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江丞华 传媒特训营 2022-10-17 16:18 Posted on 北京 针对《大河报》生活栏目在报道中错误的将高原鼠兔和伊犁鼠兔搞混、误用伊犁鼠兔图片一事,图片拍摄者、伊犁鼠兔发现者和命名人李维东向“传媒特训营”回应称,《大河报》生活栏目已经删除了该图片和相关文章,并且重新发文以科普加致歉的方式承认了错误,为给伊犁鼠兔污名化和造成大面积灭杀高原鼠兔的错误导向做了纠正。 至此,李维东和《大河报》“化干戈为玉帛”。 2022年9月底,《大河报》生活栏目发布了一篇名为“高原鼠兔在中国‘泛滥成灾’,明明数量已达12亿只,却被说是好事?”的报道,文中在为高原鼠兔配图时,错误的使用了伊犁鼠兔的图片。 报道发布后不久,长期关注伊犁鼠兔和物种生存的李维东就收到了朋友发来的文章链接。他细读过后发现,报道不仅把伊犁鼠兔和高原鼠兔的图片搞混了,且内容导向也存在严重错误。 “我们对高原鼠兔大面积灭杀的事情一直是有异议的。”李维东说。 随后,李维东团队的法务人员向《大河报》提出了图片侵权反馈,但却迟迟没有收到回复。 数天后,李维东工作室成员又在微博平台上再次向大河报官微提出侵权反馈,仍未收到回复。 10月6日,迟迟没得到《大河报》回复的李维东在其自然生态保护服务工作室的公众号上发布了“道歉!向伊犁鼠兔道歉!--世上竟有肆意侵权、将珍稀保护动物污名化的媒体吗?”一文,要求《大河报》立即停止侵权,挽回对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伊犁鼠兔的负面影响,并向被侵权人公开道歉。 李维东要求道歉一文发出后随即引发了关注。 10月11日,《大河报》生活栏目发布了题为“感谢专家指正!这个像鼠又像兔的萌物,叫伊犁鼠兔!为何与高原鼠兔大不同!”的报道,不仅在文中表示了歉意,还借此契机对伊犁鼠兔和高原鼠兔进行了科普。 报道发布次日,李维东在其朋友圈转发了上述报道,称《大河报》生活栏目不仅删除了侵权和负面影响文章,并且以重新发文科普和道歉的方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为“污名化”伊犁鼠兔和大面积灭杀高原鼠兔的错误导向做了纠正。 谈及此次强硬维权的初衷,李维东坦言,伊犁鼠兔图片曾经也被自媒体侵权使用过,但像此次维权在近几年还是首次,一方面是因为大河报是一家权威媒体,其报道内容如果存在错误导向,影响范围将会很大;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媒体和自媒体在今后工作中须尊重图片版权。 “化干戈为玉帛,通过这次维权让我们成了朋友,大河报还表示今后会积极参与伊犁鼠兔的保护宣传工作。”李维东说。 相关链接:伊犁鼠兔时隔八年现身消息被央视报道 近日,央视报道了伊犁鼠兔时隔八年再次现身的消息。 据报道,伊犁鼠兔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当前国际公认的仅有的24个鼠兔属种中耳朵最大、后足最长、体形最大的一种,目前,伊犁鼠兔的数量不足1000只,比大熊猫还稀少,日前,濒危的伊犁鼠兔在天山被志愿者拍到,这也是它自2014年以来、时隔八年再次被拍到。 现身同时还带来了好消息:伊犁鼠兔出现了繁殖迹象! 伊犁鼠兔喜欢栖息于海拔2800至4100米间的高寒地带新疆天山是其唯一的栖息地,靠采食天山雪莲、红景天、金莲花等药用植物生存,白鼬、石貂、狐狸和各种猛禽都是它的天敌。 而伊犁鼠兔的发现者正是李维东。 1983年7月,伊犁地区防疫站组织了一支自然疫源地调查队驻扎在尼勒克县吉里马拉勒山山谷,李维东作为防疫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调查。一天李维东正在峭壁间考察,突然,有一只小动物从岩石缝隙中探出了灰色的小脑袋,一瞬间又缩了回去,出于职业敏感性,他耐心地留在原地等待,没多久,小动物小心翼翼地从岩石缝跑出,有点像灰兔又有点像大老鼠,体长约20厘米,耳朵比老鼠略长、比兔子短,这个怪异的形象立即引起了李维东的好奇,调查结束后,李维东回到单位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初步确定为动物新种,之后多次深入野外调查,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马勇完成了定种研究,确认这是一个新物种。 1986年,李维东和马勇将其正式命名为伊犁鼠兔,因数量稀少被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1年,伊犁鼠兔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作者|江丞华 版权来源|传媒特训营 推荐阅读 3.8特辑|今天,我们与12位女记者聊了聊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qs7M2LULwfhy3ciaSf9lw 编辑:吴氏垂心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