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的故事不仅仅“存活”在童蒙读物中,只要稍稍留意观察,不难发现迄今它仍然以多种形式被克隆着。硕士、博士学历速成,就是揠苗助长的一个克隆版本。近日,湖南邵阳学院一次性高价“引进”23名毕业返校的菲律宾亚当森大学两年制专业哲学(教育学)博士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 去年11月,教育部已将亚当森大学列入“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名单。邵阳学院平均84万元“引进”的“速成博士”中,22人居然是“毕业返校生”。没有雅思、托福要求,整个博士项目16.8万元全包,每周几节的网课,平时作业和论文中介帮忙联系代写(费用自理)……如此轻松的“家里蹲”读博经历,甚至工作读博两不误,“毕业”再按新进高端人才超高价被原单位“安置”,这样的“好事”想不刺痛网络舆论的敏感神经都挺难。邵阳学院人才引进公示掀起的舆论波涛如何平息暂时不好预测,相信经历这次大型网络舆论围观,对于限制“速成博士”在内地的野蛮生长,应该具有特殊的道德意义。 舆论围观“速成博士”的第一层道德意义,在于让公众从这起事件中看到“速成博士”的把戏和人才引进的巨大猫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道德的尺子,随时可以用这把尺子来度量一起舆论热点事件的是非曲直。道德尺子有自己的“善恶刻度”,严重超出道德量畴表限定的恶行必然招致众怒,必然成为舆论围观的对象。 博士学位的含金量之所以高,正在攻读过程的艰辛和学位申请者素质得以质的飞跃。然而,“速成博士”违背了教育规律,造成教育市场新的不公平,“速成博士”因其缺乏基本的含德量,自然拉响了舆论场的道德警报器。再者,涉事学院将“毕业归校”人员当作高端人才“引进”,这样的掩耳盗铃更是突破教育道德的底线。两种严重缺德的行为叠加,怎能不成为舆论围观的对象? 舆论围观“速成博士”的第二层道德意义,在于“拔出萝卜带出泥”,让更多国家和学校的“速成博士”浮出水面。按照当下网络舆情培训课程的通常说法,舆情事件的存活期5-7天,这给受训者一个错误的印象,似乎熬过这段如坐针毡的日子就平安无事了。殊不知,道德记忆的匣子一旦打开,社会道德认知的水平随之提高,道德尺子并不会就此束之高阁,而是经常被用来度量社会事件的善恶问题。 随着邵阳学院事件成为舆论围观的对象,网友们也在提供出售“速成博士”帽子的新案例,比如,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招一年制硕士也是在线授课;韩国的启明大学也有类似的博士项目,在这边快速取得博士学位的老师也不在少数。 舆论围观“速成博士”的第三层道德意义,在于让“速成博士”们的学位证书瞬间黯然失色。没有引起社会震惊的热点事件,特定的道德记忆可能处于冬眠状态——就拿“速成博士”来说,没有舆论围观,以不道德方式取得文凭的投机取巧者仍然可以洋洋自得,甚至招摇过市。一场舆论围观,让更多的人明白了,靠不当手段获取的荣誉(资本)是一种与道德相对立的恶行,大多数人不会也不敢再羡慕或者效仿这样的投机行为。更重要的是,当投机取巧者成为舆论围观的对象后,他们享受的虚假“荣誉光环”随之消逝,并成为他们的人生污点,被嵌入社会记忆当中,随时可能再度成为议论的对象。当靠欺诈方式取得的荣誉风光不再,“速成博士”产业链受到打击,这是舆论围观的道德价值之所在,是善在与恶的博弈中取得的一次胜利。舆论围观“速成博士”的第四层道德意义,在于让“速成博士”难以在学生面前以师者自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不仅是知识传播者,更是为人师表者。老师的尊严是通过长期正面影响学生获得的一种道德酬赏,这样的酬赏不允许师者自身有道德污点。高校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是学生首先关注的对象,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的教师学历是“速成”的,很快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对存在学历问题的教师报以鄙视的目光。 假如没有舆论围观,“速成博士”的海外光环反而将继续蒙蔽更多学生的眼睛。相反,有了这样的舆论围观,不仅邵阳学院的在校生或未来的学生开始重视学校师资队伍的学历问题,其他高校的学生也会注意自己的任课老师的学历。对于尚处于潜伏状态的“速成博士”而言,舆论围观让这个群体如坐针毡,用康德的话说他们只能“封闭心灵”,因为自己的欺骗行为在先,为掩盖这样的欺骗,只能在战战兢兢的道德自责中过日子。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求学之路,虽苦也值。速成学历,投机可以成名一时,却经不起舆论围观的风浪冲击。社会向善,当先从人类灵魂工程师做起。这个群体的道德水准高于社会平均水准,我们的社会才充满希望。
来源:北京青年报 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22-07/24/content_401912.htm?div=-1 编辑:吴漫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