面的最佳时机。
  东方卫视的特别报道版面历时6天,正好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的过程。从震后第7天,卫视恢复常规新闻版面。当然,在常规新闻中,日本灾后消息还是占了相当部分,但毕竟已与特别报道的体量不同。

  二、借助微博:不断验证并丰富直播信息
  
  进行突发事件报道时,传统媒体应与新兴媒体融合。比如积极利用微博,通过微博来及时了解信息、收集观点,弥补信息源的不足。同时,及时发现和核实事实真相,帮助观众寻找可信的微博信息,从客观上推动真实信息在更广范围内传播。
  此次东方卫视的特别直播最初阶段,信息来源非常少,原因是震中附近区域断电断通讯,后方无法联络当地人士,也就无法取得第一手的消息,且因为同样原因,日本主要媒体如NHK,亦少有相关报道。此时互联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当地民众通过网络与外界取得联系,一些人则通过微博发出了平安的信息。东方卫视首日的直播,就有一段报道专门取自一位在日中国人通过QQ发出的连线视频,介绍最新的情况。之后几日的直播中,电视台通过在屏幕下方滚动字幕,选取微博内容,或寻亲,或报平安,发挥了良好的传播作用。
  电视的直播节目,是一个不间断地传播信息的过程,因此有必要从网络尤其是微博上获取最新的消息。微博的内容,因是“碎片化的文本,最适合移动发布、最容易快速传播”①,成为日本强震海啸突发事件电视直播中最适合的信息来源
  通常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直播,线索多,需要参与处理线索的人手也多,未必有足够的人力来梳理各媒体的信息,即便梳理了,也未必能及时整合,同样显现碎片化特点。但一个相对成熟可靠的微博,可以充当一个信源,甚至可以让主持人在直播台上直接浏览其发布的信息,使信息刷新速度更快。
  然而,电视媒体与网络微博之间,并不只是单纯的利用,双方应是互动关系,电视对事实的报道,可丰富直播的内容,也能使信息传播得更快捷更广泛。
  由于微博发布者需用户进行关注方能使用户收到相关信息,有如“订阅”的概念,即用户没有“订阅”某微博发布者,则用户就看不到所发布的信息,除非有人转发发布者的信息,然而也需用户“订阅”,才能有机会看到相关内容。这个特性使得受众在选择自己的“订阅”对象的时候,需要有一段观察时间,比如说,在突发性重大事件中,人们不知谁发布的消息新鲜准确,亦不知谁会是自己所需信息的提供者。因此,微博的可信度及其效果需要时间检验,微博发布者的权威性还有待实践证实。在这个等待、寻找的过程中,电视人肩负着重要的验证的责任。而直播节目对微博用户的关注及选取信息用以传播,一方面丰富了电视自身的信息源,一方面间接验证了某微博用户信息的准确性,实际上也帮助广大的微博用户锁定自己需要“订阅”的用户,帮助真实信息以更快的速度传播。
  比如,新浪微博有一个微博用户,原名“微天下”,经常滚动播报国际新闻,从地震当日开始,该用户就集中刷新来自日本共同社、NHK、英国BBC、美国CNN等重要国际媒体关于日本强震海啸的新闻,内容精悍、更新速度快,在两三天后就获得了许多人的关注。粉丝(关注该微博用户的人)数量由地震当日的3万多上升到笔者截稿时的16.6万,前后只相差7天,而且该微博用户名索性从“微天下”改成了“日本地震滚动播报”。

  三、日本媒体:平静、客观、不煽情,值得学习借鉴

  媒体进行突发重大灾难报道时,到底何种报道态度最为体现媒体价值?本次东方卫视的态度是冷静、客观而不失人文关怀。同时我们发现,日本媒体的报道态度值得学习借鉴。
  在对日本强震海啸的报道中,不独东方卫视,其他电视台也大量选用了日本NHK的电视画面。多日来的观察使我们感到,NHK面对巨大灾难的报道态度,值得学习。知名媒体人闾丘露薇在微博上转述:(日本)电视台的新闻特别平静……有信息量却不侵犯个人,有数据却不煽情,有各种提示却不造成恐慌……(闾丘露薇新浪微博2011年3月13日08:53)这正是国内媒体需要深思之处。
  新闻从业者理论上是社会的瞭望哨,客观冷静应该是这个职业的特性,但以往国内某些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往往不自觉地感情用事,客观上削弱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有些从业人员个人情感至上,煽情超越理性,模糊了新闻媒体公众形象的边界。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尽量以传递信息和解读信息为主要报道内容,应是突发性重大事件的报道面前,国内媒体需要秉持的职业态度。
  然而冷静客观并不代表不关注重大事件中人的命运,不关注人在重大事件中的行为,只是那种关注对具有职业精神的媒体人而言,应该显得更为理智深沉,而不是仅仅用催泪的方式。诚如知名媒体人胡赳赳所言:媒体人的担当……一是有职业担当,得有专业精神;二是有价值观的担当,得有求道精神……(赳赳新浪微博2011年3月17日19:22)
  东方卫视此次日本强震海啸的直播报道尽力做到冷静客观,并且始终将关切的核心放在对日本平民在重大灾难中的安危上,体现出媒体的价值理念和人文关怀。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新闻平台在探索自身职业形象定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次实践。
  
  国内媒体应对突发重大事件已有不少报道经验,然而仍未形成足够的专业规范,在此简述对东方卫视日本大地震特别直播报道的若干观察与分析,希望能有助于探索规范的形成,使媒体在类似报道中更能凸显专业与职业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
  (作者系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主任播音员)

  注释:
  ①张志安:《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新闻记者》2011年第3期


鲜花

握手

雷人
1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